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新探索 新成效 新经验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

  近三年来,全国各级政府与教育部门团结协作,逐步形成合力,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了切合实际、卓有成效的做法,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呈现出了良好势态。

  在6月24日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和工作推进会召开之际,中国教育报精心选择浙江省嘉善县、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河北省邯郸市等8个市、县(区)的新探索、新成效、新经验,与全国读者分享。

  关键词:教师流动

浙江省嘉善县:实现城乡教师一盘棋

  浙江省嘉善县建立四大机制,促进教师流动,形成城乡教师一盘棋。

  嘉善县通过举办关于教师流动的校长论坛和全县中小学校长专题辅导培训班,针对教师流动工作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并针对一些名师和中层干部提出的成长和生活方面的困扰与担忧,做了详细解答,打消了教师的顾虑。让教师由“怕流动”到“想流动”。

  嘉善县推进了各项有关教师职称评定、考核、待遇等制度改革,规定申报高级职称必须具有3年以上农村任教经历等条件。此外,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流动教师的奖励、培养、交通等费用,专门安排了43辆教师接送车,确保教师安心在农村教学,让教师由“被动流”到“争着流”。

  为让城乡教师成为一盘棋,嘉善县根据校情、师情,针对不同对象,创建了多元流动机制,在尊重教师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带动各类教师参与流动,促进城乡优质师资合理分布,实现了城乡教师科学合理流动和城乡教师的合理优化配置,让教师由“流不动”到“流得顺”。

  同时,嘉善县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加强学校教研平台建设,加强流动教师跟踪管理,带动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推动学校均衡发展,让教师由“表象流”到“内涵流”。

  家长心声

  嘉善实验中学学生家长江涛:“教师流动是消除择校的一剂良药,真的从客观上增加了我们家长择校的难度,渐渐地从主观上消除了我们择校的意愿。”

  关键词:特色发展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规范+特色”差异发展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过程中,大连市西岗区发现模式化教学指导方式和评估手段会影响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标准化的评估制度会抑制学校的特色发展。为此,西岗区在区域教育管理中以“规范+特色”的管理要求来解决这一问题。

  西岗区明确管理载体,研发使用新的教学管理标准件。从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等诸多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入手,对促进薄弱学校提升质量,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西岗区坚持把学校的特色发展以及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的创新作为实现“差异化”发展的主攻方向,使之在达到教师资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以及教育设备基准的前提条件下,真正实现特色发展。

  与此同时,西岗区着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势教育”、“励美教育”等学校发展内涵逐步彰显,形成师生共建、个性张扬的班级文化特色,实现了校校有品位、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爱好、个个有专长的特色均衡。

  学校与家长共同设立教育议事会,充分发挥家长能动性,推进学校民主办学、开放办学,真正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西岗区的“规范+特色”,让薄弱学校“燃烧”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了千校一面的问题,使教育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家长心声

  西岗区家长代表孙锋涛:“以往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理念不合,往往各执一词,但经过议事会,家长、老师和专家共同讨论,一定能找到科学途径。”

  关键词:校本革命

河北省邯郸市:“校本革命”让每个学生“亮丽”起来

  邯郸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填谷造峰”,让好的更好,弱的变好,缩小差距,使教育资源不断扩张。邯郸市认为,必须以“革命”的行动重新塑造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模式,培养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形成全市教育事业的新优势,为此在中小学开展了理念革命、师本革命、生本革命、课业革命、评价革命等5项校本革命。

  校本革命从发展观、育人观、质量观出发,解决“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将校长、教师的教育思路和理念彻底转变。学生方面,从学习目的、学习办法、学习习惯等问题入手,解决学生为谁学、怎么学、如何学的问题。同时,在评价标准、方法、途径和内容上进行改革。

  “校本”就是引导学校从各自的办学实际出发,以坚强的决心、超常的力度、革命性的举措,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攻破低效课堂的难关、打破机械性评价的障碍,使学校的发展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校本革命加快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科学的评价机制,造就了一批勇于创新的好教师,培养一批富有特色的好学校。

  学生体验

  邯郸市临漳县柳园镇中学学生郭慧鑫:“原来我是一名‘灰色生’,可是后来班里实行了积分制,组与组之间、学生之间积分评比。我不甘落后,认真预习,积极发言,慢慢变得‘亮丽’了。”

  关键词:公平

山西省晋中市:消灭了重点班和普通班

  晋中市探索建立了以“四化两改三保证”为抓手,促进教育均衡的“晋中模式”。所谓“四化”,即学校建设标准化、教师交流制度化、教育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信息化;“两改”即改造薄弱学校、改革高中招生制度;“三保证”即保证贫困生不失学、保证学困生不流失、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晋中市将学校布局调整与学校新改扩建、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小学领域,坚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整合撤并,在偏僻山区结合群众需求保留88个教学点;在初中层面,坚持办好每一所农村初中,全市118个乡镇均有初中。通过县乡统筹,兴办寄宿制学校;通过村村联办,实现小学就近入学;通过初中资源重组,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通过中小学校安工程,晋中市全面安排、多元融资,共投资31亿元,新改扩建784所学校,80%的学校建成了标准化校舍,使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住上了坚固、安全、漂亮的校舍。

  教育干部和教师交流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解决了由“择师”引发的“择校”问题,也解决了“大班额”问题,同时解决了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的畸形竞争,促进了市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校长感言

  晋中市榆次逸夫小学校长成永建:“如今,公平又公正,程序阳光了,消灭了重点班和普通班。老师的积极性提高了,家长满意了,最终换来的是社会的满意和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共同体

北京市海淀区:“携手工程”共建校园“生态林”

  北京市海淀区通过“携手工程”发展框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六好”措施,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催生一个丰富的“生态林”。

  “好书”共读。引导干部教师做有思想的实践者,并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干部教师们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夯实了业务基础。

  “好课”共品。引导干部教师关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需求。聚焦课堂,在学区内开展“师傅引路课”、“徒弟汇报课”、“带薪脱产培训汇报课”等活动,引领干部教师研究课堂、改革课堂。

  “好伙伴”结对互助。学校之间互派教师、互动教研、定期互访,进行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其中,班主任师徒结对活动,唤醒了普通学校干部教师的专业自觉和专业自信。

  “好经验”共享。倡导各校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和资源,充分展示优势和特色,加强校际经验交流和研讨,发现、挖掘、推广资源优势,将独特资源延伸、拓展到学区其他学校。

  “好邻居”联片教研。组织地域空间邻近的三四所学校开展教学互访,搭建推介、分享、学习、研讨的平台,使各校的“小智慧”凝聚成区域“大智慧”。

  “好场所”共用。鼓励各校场所向学区所有学校开放,不仅打破学校之间的壁垒,也使学校的师生开阔眼界。

  校长感言

  海淀区彩和坊小学校长袁婧:“人大附小派特级教师到我校开讲座,每学期进行教研互动,共同交流学校班级管理经验、体会,给予我们很多帮助,也给了我们不断成长的动力。”

  关键词:智慧传递

上海市闵行区:“智慧传递”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

  2011年,上海市提出“新优质学校”建设,根据“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把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闵行区推出“智慧传递”的方式,其核心机制是“凝聚、传送、辐射、共享”,形成紧密的内部结构和系统的操作流程。

  “凝聚”——选择一些办学有成效、有影响力、有推广价值的学校,通过内部研讨、交流,对教育经验进行梳理和提炼,最终形成学校发展的亮点和教育智慧。

  “传送”——将经验形成过程再现,形成可视性的成长环节,通过现场展示和网络平台展现学校的亮点和智慧。

  “辐射”——在区域内营造研讨氛围,形成共同探讨与分享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智慧成果的社会环境,通过交流、研讨,同时通过“辐射”形成区域项目核心团队,推动全区典型性教育智慧的传递与辐射。

  “共享”——定期开展现场展示,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研讨和交流,让全区学校和全体教师知晓区域教育智慧内容,积极参与到区域教育智慧的开发和应用中,实现教育智慧资源共享。

  “智慧传递”提供了区域专业领导力提升的一种视角,实现了群众性教育改革的积极状态,同时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更多学校动态地传递和分享。

  校长感言

  闵行区平南小学校长张小娟:“我们尽可能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均衡发展的环境,努力实现教育机会的‘全覆盖’、教育教学的‘全育人’、学校管理的‘全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宽领域’。”

  关键词:就近入学

四川省成都市:“阳光招生”让家长松了一口气

  成都市把治理城市义务教育“择校热”作为检验和衡量教育改革成效、促进教育公平的手段,标本兼治、长短结合,多措并举、疏堵兼顾。

  首先,成都市强力治标,有效降低择校预期。改入学登记依据为“以适龄儿童、少年和法定监护人户籍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改革划片登记程序,先登记再划片,以适应人口流动加快、入学人数弹性增大的要求;改革登记报名办法,调整为“在小学毕业户籍所在地指定的登记点登记或在其户籍地就读的小学集中报名登记,参加小升初微机排位。”

  同时,成都市依据计划合理划定入学范围,科学规划校点布局,结合新建小区、街道和人口变动等因素,特别是根据适龄儿童、学校分布情况,制定各学校入学计划,按照义务教育学校设计的规模和班额标准合理划分学校服务范围。

  在操作环节,成都市严格规范,实行“阳光入学”,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入学时间、范围、计划、程序等政策和信息在社区、学校和媒体上公开,并成立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督。

  成都市把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就近入学率作为校际均衡监测评估的内容和奖惩学校的依据,对违反规定的学校给予相应处理并责令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学校依法进行问责。

  家长心声

  成都市高新区和平学校八年级(2)班学生家长:“儿子小升初时,划片直接进入和平校。在成都,这样的‘阳光招生’让我们千千万万的家长松了一口气,放下了一颗心。

  关键词:教师交流

湖北省武汉市:教师从“学校人”到“学区人”

  武汉市江岸、江汉、硚口等区为促进区内师资均衡配置,相继以学区为主体统筹教师的一体化管理,以优质校、中心校为核心,其他学校为成员,整合为抱团发展的共同体,通过强校带动弱校,将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管理、质量考核实施捆绑,迈出教师由“学校人”向“学区人”转变的步伐,促进区域内学校共同发展提高。

  学区内优质学校、薄弱学校教师对口交流。教师交流时间为一至三年,交流期间人事关系可保留在原单位。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的交流,让薄弱学校在参评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中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教育局从师资富余学校调配教师到缺编学校,实行“人走关系走”的政策。

  学科教师走教制,也打破学校界限,一名教师到多所学校任教,由学区统一排课、统一管理、统一考核,有效解决了结构性缺编的矛盾。

  各区教育局每年定期组织特级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到农村或边远薄弱学校,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或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兼职交流,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是教育之本。近年来武汉市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形成了教师积极参与、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教师感言

  武汉市育才小学教师陈汉玲:“如果说我们先进的理念能给予乡村教师一定的引领作用,那么乡村教师对事业的执着精神,以及负重向前的韧劲,则使我们的援教教师收获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本报记者 张东 整理



/jiaoyu/zatan/2019-08-11/1617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