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本土情怀根深 国际视野叶茂

[db:作者]  2013-10-18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郑州市领导到郑州外国语学校考察 2011年7月,郑外学生杨晓获第43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2013年7月,郑外学生蒋嘉麒获第44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2013年7月,郑外学生廖宇轩获第5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学生校园百家讲坛

    在中原大地,有这样一所学校:1983年建校,短短30年时间,从一所薄弱学校艰难起步,发展成为一所倍受优秀学子青睐和社会各界赞誉的名校,成为河南省基础教育界的一张名片。她,就是郑州外国语学校。

    现在的郑外,不仅是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而且是国家《科教合作促进高中科技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和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理事学校,2001年国家教育部门首批确定的全国13所具有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学校之一。

    栉风沐雨三十载,栽桃育李满园香:学校每年有200余名学生被保送到清华、北大等国内重点大学,占全省保送生总数的半壁江山;80余名学生考入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外名校。学科竞赛异军突起,6年来有238名学生获全国学科竞赛河南赛区一等奖,57人进入全国奥赛冬令营,26人获全国奥赛金牌,3人分别获得数学、物理、化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先进的理念打造永不止步的名校

    196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第一批旨在培养外语专门人才苗子的外国语学校出现在中国;2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郑州外国语学校应运而生。

    建校之初的十余年间,郑外以“外语突出”为突破口,引进了富有外语特色的教学形式,稳中求变求活,慢中求快求高,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外语特色鲜明、文科优势明显的学校。1994年,学校高考包揽了河南省外语类和文史类之冠,凸显了这种特色和优势。

    中学是为学生未来成才打基础的地方,是培养人才苗子之地,应力求为学生未来的多种发展打下宽厚的基础,创造尽可能广阔的空间。鉴于此,上世纪90年代末,郑外把办学目标由最初的“外语突出”调整为“文理兼长,外语突出,全面发展”,在强化外语特色、文科优势的前提下,坚持文理并重,抓好理科教学。2002年高考,在不分文理科的背景下,郑外又包揽了郑州市前三名,显示出“文理兼长、外语突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效果。

    鉴于国家创新人才匮乏的现状,2004年,郑外在培养目标中又增加了“强化与突出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新内容,在学生均衡分班的基础上,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理科实验班的尝试。

    郑外领导者认为,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文化的传承,必须有更宽广的视角。文化,既有显性的,如语言、文字、知识、艺术等,也有隐性的,如价值观、信仰、与语言有关的思维方式等;既有本土的,也有非本土的。尽管世界日益一体化,但永远不会也不应该形成文化一体化,而应该做到各种文化并存,互相尊重。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对社会发展背景及不同阶段的认识,在中学阶段就要形成“世界眼光”(即国际视野),愈发显得迫切。

    同时,面对当今中学生更容易被世界强势文化所左右的现状,面对我国优秀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的社会现实,从中学阶段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和深厚的民族情结更为重要,本土情怀下的国际视野才是我们人才培养之本。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郑外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幸福的人生,而人生的幸福就是精神世界的完整和富足。教育的使命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去改造物质世界,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改造和丰富精神世界。那么郑外的培养目标,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人格、智慧,应该着眼于学生从中国和世界文化中汲取营养。根据时代的发展,现阶段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从偏重于技能养成,转向学生的人格塑造。正是在这种背景以及学校内在发展的要求下,2009年,时任校长毛杰把郑外的培养目标提炼为:中西文化融合、智慧人格并重,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备的高素质预备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确定,使郑外再次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育人制高点上,成为新课改的领跑者。

    办学理念的嬗变是一代代郑外人努力探索的见证,这些都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反映了郑外对人才培养的理解,也成为这所中原名校永不止步的动力与源泉。

    丰富的课程造就视野宽广的学生

    课程,是学子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有什么样的钥匙,就会开启什么样的未来。要培养具有“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人,首先要努力改造和丰富学校的课程。郑外明确了“要使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同时,专门成立了加强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校本课程管理中心”,进行了工具性课程、国际交流性课程、校园文化活动课程及地方文化与社会资源课程等校本课程的开发。

    强化工具性课程——丰富外语类课程特色,让学生走向世界;强化母语类课程,让学生做有根的中国人。一方面,郑外突出“多元文化、思维表达、语言技能”三位一体的外语教学新特色,为适应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坚持多语种发展(英、德、法等),多版教材并存(国外原版教材、教育部门统编教材、全国外语学校实验教材等)。通过聘请外籍教师、小班式授课、主修与辅修相结合、英语AB班制等教学管理方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为扭转近年来由于视听传媒强化而导致的学生汉语水平下降的趋势,郑外大力加强对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开设阅读、朗诵、讲说、书写等课程,配以书法、征文、朗读、朗诵、手抄报等多种比赛,并通过成立校园记者团,出版学生刊物《晨溪》(全国优秀校刊)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母语的精妙与魅力,形成正确、流畅、得体的母语能力。让学生体悟到国学的博大精深,了解复杂纷繁多种多样的世界万物,品味古今中外人类美好的情感、高尚的品德和深邃的思想。

    开设国际交流性课程——通过开设美国AP课程、澳大利亚UF课程、英国A—LEVEL课程以及国际关系课程等,并设立国际部,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互访、中学生模拟联合国、中美学生领袖峰会等活动,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构建并完善了中西融合的观念。

    丰富校园文化课程活动——将校园文化活动系列化、制度化、广泛化,打造“校园学生百家讲坛”、“校园中西文化艺术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校园活动精品课程,在提升学生合作意识、组织能力、个性特长、全面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了本土情怀。

    首创地方文化与社会资源课程——将河南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地处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多和科研机构林立的区位优势,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布道”,开设“在郑外听讲座”课程,让学生从“成功人士”身上感受社会、感知人生、开阔视野、奋发向上。近年来,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道格拉斯·奥谢洛夫,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国学大师、台湾大学教授朱高正,著名作家、北大教授曹文轩等先后登上“在郑外听讲座”讲坛开设讲座,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此外,郑外还开设了科学类拓展课程——在理科实验班开设竞赛课的基础上,由竞赛教练为全校范围的学生开设五大学科竞赛选修课;工程技术类课程——汽车驾驶与保养、简易机器人制作等;生活与生涯技能课程——学生发展指导、领导力课程等。

    多样化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样化的能力和素养。该校2012届毕业生、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邱潆萱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上了大学后,愈加感受到郑外这种多元培养方式的强大先见性。许多学科是相通的,许多能力是相连的:高等数学教授常向我们讲起数学背后的哲学思想,鼓励我们去读历史与哲学著作来加深对数字的理解;而在编辑芝大校报时,我带去了对文字的热爱,也带去了理性思维的敏感——如何确定各个站点的最优投放数,如何根据时节设计浮动费率等等,去学习一份真正的出版物如何运转;而在实习工作中无时无刻都要用到的交流、展示与讨论能力,即构建在学生会与班级活动的积累储备之上……郑外提前为我经历这多元的大千世界做好了准备。”

    “思悟课堂”让学生独立成长

    如果说课程是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先行军,那么,课堂便是其核心阵地和中心战场。传统的知识传递式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记录、记忆、做题、考试。其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闲置了学生的多元思维,从而浪费了学生的智力资源,遏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了简单的机械劳动。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尽快脱离对教师的依附而“独立”,一直是郑外教学改革的方向。

    前任校长毛杰说:“只有学生的学习力真正释放出来,教育才有可能产生奇迹。为此,我们一方面通过构建‘道德课堂’,找到了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另一方面,在‘道德课堂’理念的指导下,构建起了以学生的‘领悟’为目标,以‘以思论教’为理念,以‘突思促悟’为策略,具有鲜明郑外特色的‘思悟课堂’。”

    悟是思的结果,思是悟的过程,悟因思而生成。只有学生悟到的,才是学生自己的。是自己的才能称为能力。悟了,才能内化为一种素养,悟得多了,就能积累一定的高度和境界。这种“高度”和“境界”就是智慧。启动和启迪学生的智慧就是教育的本质之一。

    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老师重视学生的思考,突出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回答问题展思考,重点难点深思考,交流过程学思考,反思过程升思考……思维从广度到深度、从灵度到速度、从独特角度到创新度,给学生打造的是一个惯于勤思、善思、精思、奇思的睿智的大脑,于这美妙的流程之中,个体成长了,师生俱进了。在这里,关注学生、注重学法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几堂优质课的标榜,早已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常态;在这里,没有僵化、没有刻板、没有独角戏,有的是知识的渊博、哲理的思辨、求索的激情。

    前任校长毛杰这样认识“思悟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工作极具个体性和创造性,为培养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兼备的高素质预备人才,学校必须不断开阔教师的视野,创造机会和平台,让教师与国内外同行的思想发生碰撞,尽力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创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所做的一切都在努力达成这种文化认同,只有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从思想到行为、从理念到方法都和学校的办学追求形成共振共鸣,才能让学校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备人才的总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悠悠杏坛,唯此为大。名师成就名校,名校造就名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学校一切的办学理念、教学目标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来实施。因此,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亦是学校发展的首要动力。

    在郑外,人人持有“名师群体”理念。为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名师,形成“郑外名师群”,学校以多种形式引领教师形成以“教师职业定位认同”、“学生培养目标认同”、“四干精神(即肯干、能干、多干、干好)为评价标准的认同”为三个侧重点的学校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

    在郑外,人人拥有三个层面的培训途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继续教育项目”;学校层面的“校本培训项目”;教师个人的“自我研修项目”。坚持每年6月安排部分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或高校集中培训或学习,开阔视野,提升师能。

    在郑外,人人走向专业化发展。学校坚持6条路径为主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引领:一是发挥教学研究指导组作用;二是开展小课题研究;三是探究以“思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四是组织高水平的外出观摩和针对性的培训;五是实施教师进修支持制度;六是积极打造在郑州市乃至河南省有影响的学科。

    在郑外,人人都以校为家。从教师的婚礼、生日到子女的读书、就业,从教师的生活、身心到特殊情况的奖励和探望。学校通过对教师细致入微的关心,不断增强工作的“动力感”,为教师营造“家”的氛围。

    在郑外,还建立了教研工作责任人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评议制度,教师教学反思制度,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奖励制度,规范学校考试的命题、考试、改卷、成绩分析、反馈制度,开展各类说课、展示、评比、交流活动制度……一个个与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目的的保障机制,似一匹匹奔驰的骏马,拉动着郑外的教师军团,超越了传统之弊,打破了师承之偏,完善了自我之陋。

    “好风凭借力,扶我上青云。”今日郑外,一支观念先进、师德高尚、师能精湛、治学严谨、敬业奉献的教职工队伍已经形成。河南省72名教育教学专家中,郑外有7名;郑州市前四届百名名师评选,郑外分别有6名、12名、12名和6名教师当选,是郑州市入选人数最多的学校之一;在对全省教学担负有指导任务的河南省教研室兼职教研员中,郑外有11人,是全省入选人数最多的学校之一。省市优秀骨干教师达30%左右……

    该校语文教师,中原名师,郑州市第二届、第三届名师郑美玲这样记录下了自己的蜕变轨迹:“14年前,我教书的目的是教教材;9年前,我教书的目的是教学生;6年前,我做了母亲,我教书的目的是教会我的学生做人做事;3年前,我的孩子上学了,我教书的目的是给学生一根绳子,让他自己爬上来;1年前,我教书为的是点亮学生的聪明,因为只有那种能点亮聪明的聪明,才叫美丽的聪明。”

    不懈的追求让每个学生“优一等、高一格”

    “一所好学校,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是让学生终身受益,让学生充满发展的后劲。”郑外人的每一个口号、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目标、每一个举措,都向世人昭示着这样一个观点。他们的眼光绝不仅仅停留在一部分所谓的学习尖子生身上,他们寻求的是“整体提升,人人成才”,他们探求的是凡进入郑外的学生都能“优一等,高一格”,他们渴求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幸福、充实、向上,他们追求的是让郑外成为每个毕业生永远怀念的地方。人们常说,学生身上烙着母校的印记。郑外人更看重每一个走进郑外的学生,在学校获得了怎样的发展;每一个从郑外走出的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后获得了怎样的成功,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为了实现学生培养“优一等,高一格”的目标,郑外利用寄宿学生在校时间长的条件,开展五彩纷呈的活动。学校目前有爱心社、模拟联合国等30余个学生社团,通过学代会、团代会、学生党课、百家讲坛等为学生的心智发展、特长培养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机会。

    本土情怀根深,国际视野叶茂。2010届毕业生、现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徐静远说:郑外秉承文理兼长、外语突出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不可多得的锻炼的机会,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暑期大学预科项目、各种国内外模拟联合国活动、国际交流生计划等。在康奈尔大学预科项目和北京大学模拟联合国活动中,我积极优异的表现得到了认可,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同时这些经历也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锻炼了我的综合能力。在我看来,这些不是申请美国名校的敲门砖,而是未来立足和发展的必备素质。

    2011届毕业生、现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樊征远说:郑外给了我广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外语基础、坚实的学术能力,以及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信心和勇气。

    忆往昔岁月峥嵘,展未来成竹在胸。说起学校的明天,王中立校长充满信心:“建校30年来,学校一届又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坚持素质教育,强化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成为全国有名的最优质中学之一。新的时期,新的目标,郑外人将与时俱进,持续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为学生的中学生活留下幸福的回忆做出郑外人不懈的努力。”



/jiaoyu/zatan/2019-08-28/1988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