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水·文化·学校文化

[db:作者]  2014-05-31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季慰祖校长

    老子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将水上升到了“道”的层面。孔子的“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荀子·宥坐》)强调了水与君子品格的象征关系。古代先贤由非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真理:水滋养了生命,蕴含着哲理,象征着人的品格。水和世界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水,如飞瀑、飘雨、溪流、乃至江河湖海,形态丰富,变幻万千。孕育了文明,发展了文化。雨打芭蕉若可喻为器乐独奏,那九寨之珍珠瀑恰似波澜壮阔的交响乐。因此说,水是跳跃的音符,富有灵性。

    水,本无色,却可化身为绚丽的彩虹,漫舞的飞雪,高悬的冰棱,静谧的荷塘。因此,大凡景致不可或缺。文化则是一个门类众多、属性各异、包容性极大的范畴。一滴小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颗文化的果实闪耀着人类进步的光芒。文化体现在人类的衣食住行各项活动之中,没有文化,人类的思想即会干涸。水能净化肉体,润物无声。佛教观音菩萨的净水瓶,基督教的洗礼仪式,印度教的圣水浴,无不体现了水的净化作用。此处之水,已然不是物质的“水”,而是包含了诸多宗教信仰的意识形态上的水,故水即文化。而文化则能净化灵魂,以文化人。

    水能载舟,成为航运之载体;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诸如山洪、海啸、水电站等。同时,水亦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成员。水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能为人类文明建设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文化能使人进化,走向高级,走向文明,使生产力产生更大的效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倘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文化可谓是“第二生产力”。 

    总之,水具有兼容、排他、净化、流动、变幻、聚能等属性。文化则具有教育、启迪、陶冶、审美、愉悦、服务等功能。

    学校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哺育着孩童们的心灵,引领着千千万万学生茁壮成长,如水一般,润物无声。庭院无水,即显干涩乏味,缺乏灵性;学校无文化,即为精神沙漠,令人窒息。我们从感性的认识出发,将学校文化比喻为“水”,可以避免概念的纠缠,从水的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的相互转换中,找到学校文化建设之纹理。

    水的三种状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它的不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三态可以相互转化,且伴随着巨大的能量。学校文化亦可喻为三态,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为固态,它是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可谓基态;课程文化和各项活动为液态,它是个活跃而富有生命力的状态,可谓激发态;精神文化则是气态,它对应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可谓高能态。三态的有机融合,适度转化方能形成学校文化的正能量场。学校文化最终将内化为师生群体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行为规范。

    气态之水: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蕴藏巨大的能量        

    水在高温高压下蒸发升腾形成水蒸气,进而发明诞生了蒸汽机,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时又被用作航母舰载机弹射器,成为耀世的尖端技术。学校精神如水之气态,充斥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人群中,贯穿于整个时空,犹如水蒸气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必须是一个精神王国,而只有当学校出现了一个‘精神王国’的时候,学校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最宝贵的是学校精神,它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精神是文化的“上层建筑”,反映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背离主导精神的文化就像那散落的水珠,没有汇流成河的态势亦就不具备强大的能量,更谈不上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学校精神的主导下,学校文化方才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能源。

    如今每当二十二中高三同学结束学业前夕,大学里的学长们都会纷纷发来“加油”视频、信件、海报予以鼓励。离校时刻,校园内到处都回响着学弟学妹们为高三加油的呐喊声,同时集体唱响校歌。曾经的疯狂撕书、乱抛学习笔记和生活用品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这就是学校精神烙印在每位二十二中学子身上的结果。当“二十二中人”这一概念深深植根于广大师生心灵之中,成为一个特殊人群的代名词时,学校文化就开始熠熠生辉了。

    学校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她需要一个艰难的孕育过程,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淀。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从建校第一天起就旗帜鲜明地倡导“二十二中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团结协作、荣辱与共、敢于拼搏的团队精神;敬业爱生、爱校如家、甘于吃苦的奉献精神。“二十二中精神”经过岁月的锤炼,艰难困苦的磨砺,已然在一代又一代二十二中人身上生根发芽。学校跨越式发展的12年即是“二十二中精神”不断创造辉煌的12年。学校坚持以“启迪智慧、健全人格”为办学宗旨,注重端正品行、养成习惯。以“厚德、励志、笃学、尚礼”为校训,塑造“诚信、勇敢、健康、豁达”的校风;坚持办适合你的教育,为全体师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每一位师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12年里,为了弘扬学校精神,形成学校核心价值观,并使其内化为全校师生的精神追求,成为行为准则,学校精心设计塑造了“柱子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等环境文化;并利用课程和课外活动等载体融入学校文化教育,使这些原本不具生命特征的形式,催生生命的发展,使学校真正成为以文化人的教育场所。

    为了让学校精神文化能更加生动活泼,学校大力开展“做二十二中人,塑二十二中形象,创二十二中精神”活动。大凡重大活动,必定不断重申巩固这一概念,及时加以评价鞭策。学校抓住五年校庆、十年校庆、省文明单位评估等契机,紧紧围绕“二十二中人”这一话题,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校精神不断内化为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良好的校风,师生们昂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上级、业内同行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唱校歌是二十二中坚持了多年的集体行为,对弘扬学校精神有着重大意义。众所周知,国有国歌,军有军歌……校有校歌。《义勇军进行曲》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毛主席曾说:“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学校创建之初,我们即组织动员全体师生参与校歌创作,遴选评比。而后,又坚持在每年暑期师德培训时集中练唱校歌。新生始业教育的校歌合唱比赛是规定项目,毕业典礼的校歌咏唱更是情感充沛,震撼人心。2013年,熔铸了广大师生心血、精心摄制的校歌MV,在浙江省首届校歌MV比赛中力拔头筹荣获一等奖,极大地鼓舞了二十二中人。

    12年来,学校坚持将早上晨练和下午跑操作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磨炼意志,增强组织纪律性,传承“学校精神”的励志活动。为了推动此项工作,我们将跑操列入必修的校本课程,以学分的形式对跑操进行规范,加强了跑操的管理,促进了跑操的实效。每学期都必须开展各年级段跑操比赛,形成了良好的锻炼氛围,让学校精神在跑步中慢慢渗透到每位学生的每个细胞。 

    正如老子所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又“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水性至柔,却无坚不摧;学校文化如水,以强大的学校精神为核心,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惊涛骇浪,乱石穿空;涓涓细流,水滴石穿。水赋予学校精神创建的智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校精神必将渗透到每一育人的空间,成为学校特有的个性品质,形成一个强大的能量场。

    固态之水:制度与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坚如磐石,寒能保鲜。如同学校制度,能保障学校正常运作,形成压制歪风邪气的氛围,能够保持教育教学活动不走样,不变味。邓小平说过,好的制度能使坏人无法干坏事,不好的制度能让好人无法做好事。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立之大本”,是“师生的约言”。

    制度是刚性的、公正的、威严的。它的威力在于贯彻的过程之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学校制度文化能为师生们创造一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所学校只有通过抓制度落实,才能促使师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于不知不觉中将他律转化为自律,不断提高行为规范的整体水平。西点军校之所以能成为“美国将军的摇篮”,就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严格管理。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士兵回答命令只有4种答案:“是,长官”;“不,长官”;“不知道,长官”;“没有借口,长官”。西点军校的22条军规无时无刻不在约束与点化着每个学员。伊顿公学的校规也甚是严格,其“精英摇篮”,“绅士文化”,从着装方面即可窥见一斑。它为不同职位、不同等级、不同荣誉的获得者设计了不同服装。通过这些日常服饰上的变化,突出竞争中优胜者的地位,使他们理所当然地与众不同,彰显优越感、荣誉感。

    二十二中的管理亦素以“严、细、实”著称,创办伊始就注重建章立制,实行了《教职工全员坐班制》、《教职工统一着装制》和《教职工指纹考勤制》等一系列刚性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当时在本区域亦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学校被许多同行视为“怪圈”,甚至成为调侃的笑料。尽管如此,学校仍然坚定不移,力排众议,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查处各类违规行为,建立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制度环境。生活上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为教师安置午休室,装修值班室、教工之家;组织开展各类健身活动,举行趣味运动会,练唱红歌,开展教师节、元旦联欢活动,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同时学校领导坚持深入教学一线,时刻关心有困难教职工,不管是生老病死,婚嫁丧葬,还是入学入托,或是晋升评级,进修培训,尽量做到体恤民情,无微不至。这样的制度与管理犹如冰水共存,刚柔相济,既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效、有序运行,也是学校规范、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据,成为由“不被同行认可”到“业内效仿”的范例。

    十多年过去了,温州这个小商品经济味浓重的城市如何面对:学校发展了,教师职业倦怠了;经济发展了,有偿补课之风兴盛了;新课改实施了,减负提质动真格了;高考变革了,师生们的困惑多了……此时为维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学校制度亦得思考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十二五”期间,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课堂变革,学校集思广益,修改并重新制订了多项规章制度。同时,我们通过“最美教师”的评选等活动,开展师德师风调查,引导教师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漩涡。

    打造一所校园景致与育人理念完美融合的学校文化是办学者的不懈追求。优美别致的物质文化如水一般洁净,它能静心顺气,陶冶性情。文化气息浓郁的学校,不仅能使人感觉到花香、草绿、树茂、鸟鸣、虫吟,更应是时时处处都能与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歌唱家、舞蹈家等对话。应该是科学的实验室,文学的讲坛,艺术的殿堂,音乐的舞台……天津的南开中学校园里建有“海洋与船舶实验室、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传统工坊、现代工坊、陶艺坊、语音处理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航天体验馆”等众多实践场所,学生可以在那里体味快乐,在实验中寻找真理,在创造中实现价值。

    二十二中的环境颇得瓯江之灵气,人工之精华。现代化的设施、园林般的景致、富有诗意的雕塑、诲人不倦的警句格言,处处都散发出文化的气息,朝朝暮暮于无声处陶冶着广大师生。学校以书香教室、温馨寝室、文明办公室为基础,以经典文化为底色,刻意营造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推进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同时,我们以《论语》鉴赏为重点,建成了以经典文化为背景的“柱子文化”(包括《论语》名句、瓯越文化、班级风采、中华经典等内容)。2013年,我们将孔子塑像请进校园,让江心屿大型壁雕高悬院墙。这些不断建造中的经典文化内容与别致的校园景观,流觞曲水、月光坪、虚心亭等相得益彰,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置身校园,你会觉得自己仿佛身处在一个“文化场”中。漫步校园,你感受到的是这所学校浓郁的文化气息。

    良好的制度文化形成向上的风尚,高雅的物质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两者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与保障。

    液态之水:课程、课堂与活动孕育多彩生命                

    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液体。生命因为水得以延续,世界因为水而具活力。课程、课堂和师生活动是校园中最为常见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是学校文化欣欣向荣、彰显生命力的载体,是孕育多彩生命的摇篮。

    “课程”一词的拉丁语原意是“跑道”。不同的课程,正是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开辟的不同的生命“跑道”。凭借学校课程独有的思想内涵和个性特色,能让学校形成独特的课程文化,提升教育的内在品质。丰富的课程设置和文化活动,如琅琅书声、砰砰球声、翩翩舞姿、铮铮步履、阵阵口号、切切私语,犹如阳光雨露,滋润身心,充满生命的律动,奋斗的激情。世界著名中学无一例外都非常注重独具特色的课程和学生社团建设,通过丰富的课程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鼓励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兴趣,锻炼能力。新加坡莱佛士书院以培养领袖人才为使命,学校除了严格的学术标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之外,其特有的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不可不认为是独树一帜。

    二十二中紧紧围绕学校育人目标,贯彻学校的办学宗旨,走必修课程校本化,选修课程特色化之路,构建起适合师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2006年,二十二中引进了“中加合作项目课程”,积极创造中加合作交流机会,学习加拿大先进教育理念,尝试研究性学习走班管理,为新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坚持开放性的教育,不仅借鉴了国内先进的办学思想,更是通过这一窗口实现了与国际现代化教育接轨。深化课改中,我们围绕“世界温州人”现状和需求,通过发挥外教、“海归派”和“本土”英语教师的“集团”力量,丰富外语类课程内容,形成了“当今国际时政热点揭秘”、“英国发现之旅”、“英语词汇背后的故事”、“趣味英语课堂”、“时事英语”、“走进身边的英语”等具有国际视野特色课程群,让学生了解世界、适应世界、走向世界,形成“世界公民”意识。

    将德育内容纳入课程,形成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周”课程和以《论语》为基础的“品行修养”类课程,让德育惠及每位学生,为培育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社会实践活动周”让每位高一学生参与考勤、仪表、眼保健操、文明用餐等自主管理,每周每班轮流开设消防、禁毒、法制、国防、航模、劳动和寝室内务等课程,做到人人参与,一个都不落,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与社区、军警的长期联系,构建立体化育人环境,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学校坚持《论语》诵读近十年,相继开发了省级精品课程“《论语》撷英”和市级精品课程“力量之源——学校文化解读”、“世纪唱响——校歌释义”、“《弟子规》新解”等,力图通过系列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努力营造尊敬师长、爱抚幼小、珍视朋友、团结同学的和谐校园氛围,形成了良好的校风,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当然,真正打造一个润泽每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文化场”,还离不开充满活力与个性化的活动课程。我校立足“艺术节、体育节、社团文化节(包括读书节)、科技节”,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像航模社、电声乐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开展训练,重视各种展示机会,演示操作水平迅速提升。社团和学生组织还立足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性活动。比如,在12·9纪念日,学生会、校广播站组织举行高三学生成人宣誓仪式,戴成人帽、别成人勋章、发成人纪念册、走成人门、家长寄语等;从校园“四节”、传统纪念日,到社团活动课程化,初步实现了让学生“参加一个社团,培养一种兴趣;学会一门知识,练就一项技能;体会一个成功,享受一份快乐”的目标,使一系列活动成为学生高中三年中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成功的课堂文化让课堂真正成为育人的主阵地。”陶西平先生说,“课堂文化应该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智慧的激发和启迪,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同的课堂文化带来不同的育人效果,她促进了生命的多样发展。在芬兰罗素高中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非常宽松的,在课堂上学生随时可以打断教师讲授,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听取学生的看法后,会指出这种观点的不足并提供参考建议。他们认为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输出者,还应是对新意识、新观点起“催生”作用的“助产士”。罗素高中的课堂帮助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力求使他们成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二十二中则始终以“你的问题,我的责任”为信条,坚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主张,要求教师从关爱学生的身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课堂和课外一起抓。有些年轻教师不仅能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同时在管理上亦能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的爱戴。由此亦爱屋及乌,不仅学习成绩迅速提升,班集体建设也蒸蒸日上。

    教学上,学校将实验教学作为理科教学的突破口,建成了科技馆(引进了德国莱宝公司几十套实验教学设施)、数字化实验室、生物组培室等。充分利用学校硬件优势,挖掘功能室资源和发挥教师兴趣特长,形成了“创新能力”特色课程群和“学术研究”特色课程群,引领学生探求科学的真谛。依靠省级示范实验室开设“趣味化学与实验”,依靠省级示范图书馆开设“话说图书馆”,依靠学校科技馆开设“不一样的物理实验——走进校园科技馆”,依靠数字化实验室开设“DIS环境下的物理实验”,依靠通用技术实验室开设“创意设计与发明”等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教学更加切合生活和生产实际。

    近期,学校以创建全国信息化试点学校为契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变革项目。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数字化成为推动课堂变革的“涡轮增压”。作为温州市首批课堂变革试点项目学校,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尝试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和能力。信息化带来了对“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新名词内涵的思考,探索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成为教改的必然。

    作为温州市首批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基地学校,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格的形成,构建起立体化社会实践体系。由政教、团委组织形成节假日等重大节日为载体的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建立了污水处理场、救助站、敬老院、社区、公园等社会实践基地。由教务处组织形成学生校外选修职业技能类实践场所,定期到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跨校选修,围绕温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形成“温州经济”特色课程群和“职业技术”特色课程群,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打下基础。由“加拿大高中”组织策划,确定了学生毕业实习基地,通过到特殊教育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参加实践,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温州,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老子《道德经》中说,“真水无香,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二十二中处处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打造“适合二十二中学生发展的课堂”,为“启迪智慧,健全人格”铺路架桥。正如滋养生命的水,视之无色,嗅之无香,却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

    总之,学校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凝聚在精神里,体现在制度内,物化在环境中,可以说是学校的DNA。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教育就是要“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要“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学校文化是历届校长和广大师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感悟和发现、对教育规律的思考与追问、对学校发展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创造。实践告诉我们,校长要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师生的共同追求,并带领全体师生为“共同愿景”而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质学校文化,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任重道远。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季慰祖)



/jiaoyu/zatan/2019-11-27/2805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