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改革创新促跨越 内涵发展创辉煌

[db:作者]  2014-06-24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改革创新是一所学校永葆生机的源泉

    改革创新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源动力    

    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就是这样一所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上期我们介绍了学校在王雪亘校长的带领下,大胆改革创新,在全校实施“红海生存,蓝海发展”战略,创造了中职学校的佳话,打造了学校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示范校建设两年来,学校紧抓机遇,积极探索,以国家示范建设为主线,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社会服务品牌……使学校打造硬实力,提升软实力,扩大影响力,为当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让我们走进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继续探寻其创新发展之路……

    创新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人才服务能级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服务能级

    【嘉 宾】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示范校建设办公室主任、副校长张永方

    笔者:张校长您好,示范校建设两年来,学校以创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契机,着力创新办学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哪些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张永方:您好,说到人才培养模式,我先说一种现象,为什么有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好的岗位?为什么有的岗位招不到好的学生?出现这种矛盾,从学校办学的角度看,就是因为学校办学与产业发展脱节,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学生的适应性不够。用什么样的机制和方法避免这种现象的漫延,是我们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国家着力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如何践行“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建立特色有效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示范校建设期内,我们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为抓手,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首先,在专业建设方面,我们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尤其针对浙江省提出的“四换三名”(“四换”是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三名”是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工程以及嘉兴市三个“千亿工程”的实施,紧扣“强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全面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思路,遵循“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原则,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建设思路,推进旅游服务与管理、电气运行与控制等省示范专业建设,新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通信网络应用(物联网技术)专业,加强探索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品牌建设。

    其次,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充分发挥“浙江省首批专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浙江省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试点学校”功能,按照有利于强化技能训练的要求和学生终身发展的原则,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创新课程实践,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积极探索了模拟教学、项目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课、证、岗、能“四融通”的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系列探索性成果。

    基于此,我们确立了具有不同专业特性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会计专业,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或多或少存在着“四不相符”现象,即:教学目标与企业需求不相符、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不相符、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不相符、教学评价与岗位要求不相符。我们在两年的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项目组成员着力推进“基于会计工作任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把“企业搬进校园”,建立和企业生产相同的教学环境,按照就业岗位群需要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修订教学内容,运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做”交融中掌握初级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四个嵌入”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根据导游员的岗位要求,把国家导游员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嵌入课程体系,将旅游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1611”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AB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产训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针对相关企业、行业对从业者的岗位要求,尊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取规律,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式创新带来的最显著变化在于学生的就业质量提升,近两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8.1%,专业对口率85.9%。

    创新二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关键词】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深度融合

    【嘉 宾】浙江科技工程学校沈民权副校长

    笔者:沈校长您好,我们知道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之魂,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和紧密度,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高度,示范校建设两年来,学校大胆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创新的经验和成果吗?

    沈民权: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经验和成果,我们学校在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方面可谓是多措并举,亮点多多。以前,我校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按照“工作过程、能力本位”的思路与嘉兴本土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从订单式人才培养到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到实训基地共建,再到产学研一体,层层深入,促进了校企从合作到合体的嬗变,实现了校企“双赢”。而如今,学校、企业“一对一”的合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这种“一对一”的校企合作存在着选择单一、资源浪费等弊端,不利于与区域经济进行整体对接,也难以形成服务地方产业的多渠道、多层次、高效益、高水准的校企合作模式。

    几经调研,我们发现,通讯电子、汽配机电产业群集聚的本地工业园区恰恰是嘉兴市区域经济的集中体现;代表性企业参与、大师荟萃的行业协会则是架通学校和企业的最佳桥梁;企业入校将是打破校外合作监管不到位、资源难互补的瓶颈;校企文化融通是更深层次的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新趋势。由此,我们在“订单融入、智力合作、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嘉兴范式”基础上,转变思路,再创新途径,确立了“园区联校要效益、协会驻校要标准、企业入校要技能、文化融校显特色”的“三要一显”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大力推进“区校联动”,建立项目工作室,从而贯彻和落实“三要一显”校企合作机制精髓,深化园区化定向培养,吸纳学生进入工作室,引导教师拜师学艺。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紧密校企合作,形成企业得人才、学生获锻炼、教师提水平的良好格局,达到“整体融合、研发带动、借船出海”的目的,使“三要一显”校企合作得以持续发展。

    区校联动,就是使校企合作面向工业园区的同时,发散性地面向园区内的企业,构筑类似电子商务“C2B2C”(个体到整体到个体)的合作模式。早在2011年,学校就与嘉兴工业园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开设了第一个区校产教结合班——11级机电3班,第一批选择了与园区内的天通精电新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固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金石包装(嘉兴)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该班级由园区管委会、园区大桥成校和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一起根据园区内企业的要求和工作岗位的技能特点共同组建,相关课程也是根据企业技术岗位的特点及相关工种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开发。

    项目工作室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以项目为导向,以校企资源双向互通为基础,以“研发带动”为主要目标,是对校企共建开放性实训室(基地)的有益探索。项目工作室向全市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技术测试、咨询、设计、培训服务,缓解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少、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同时安排优秀学生参与技术服务,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涉及学校5大专业系部的11个项目工作室的推进,在共育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把师生作品变成了企业产品、市场商品,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多赢”。比如,由张险峰老师主持的“朋乐集成吊顶淘宝项目工作室”目前由商旅系二年级的7名学生组成,主要负责嘉兴朋乐集成吊顶建材公司的整个线上业务,为企业打造线上品牌,包揽了从运营推广到售后客服完整的电商运作流程。项目工作室采用校企共同管理的方式运行,不仅有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常驻,还安排老师和学生下企业实践,实现双方在技术标准和能力上的统一。目前,运行近2个月的工作室已经获得一颗钻(获得250个以上客户好评)的好评度,第二家网上分店也已经开张,准备于12月登陆“天猫”。

    创新三

    创新社会培训品牌,加大经济贡献力度

    【关键词】创新社会培训品牌 经济贡献

    【嘉 宾】浙江科技工程学校范晓春副校长

    笔者:范校长您好,我们知道坚持服务宗旨,强化社会责任,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两年的示范校建设,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也显著提高,“助推器”作用显著增强。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学校在社会服务方面都有哪些亮点吗?

    范晓春:好的。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是高科技行业,还是传统工业、服务业,无论是刚走入社会的职场新人,还是在职职工,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职业技术知识、增强职业技能应用水平、加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社会培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职业教育,无疑应肩负重任。

    品牌是工作的升华,理念是品牌的灵魂。近些年,我们着力打造了“e心e意”——便捷(easy)、高效(efficient)、热情(enthusiastic)、实在(effective)的社会培训品牌。成立专门培训组织机构,确立了培训服务电子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工作方向,在坚持面向城乡初中毕业生、青年求职人员开展学制教育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同时,常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外来务工人员就业、企业在职职工技能提升、SIYB创业培训和退伍士兵等培训,并坚持公益培训,强化培训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功能。

    比如说,高效(efficient):学校的培训工作,不仅追求速度,更加重视培训的最高效率、最优成果。“培训结果是检验培训工作的唯一标准”、“速度与效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学校培训部门的工作座右铭,也是对其考核的要求。学校保证培训工作高效的做法是,根据受训单位的不同和培训项目的差异,事先拟定合理计划,量身定制培训体系,第一时间与企业对接,确保计划具备可操作性、便捷性,能够在最短时间,利用最优人力物力实现培训目标。例如,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嘉兴市情讲解志愿者培训,这是新时期新兴的一项职业技能培训,在没有先例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学校培训部门自主创新,首先切实研究市情讲解志愿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对象,然后挑起负责全程培训工作的大梁: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安排课程、进行实地培训。此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积极的反响,市领导高度评价了学校培训工作的高效和创新精神。

    当然,我们打造“e心e意”培训品牌,主要是为了强化专业技术技能人员继续教育,全面提升专业技术技能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输送更加专业化的技术技能人才,解决学员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的双重难题;同时也为了更加专业、更加标准地管理和推动学校的社会培训工作以及提升学校办学贡献度和美誉度。

    两年示范校的建设,学校始终致力人才培养、亲情服务社会,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姿态,承托社会与时代的期望。我们依托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发挥“浙江省金牌职业技能鉴定所”功能,常年开展包括数控车工、制冷设备维修工等48个工种多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每年开展单人30学时以上的社会培训人数与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比例达到3.3∶1。近一年,我们社会培训量更是达到8万人次。

    乘风击浪正当时,百舸争渡竞风流。

    今天的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乘着国家中职示范校的东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教职员工将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努力为学校的明天创造新的业绩,铸就新的辉煌,谱写新的篇章!(王丽英 费明磊)

    请大家下期继续关注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创新发展之路(三)



/jiaoyu/zatan/2019-12-11/2888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