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远逝的光华: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与文化

  2020-05-01 00:00:00  

关于本书

集结经典讲述一个学科成长的历程真正的书写者,一生也许只为一部书而存在,那是他或她的经典。那部书将铭刻书写者独有的精神姿态,襟怀、学养、持守与求索,那是他或她与此在与永恒的对话。本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开始搜求中国比较文学界硕儒时彦们的“那部书”。而这里奉献的就是我们第一次的收获。十一位学人,十一部心血结晶,涵盖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日古代文学、英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俄罗斯文学及其文化、中西比较诗学、女性主义诗学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西方神学诠释学、儒家经典与诠释学、翻译研究等领域,折射出一个学科三十年的恢弘历程。时光永是流逝,我们将与真正的书写者一同寻觅天壤间的那部大书。

内容简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近三十年间(1890—1917),俄罗斯经历了一场范围广大、影响深远的文化运动。俄罗斯杰出的文化批评家别尔嘉耶夫将这一“罕见的、才华横溢的、闪光的时代”称为俄罗斯文化史上的“白银时代”。作者以翔实的史料、鞭辟入里的分析、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复现了这一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曾被人为地遮蔽在历史的烟尘中的伟大时代的光华。在书中,作者以这一时代的文学生活为中心,就文学以及与文学密切相关的哲学、戏剧、音乐、绘画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和卓越建树,展开描述与评说,为读者清晰勾画出那个时代俄罗斯精神文化的基本轮廓和主要特征,企望在世纪之交正经历伟大复兴的中国读者在对邻国百年前那场世纪之交的文艺复兴、精神复兴的回望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著者简介
         汪介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外文学关系、俄罗斯文学研究,已出版《选择与失落:中俄文学关系的文化观照》《回望与沉思:俄苏文论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文学接受与当代解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语境中的俄罗斯文学》《流亡者的乡愁:俄罗斯域外文学与本土文学关系述评》《伏尔加河的呻吟——高尔基的最后二十年》《俄罗斯现代文学史》《别求新声》等专著十部,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目录

前  言
一、白银时代的文化氛围
1.文化现代转型的发端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渗透
3.在西方思潮与本国传统之间
4.文化各领域之间:交融与互动
5.文化活动的群体形式
     二、白银时代的宗教哲学
1.俄国宗教哲学的渊源和勃兴
2.“新宗教意识”与“神秘无政府主义”
3.从《唯心主义问题》到《路标》
4.“造神派”的宗教哲学探寻
     三、白银时代的文学成就
1.多元格局与繁荣景象
2.群星相映的诗坛
3.小说的创新与发展
4.文学理论与批评建树
   四、白银时代的戏剧艺术
1.世纪之交的戏剧界
2.戏剧创作成就
3.戏剧艺术革新者们的贡献
   五、白银时代的音乐文化
1.乐坛景观:活跃中的变化
2.古典乐声的回旋)
3.现代旋律的播扬
4.芭蕾、声乐艺术及其他
      六、白银时代的绘画艺术
1.审美需求与审美观念的双重演变
2.后期巡回展览画派与20世纪绘画的先驱
3.“艺术世界”与“俄罗斯画家联盟”
4.“蓝玫瑰”“红方块J”与“驴尾巴”
5.1910年代的先锋派绘画
      七、白银时代的文化余晖
   参考书目

精彩节选

序 |集结与阅读: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经典(总序·节选)
 
杨乃乔
 
按照约定的编辑与出版策略,我们对近37年来能够准确地定位在比较文学学科意识下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进行了遴选,第一批选入了十部专著,作为十位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个人经典给予集结出版。我们在遴选与编辑的过程中,曾得到这十位学者诚恳与无私的帮助。
需要说明的是,这套“文库”仅从过去出版且曾在学界产生过影响的专著中进行遴选,而不再接纳任何在比较文学研究命题下业已出版的论文集。因为显而易见,一位在学术信仰上谨慎且笃实的学者,愿意让自己沉寂在一个相对安静且稳定的时段,就一个论题在文献与理论两个层面做体系性思考而撰写专著,这部专著较之于论文集在逻辑的断片中所给出的阶段性思考要有价值得多。
此次,我们通过遴选与结集出版这套“文库”,在意外的偶然中,对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37年来所行走的学术发展史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反思。
从“文革”结束到当下的37年来,中国学界关涉中外文学及其理论、文献的人文研究及所堆积的出版物在表象上也只能如此繁华了,无论怎样,所出版的专著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当我们以选家的眼光透过虚妄的繁华,希望真正拣选若干部还能够被定义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个人经典的专著时,在遴选的质量与数量上,能够感动我们学术良心的专著居然没有多少部。并且我们特别想说明的是,比较文学研究是一个学科边界开放的学科,所以我们的遴选绝然不是仅仅规限于以“比较”两个字眼儿为自己命题的专著中展开的,因为至少业内学者都知道:“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一部在学科意识上地道且准确的比较文学研究专著往往不需要粘贴“比较”的标签来装饰自己。
我们的遴选涉及了与比较文学交集的相关人文学科及研究领域,本来我们以为能够轻松地遴选出五十种或一百种可以定义在比较文学学科意识下所出版的个人经典,结果却多少有些令人失望。我们不禁想在此设问:37年来,中国学者在“学术大跃进”的冒进中究竟做了些什么事呢?
然而无论怎样,当代中国学界还有依凭自己的学术良心理性读书且执着研究的学者,毕竟我们还是遴选与出版了第一批结集于“文库”的十部专著,我们还会遴选与出版第二批的十部专著与第三批的十部专著等等,当然,这一切还要取决于中国当代学者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以他们的良心与研究说了算。也正是如此,在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史上,这套“文库”第一批选入的十部专著越发弥足珍贵了起来。
第一批选入的十部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专著至少涉及了以下多元研究方向:如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日古代文学、英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俄罗斯文学及其文化、中西比较诗学、女性主义诗学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西方神学诠释学、儒家经典与诠释学、翻译研究等。
我们从选入专著所涉及的研究方向上不难见出,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为当下中国本土具有国际性比较视域的研究学者打造了一方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开放平台。其实,我们深知这套“文库”的选家策略作为一种立场,实际上,是在为比较文学这个学科的本质潜在地下定义,如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编纂《文选》那样。
萧统编纂《文选》的选家策略与立场即昭示了那个时代的士人对形式主义审美给予诉求的文学观念,萧统在编纂《文选》时,于经、史、子之外典重于“文”之宏丽的辞藻、和谐的声律与对偶的排比等,这其实是在理论上潜在地昭示了那个时代士人对文学现象及文学本质的定义。一如萧统在《文选序》所言,文学随着时代在改变自身发生与发展的走向,并且在审美本质上的蜕变是难以捉摸的:“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1]而萧统恰如其分地以选家的策略与立场,把他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与解释定义在形式主义的文学审美风格上,以铸成了操控那个时代的文学理论观念。
需要陈述的是,这套“文库”必然有着选家自身的策略与立场,我们是依据当下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界普遍认同的关于比较文学的学科意识而践行的。其实,否能持有一种当下准确的比较文学学科意识是不容易的,如果我们不陈述这一点,我们必然会遭遇这样的疑问:一般被理解为是世界文学或外国文学研究方向下的专著为什么会被选入这套《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经典文库》?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西方神学诠释学、儒家经典与诠释学、翻译研究等为什么也会选入这套“文库”?等等……谙熟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及获有准确的比较文学学科意识的学者,往往会就上述疑问的提出者给出自己简洁且友善的建议:不妨去翻阅一下近年来出版的《比较文学概论》,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学科理论与学科意识,作为教材的《比较文学概论》讲述得很清楚了。不错,比较文学研究是一门特别需要准确且地道的讲求学科理论与学科意识的研究门类。
而我们在这里是尊重这些疑问的提出者的,并且愿意简洁地回答第一个疑问:汉语学者在汉语语境下的世界文学研究或外国文学研究,说的再确切一些,汉语学者在汉语语境下的英国文学研究或爱尔兰文学研究,在学科本质上就是比较文学研究,无论这些汉语学者栖居在汉语本土是操用汉语作写还是操用外语作写,他们的文化身份、学术视域与价值立场与外域的本土学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差异性。
 
重版后记 (节选)
 
汪介之
 
 
复旦大学杨乃乔先生主持编辑一套“比较文学名家经典文库”,嘱笔者从已出版的著作中挑出一本,作为这套文库的一种。忝为被选中的文库作者之一,我自知个人的比较文学研究视野不宽,成果有限,现只能不揣浅陋,谨拣出这本前辈学者尚较为认可、同行朋友常有提及、同学们也较爱看的《远逝的光华》,稍做文字上的修订,呈送乃乔先生及福建教育出版社董伯韬先生、李杨先生等审阅,以感谢诸位先生的厚爱,并表达对这套文库其余各位著者的敬意。
比较文学研究应当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而笔者却仅仅侧重于中俄文学关系这一领域,这并非我自觉选择、自我限制的结果,种种因素早在我能够做出这一选择之前,事实上就已对它进行了框定。我学习的外语语种为俄语,专业是俄罗斯文学,毕业之后所从事的研究,很大一部分仍然属于俄罗斯文学研究的范畴。但是每当我阅读一部俄罗斯文学作品,考察一位俄罗斯作家的创作,或注目于一种俄罗斯文学现象时,都不能不想到它在我国的解读与接受,同它的本来面貌、同它在俄罗斯本国批评界及本国文学史著述中的评价之间有何差异,不能不想到它对中国文学是否产生过影响或产生过何种影响,进而追问造成这些差异与影响的原因。同时,中俄文学与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国文学与文化对俄罗斯文学与文化同样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历代俄罗斯知识分子和作家的著述与作品中,都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哲学、艺术乃至宗教与伦理思想的广泛渗透。俄罗斯知识界在研读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过程中,也建构了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显示出富有特色的俄罗斯式的解读。这些解读不仅从一个侧面丰富了中俄文学与文化交流的史册,而且能以其特有的“旁观者清”的视角,启迪我们进一步认识自身的文学与文化。笔者的上述阅读与思考心得,先后凝结为若干篇发表于期刊的论文和几本拙著,后者主要有《选择与失落:中俄文学关系的文化观照》、《回望与沉思:俄苏文论在20世纪中国文坛》、《文学接受与当代解读——20世纪中国文学语境中的俄罗斯文学》以及《悠远的回响:俄罗斯作家与中国文化》(合著)一书。
除此而外,我的其余研究,大都似应被看是俄罗斯文学研究,也即外国国别文学研究。不过我也常常想到,我们中国人所做的任何外国文学研究,其实都显示出一种中国立场,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眼光,因此也就完全不同于外国学者对本国文学的研究。如果说,比较文学研究本身就包含“阐发研究”,也即以一种外来理论模式解释本民族的文学现象,那么,从中国文化—文学的立场与视角去阐释外国文学,自然也应当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19世纪法国著名学者丹纳(泰纳)的《英国文学史》建构,当然不同于英国学者自己编写的任何一种《英国文学史》。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六卷本大著《19世纪文学主流》关于法、英、德等国文学的描述与评论,当然也不同于这三个国家的学者对本国文学的评价。作为一名丹麦学者,勃兰兑斯在谈及自己为什么“放下”丹麦文学而去研究西欧文学时曾经写道:“整个说来,我间或偶然地提到丹麦文学。……这倒不是我忘却了或者忽略了丹麦文学。相反,它一直在我的心中。既然我试图陈述外国文学的内在历史,我就在每一点上都对丹麦文学做出了间接的贡献。我将画出必要的背景,以便我国的文学有朝一日能带着自己的特征在这上面显现出来。……如果这个方法是个间接的方法,那么它也因此是个更坚实的方法。”不言而喻,勃兰兑斯所从事的外国文学研究,其实也是比较文学研究。《19世纪文学主流》无疑既是关于19世纪西欧文学研究的一部经典性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出色的比较文学研究巨著。它不仅雄辩地说明了真正的外国文学研究必然具有比较文学的意识和视野,而且也告诉我们:这种研究本身就是比较文学。正因为如此,目前我国学术界已越来越趋向对以下观点表示认同: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外国文学研究,其实都是一种比较文学研究。
上述认识使得笔者一直不倾向于在外国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之间严格划线,也愿意把这本拙著视为自己对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参与。本书所考察的白银时代(1890—1917),是俄罗斯现代主义文学崛起、文坛多元格局形成、文化全面繁荣和密集型高涨的大时代。基于这样一种文化史事实,全书以关于白银时代文学的论述为中心,兼及同一时期其他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并致力于发现它们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这又使本书成为笔者进入跨学科研究领域的一种尝试。在揭示与评说俄罗斯白银时代生动文化景观的整个过程中,笔者还时时联想到五四时代在中国文化领域所发生的那些历史性变动。正如白银时代是俄罗斯现代文明的起点那样,五四时代也是我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的发端期,两者之间有着太多的可比性。这种意识也始终作为一种隐在的背景因素,无形中制约着本书的论述立场和评价视角,虽然倘若真正进入对于这两个民族、两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化的全面而具体的对照研究,还要做更多的脚踏实地的努力。相信未来的学者能够出色地完成这一研究工作!
2002年春夏之交,本书由南京译林出版社初版之际,笔者曾向在那前后所有关注和帮助它的写作与出版的前辈师长、同行朋友、同事和同学表达过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如今,十二年光阴逝去,弹指一挥间!我谨借此机会再次向诸位师友表示由衷的谢意与敬意,那一不可复得的美好时代连同它的整个氛围令我无限怀念,终生难忘,许多亲切的面影不时在我眼前浮现。还要真诚地感谢使本书得以重版的乃乔先生、伯韬先生、李杨先生及福建教育出版社的诸位友人,是你们以开阔的胸怀和辛勤的劳作让拙著以新的面貌再度呈现。


[1] [梁]萧统《文选序》,见于《文选李注义疏》,高步瀛著,曹道衡、沈玉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册,第6-10页。

其它信息

装 帧:半精装

页 数:456

开 本:16开

字 数:447千字

远逝的光华: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与文化

http://www.00-edu.com/tushu/sh1/202005/199081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