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1949-2012-中国共产党农村政治动员模式研究

  2020-06-19 00:00:00  

1949-2012-中国共产党农村政治动员模式研究 本书特色

百余年的现代化历史实践证明,与地主改革派的洋务运动、康梁为代表的君主立宪的改良路线及孙中山领导的民主共和的革命道路相比,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方针是成功而且卓有成效的。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不同于前三种方案,铸造了中国独有的现代化进程。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政治动员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遗产,业已影响到建国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基于此,本书以政治动员为视角,采用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共产党1949—2012年间的农村政治动员模式的变迁进行了考察。本书认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的政治动员实现了由“一元化建构”向“嵌入式管控”模式的演变。然而,“嵌入式管控”模式日益受到农村社会发展的挑战。基于此,本书认为中国共产党农村政治动员重构的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党转型的基础

1949-2012-中国共产党农村政治动员模式研究 目录

目录 一、导 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既有研究 (四)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五)内容安排 二、政治遗产:革命场域中的农村政治动员 (一)理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提出 (二)政治保障:党的建设与群众路线 (三)动员手段:利益满足、政治鼓动与主体性塑造 (四)局部实践:根据地土地改革中的政治动员 (五)革命时期的农村政治动员模式及评价 (六)本章小结 三、一元化建构:全能主义时期的农村政治动员   (1949—1978)    ——以河北省徐水县瀑河水库的修建为例 (一)理论视角 (二)微观探究:瀑河水库的修建过程 (三)宏观透析:瀑河水库修建的制度、思想背景 (四)一元化建构:金字塔式动员体系的形成 (五)本章小结 四、嵌入式管控:后全能主义时期的农村政治动员 (1978—2012) ——从广东省“乌坎事件”谈起 (一)研究视角 (二)微观解析:“乌坎事件”的来龙去脉 (三)宏观透视:“乌坎事件”的制度与思想根源 (四)嵌入式管控:内涵及其挑战 (五)本章小结 五、改革开放前后两种动员模式的比较及其评价 (一)两种动员模式之比较 (二)两种动员模式的评价 (三)本章小结 六、从革命到治理:中国共产党农村政治动员的重构 (一)自民党的农村政治动员 ——以“不买《读卖新闻》运动”为例 (二)中共农村政治动员重构的思考 (三)本章小结 结语:调适与发展中的中国共产党 参考文献致谢

1949-2012-中国共产党农村政治动员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

李汉卿,1982年生人,河北保定人,法学(政治学)博士与中国研究博士(日本),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访问学者,是上海市政治学会会员、上海市社区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与基层治理、日本政府与政治;已在中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主持科研课题3项。

1949-2012-中国共产党农村政治动员模式研究

http://www.00-edu.com/tushu/sh1/202006/260377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