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制度设计创新研究

  2020-06-20 00:00:00  

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制度设计创新研究 内容简介

    权宗田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制度设计创新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历程及制度设计、以及当前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和前景等问题展开了探讨,认为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的不断创新,与共同富裕在中国的实现具有逻辑一致性。本书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当前这一时段的共同富裕在中国的实现为研究对象,从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及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两个大的方面来探讨党的共同富裕理论的演变轨迹。本研究分8章,按照“理论基础→历史考察及理论梳理→实践探讨”的逻辑思路展开。

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制度设计创新研究 目录

导论
  一、中国语境下的共同富裕概念及其当代视角
  二、研究共同富裕及其实现的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
  三、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制度设计创新
**章  共同富裕:亘古的社会理想与追寻
  一、西方社会对公正、平等、均富社会理想的追寻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共同富裕的探索
    (一)马克思恩格斯将共同富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石之上
    (二)列宁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三)斯大林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作了初步探讨
  三、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中国社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
    (一)古代先贤对富民、均贫富以及理想社会的探求
    (二)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第二章  先驱者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共同富裕观
  一、陈独秀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及反思
    (一)建立理想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支撑
    (四)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权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五)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服务
  二、李大钊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及历史贡献
    (一)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共同富裕的社会
    (二)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三)共同富裕要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才能实现
    (四)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尊重国情、逐步推进
  三、李达对共同富裕问题的认识及理论价值
    (一)社会主义就是要恢复人类真正平等的状态
    (二)社会革命在于促进生产力之发展
    (三)生产物要进行公平的分配
    (四)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柱石和头脑
    (五)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四、瞿秋白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及教训
    (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尊重中国国情
    (二)推翻一切阶级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三)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
    (四)农民的共同富裕与否是中国革命的试金石
  五、张闻天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及意义
    (一)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略与封建剥削制度的本质
    (二)更多的关心群众的切身问题
    (三)利用私人资本发展苏维埃或根据地的经济
    (四)党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五)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及发展阶段
第三章  奠基者的贡献:毛泽东的探索及制度设计
  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政治前提
    (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
    (二)毛泽东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的解决
    (三)毛泽东人民利益观及其与共同富裕之关联
  二、毛泽东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开创性探索
    (一)毛泽东探索共同富裕的历史考察
    (二)农民的共同富裕是整个社会共同富裕的基础
    (三)人民内部分层及对*广大人民利益实现的关注
    (四)防止“贵族阶层”产生及资本主义复辟
  三、毛泽东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
    (一)以制度变革为前提
    (二)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
    (三)以政治平等为基石
    (四)均中求富,统筹兼顾
    (五)诉求于群众参与
  四、毛泽东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成果与理论价值
    (一)使中国避免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初期的贫富分化
    (二)为新的历史时期开拓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基础
    (三)其失误为走好共同富裕之路提供了经验教训
  五、毛泽东的遗憾和未竟探索
    (一)重视生产力基础作用的思想未能始终贯彻
    (二)毛泽东时代的共同富裕处于较低水平
    (三)理想的执著与急于求成的矛盾
第四章  总设计师的设计主题:邓小平的探索及制度设计
  一、邓小平对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坚持和超越
    (一)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非均衡发展战略与防止两极分化的结合
  二、邓小平对共同富裕科学内涵的全面阐释
    (一)共同富裕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三)共同富裕内在地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三、邓小平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
    (一)以经济发展为先导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三)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终走向共同富裕
    (四)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四、反腐倡廉,反对特权,加强执政党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领导核心
    (二)反腐倡廉、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三)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理念认同的政治前提
  五、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评说
    (一)对共同富裕实现的非均衡性的科学认识
    (二)制度设计的可控性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所遭遇的现实困境
第五章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江泽民的探索及制度设计
  一、共同富裕是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体现
    (一)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要求更加强调共同富裕
    (二)共同富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要务
  二、江泽民对共同富裕的新探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展开
    (二)新“三步走”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战略
    (三)“西部大开发”对“两个大局”思想的新发展
  三、江泽民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
    (一)人民利益、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一致性
    (二)保持生产效率和分配公平的有机统一
    (三)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
    (四)将扶贫开发上升到战略高度
    (五)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及所有制结构的新探索
  四、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证共同富裕的实现
    (一)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
    (二)遏制既得利益集团形成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三)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
  五、逐步实现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的统一
第六章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胡锦涛的探索及制度设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共同富裕道路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三、胡锦涛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
    (一)以人为本为核心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
    (四)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五)从包容性增长到包容性发展
  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障
  五、胡锦涛对实现共同富裕艰巨性的新认识
第七章  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的探索及制度设计
  一、中国道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三、习近平的群众观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
    (一)“老虎”、“苍蝇”一起打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
    (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三)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四)简政放权与厉行节约
    (五)改革要从群众*期盼的领域改起
  五、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探索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统一
    (三)新型城镇化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四)法治中国以及制度、体制建设
    (五)良好的机制是制度落实的保证
第八章  共同富裕与中国梦: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一、加强和改善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领导
  二、尊重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规律
  三、实现共同富裕,推动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
    (一)共创、共享、共富:“中国特色”的崛起之路
    (二)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世界价值
    (三)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实现中国梦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制度设计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

     权宗田 湖北郧西人,中共中央党校法学博士。现为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副所长。独著《人民观视域下毛泽东执政思想研究》,合著《传媒政治》等书5本。

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制度设计创新研究

http://www.00-edu.com/tushu/sh1/202007/260503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