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近日,江西吉安一教师因为班上有学生不会整体认读音节,罚学生站并拍视频发班级群质问家长,“家长是怎么辅导的?这课没法上了”……一时间引发热议。
别让家校权责不清愈演愈烈
□李 强
江西吉安这名教师因职责错位,将自己和学校推上了风口浪尖。
如果不摆正位置,教师动辄可以将“不好教”“教不好”的责任推给家长。同样,家长随便可以找一个理由将孩子的“不成器”“难成才”怪罪于教师。这样的例子我们在生活中见得还少吗?
角色不同、分工不同、责任不同,教师的角色家长取代不了,而家长的角色教师也无法取代。就拿辅导孩子学习来说,有的家长即使想辅导,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必须明晰彼此权责、界限,相应的责任该谁承担就由谁承担,不能把家校共育搞成互相推诿。
其实,教师“是什么”“做什么”,家长“做什么”“怎么做”,法律早已明确。教师法早就明确,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而教育法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教育提供必要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也就是说,必要条件的“提供”、在教育上进行“配合”是家长应尽之责。
既然教师及家长的权责、界限在法律层面已经明确,可为何常常在生活中得不到充分体现?主要就在于无论教师还是家长,相关意识尚未严格树立起来。在家长看来,只要为了孩子好,只要不是太为难,教师让自己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教师看来,孩子是你们自家的孩子,一些事情摊派给家长做理所应当。就好似“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把本身明晰的权责、界限搞得模糊化了。现在看来,这样的模糊化既不利于教育本身,更不利于孩子发展,必须从现实层面加以纠正,把“法律明确”变为“现实执行”,别让家校权责不清愈演愈烈。
“零起点教学”不能沦为一句空话
□郑建钢
不少一年级新生不会整体认读音节,不但不应该受到责难,而且还应该得到肯定。可以说,有“这么多人”都没有给自家孩子辅导,是“双减”政策推出以后出现的新气象。被繁重的作业和过多的校外培训压抑已久的家长们,已经能够比较充分理解出台“双减”政策的良苦用心,而且乐意积极地予以配合。
倒是有些教师,学生一上学就必须会认字、懂拼音、能计算的思维定式没有变,喜欢发号施令的脾气也没有变。还有些教师,表面是按照零起点要求教学,但实际上是按照自己的授课进度进行教学,导致真正零起点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落在后面。这时候,教师不是想办法帮助落后的学生,而是只会向他们的家长施压,贩卖教育焦虑,导致零起点教学落空。
零起点之所以难以落实,跟时下的不良积习也有很大关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把教师本职工作当作家长工作,不知不觉间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就使得不少教师指责起家长来,显得毫无愧色、理直气壮。身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保质保量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是本分,决不能本末倒置,理所当然地把教师本职工作统统推给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
从教师“质问”家长等现状来看,把零起点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失职教师
理应加强监管
□李 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汉语拼音,一时半会儿学不会相对复杂难记的整体认读音节,实属正常。何况课堂上出现大多数学生学不会的情况,正说明这个知识点是需要教师重点讲解的部分,提醒教师“多点耐心,多讲几遍”。可当事教师却迁怒家长,发脾气、撂挑子,引来旁观者一边倒的质疑。
该教师触犯众怒,缘于两点。一是没有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教育部早已明文规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各地教育部门也是三令五申,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批改作业。而“双减”工作推行以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在不断强化。身处这样的氛围,该教师却振振有词,将自己应尽的职责转嫁给家长,不知哪来的底气?
二是滥用教育惩戒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虽有规定,教育惩戒措施包括点名批评、罚站等,但针对的是那些有着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一年级新生不会整体认读音节,并不属于违规违纪行为,教师何以对其罚站?
对该教师此种行为,相关部门一句“该名老师属于非在编教师,也在研究如何处理”的回应,显得轻描淡写。眼下,“教资考试热”持续升温,超千万大军涌入这个赛道,为获得一张入场券而努力奋斗,折射出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社会对教师职业越来越认可。行业“风向标”早已转向,教师自身需要始终牢记职责及使命,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不断提升自己,在岗位上有所作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充足的、优质的师资力量是关键。教育主管部门须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把教师入口关,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同时改善教师的薪资待遇及福利,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营造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