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首届浙江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

网友投稿  2022-11-29 08:08:08  互联网

扫一扫看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风采(合辑)

编者按:为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今年9月,省教育厅选树15名教师为首届浙江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前不久,记者分赴各地,用文字和镜头全方位全媒体展示这些思政课教师的风采,一起品读他们的思政育人故事。

鲁新民:煮字为药,付诸虔诚

从在杭州市优质课评比中崭露头角,到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中一试身手,再到全国中学“时事课堂”比赛中精彩亮相……22年来,杭州高级中学思政课教师鲁新民的课堂越来越出彩,他也成了深受学生喜爱的“鲁大师”。

身为特级教师,鲁新民始终坚持“课堂是主阵地”。他让每一堂课的40分钟“见效率”,在“真、透、生、活、广、新”上下功夫,寓价值观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把关键点和大道理讲到学生心坎里,让思政课的“理”真正入脑入心。鲁新民总能将枯燥的理论生活化地演绎出来,让学生从一个个小切口、小故事中悟出大道理。

为了把课上好,鲁新民不断从别人的课堂中汲取养分。他不仅听其他思政课教师的课,还会去听体育课、音乐课。从体育项目动作分解中,学习如何拆分知识点,让学生学得更透彻;在音乐课上,学习如何赋予一些难记的知识点以韵律,让学生易诵、易记,了然于心。鲁新民对待课堂的虔诚态度,在潜移默化中被青年教师传承了下来。在青年教师心目中,鲁新民是杭高领军式、师长型的“大先生”。

学考、选考、竞争压力……高中生们站在一个个十字路口,需要适时的引导,而鲁新民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学生排忧解难,亲切、真诚,煮字为药,给学生带来春风化雨的影响。

高军玉:触动真心,温暖有效

从教30多年来,杭州市余杭区禹航实验学校教师高军玉既做过一线教师,又担任过班主任、校长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研员,还先后参与编写了浙教版《品德与生活》和人教社《道德与法治》(低段)教材,她一直深耕于思政教育前沿。

“教育是心与心的碰撞,人与人的温暖。思政课只有触动了学生的真心,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爱听、真信、真行。而这,也要求我们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上温暖的课。”高军玉说。

当下,思政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嘴上会说,但内心却不信”。“不信就不会去做,思政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高军玉直言,思政课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与他们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上真实的思政课,让思政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是每个思政课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难题,在高军玉看来,一堂有效的思政课应该包括课前的精心设计与准备,上课时师生的真情涌动和良好互动,以及课堂教学结束后的生活延伸和行为抉择。

“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打造真实、温暖而有效的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学会以道德的情怀、法治的思维,理性地、有情感地去处理身边的事情,从而过上幸福的人生。”高军玉说。

郑乐安:拨动心弦,放飞思维

从普通教师到教研组组长、教科室主任、副校长、区教研员再到设区市教研员,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郑乐安对“学为中心、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持续了25年,对区域教研策略的思考持续了12年。

郑乐安认为,思政课要做到入心入脑,关键在于拨动学生情感的弦,放飞学生思维的线,成就生命成长的质。在她的课堂上,学生说真话、露真情,师生共情,一起成长;她布置的作业,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辩论赛、社会实践、诗朗诵、访谈等形式多样化呈现。

2011年走上教研员岗位后,郑乐安对一线教师倾囊相授,不仅将多年积累的素材包无私贡献出来,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指导他们磨课、备课、写论文,成就了一段段亦师亦友亦知己的佳话。

为加强团队建设,郑乐安成立鄞合工作室。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工作室全体成员参与录课,名优教师在线指导微课设计制作,累计推出线上课程217节,总访问量超过300万次;2021年时值建党百年,工作室推出“党史十讲”系列思政课,并录制了10期时政述评。今年9月,来到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后,郑乐安又组建甬恒研学社。

金银姬:教师当助手,学生做主角

在11月2日这堂特别的思政课上,师生身份来了个大转换:教师充当助手,学生则成了绝对的主角。

19年来,余姚市梦麟中学思政课教师金银姬始终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思政教育的“打开方式”。现在,她更多地在课堂上开展议题式教学,通过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议题,将学科内容与复杂社会生活情境相融合,给学生一个撬动思维的支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不断丰富、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过程中,培育核心素养。

近年来,金银姬所参与的课题获省市级二等奖以上6项。她主持的思政课题《指向政治认同的高中思政“议题式”学习实践探索》,已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被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在金银姬看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需要被“看见”。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尤其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她是思政课教师、班主任、思政教研组组长;是多次参与省市级论坛、讲座、党课、微课,“学习强国”百姓讲堂的宣讲团成员;是宁波市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导师……但她说,自己感到最感幸福的,就是做一名纯粹的思政课教师,成为学生的摆渡人。

周 岚:坚守底色,打造特色

从教29年来,温州市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师周岚始终坚守中职思政课堂。“中职思政课堂强调‘职教’特色。在中职学校,每一堂思政课都可以上得不一样。”周岚说,因为学生的专业不一样,所对应的行业不一样,学生的学情也千差万别。“作为中职思政课教师,要及时转换对自身的定位。教师首先应摸清每个专业所对接产业的特色特点、就业趋势及发展前景,保持好奇心,做到持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周岚目前任教的4个班级中,位于鹿城校区的两个班级是三年制中职班。2020年起,国家逐步停止和取消中等学历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增设了幼儿保育专业作为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专业的变化,让一些学生、家长难以接受,学生也对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周岚不断激励学生,帮他们增强对职业的自信。

为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周岚孜孜以求,一直在改进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周岚中职德育名师工作室,先后研制10门思政微课程和1门网络同步课程,成为浙江省中职德育课改的领头羊。工作室统筹整合优质资源,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为各类学习者提供更多的中职德育经验,在全国享有盛誉。截至目前,工作室共集成资源数近1.5万个,名师课堂数近万个,访问量总计160万余人次。

林雪微:一堂好课要处理好三个不等式

自1991年大学毕业至今,从乐清市翁垟第一中学到乐成实验中学,再到城南中学,林雪微在思政课的讲台上一站就是31年。31年来,林雪微上过的思政课不计其数,而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在温州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讲台上的那堂课。

为了上好这堂课,她不断调整教学设计、反复磨课。在这个过程中,林雪微悟出了一堂好课必须处理好三个不等式:学生喜欢的课不等于好课,学生动情的课不等于好课,好的教学设计不等于好课。

今年8月起,林雪微担任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虽然离开了教学一线,但跳出课堂和学校,林雪微更感到建设思政学科专业队伍的重要性。面对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面对更多年轻的思政课教师,甚至其他学科的教师,她将31年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

思政课不能流于形式,材料展现、问题互动、活动安排、总结提升等教学环节都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生成,以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来引人入胜,让学生有话可说、感悟有所提升,才能达到直抵心灵、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林雪微31年来的坚持,也是她对所有思政课教师的寄语。

顾海林:像做工程一样做教育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副校长顾海林,任教中职思政课18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

自2011年担任全国首届新疆中职班班主任以来,他不仅平时像父亲一样照顾新疆学生,为生病的学生垫付医药费,每逢长假还护送学生坐火车回新疆,行程5000公里以上,已经往返走了27趟。

注重育人的同时,他把思政课上得“有知有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学与研究的核心目标。在导入环节,顾海林会给学生讲最近发生的国际时事、国家大事,以及社会上的好故事、好声音,学生们特别喜欢听。后来,这一部分的授课渐渐演变为“时政速递”10分钟微课。

中职生学习思政课的哲学板块时感觉抽象、深奥、吃力,顾海林将生活常识、诗词元素等引入课堂,让中职生理解、吸收,同时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底蕴,把枯燥的哲学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顾海林始终认为:“思政课只是一个‘小课堂’,社会才是‘大课堂’。校园处处都有思政课,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是思政课教师。”

顾海林的思政课荣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说课大赛一等奖、第十七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中职组课件一等奖等奖项。

陆志龙: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谈及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的品质,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思政课教师陆志龙说:“持正气,有底气,接地气。”而这,也是他一直在践行的做法。

陆志龙认为,思政课教师要用一身正气去影响感染学生。近10年来,他以省、市、县三级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带领工作室成员行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路上。如今,工作室共有350多名教师,他们在各自区域里发挥着教学改革的示范作用。

从教35年,陆志龙从未离开过讲台。“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陆志龙非常认同这句话。从2008年起,他一直担任兼职教研员,在教与研的不断碰撞中,提出多学科渗透教学理论。围绕课题研究,陆志龙在课堂上增设了专题讨论、情景模拟、调查研究等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做中生成各种体验,在体验中内化信念、外化行为。

在多年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陆志龙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不一定能讲;能讲了,不一定能写;能讲、能写了,不一定内化为一种信念,付诸行动。思政课最大的难点是,说起来很明白,做起来却很难。为此,他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让思政课抵达学生内心,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静等花开。

楼秀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从教27年,诸暨市陶朱街道西湖小学教师楼秀萍有22年在从事思政课教学。作为省特级教师,她潜心教研,积极推进思政课堂改革。为了让课本中的“家国情怀”走进学生心里,楼秀萍总是坚守儿童立场,基于学生学习规律和生活经验,设计每一节课。她说:“思政课教师要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精选素材,立足生活和实际,才会有‘真教育’。”

不仅如此,从2010年至今,楼秀萍开设过9个不同级别的工作室,悉心带教60余名思政课教师。在她看来,思政课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了,专业成长了,就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家长,思政教育才会有巨大的力量。在她的指导下,工作室教师先后获评高级教师、诸暨市教坛新秀、诸暨市学科带头人等,在绍兴市和诸暨市的优质课评比、论文比赛中,有20余人次获一等奖。同时,她的工作室成为绍兴市级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作为省级家庭讲师团讲师,她组织家长学校,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引导教师、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她先后组织近300场家庭教育讲座,出版《和孩子一起成长》《今天怎样做家长》《做教育的明白人》3本书,立足课堂内外,撒下教育的星星之火,引导更多人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蒋一平: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好道理

今年国庆期间,东阳中学教师蒋一平带着学生来到东阳市城东街道寀卢村走访参观,听村支书卢阳春讲述这里的变化,借助本地的共同富裕故事,让学生对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变革有更直观的感受,“听老师说千万次,不如学生切身感受一次”。

蒋一平常说:“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她经常思考自己讲授的知识点是否能被学生很好地理解。“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听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在蒋一平看来,常常能从这些故事的主人公身上看见美好初心、信仰信念,看见人格风骨、家国情怀。

在讲到“经济生活”里的价格机制时,蒋一平写了一个讨论猪肉涨价的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出来。讲到“就业”话题时,大家边表演小品《工作啊工作》,边讨论就业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劳动最光荣,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等感悟。纪念五四运动百年之际,蒋一平又让学生穿上民国风的服装,将自己代入角色去感受那场伟大的爱国运动。

蒋一平,这位学生们口中的“平姐”,课上干练潇洒,课下爽朗亲切。有学生说,上“平姐”的课,从来不会打瞌睡,“平姐”教的方法到上大学了仍受用。

“我喜欢一切美好而时尚的东西,而思政课追求的就是精神的美好而时尚。”在蒋一平看来,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时尚,就是要把最鲜活的内容带给学生,让思政课更接“地气”,与学生的青春擦出更多火花。

毛芳芳:因为可爱,所以挚爱

课前布置观察活动,课中准备丰富而又生动的案例,课后组织拓展活动。毛芳芳的思政课是多元的,她带领学生与历史“牵手”、与时代“对话”、向生活“取经”;更是多维的,她主张“活动是课堂,社会是课堂,生活亦是课堂”。

从兼职品德课教师到专职思政课教师,从少先队总辅导员到分管学校德育工作,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菱湖校区副校长、思政课教师毛芳芳24年来从未离开过思政学科和德育工作。她不断探求儿童与思政课的联结,以儿童生活作为思政课程的基础,打造了基于儿童文化的小学思政生本课堂。她注重从生活中寻找能拉近学生与思政理论知识距离的案例、素材,让思政理论知识的“天线”接上小学生的“地气”,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打开课堂。

在毛芳芳眼里,思政课应该是可爱的,更是值得热爱的。她希望通过思政“童心课堂”,让学生们爱上并追求美好的生活,在他们心中种下爱国爱家的种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未来成长为优秀的国家建设者。

近几年,毛芳芳多次赴杭州、南京、宁波等地公开教学,执教区级及以上公开课30多节,作专题讲座40多场。她参与的课堂教学评比和教学类比赛共获市级一等奖及以上近20次,主持或执笔8个市级及以上课题,实践研究有实效。

李丛娜:让海岛学生爱上思政课

从教21年来,岱山县东沙中学思政课教师李丛娜始终专注于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针对海岛中学生的特点,着力在“爱听、真信、实效”等方面狠下功夫,把高中思政课上成了学生们最喜爱的课。

东沙中学地处海岛,生源单一,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强。“给这些学生上思政课,必须充分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参与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经过努力有所提升,品尝到进步的喜悦。”李丛娜说,每个学生都参与,都能有收获,这样的思政课学生才愿意听、爱听。

“一堂课就4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多数学生很难完全吃透知识点,很多个性问题也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这就要求我们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上好思政课,还要在课后多花时间、多下功夫,针对性给学生‘加好餐’。”课余时间找学生一对一地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状况,并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帮助,这是李丛娜的工作日常。

“每个学生都是需要打磨的璞石,在帮助他们成长为美玉的过程中,总要有人甘于奉献。”李丛娜坦言,不奢望学生未来都有很大的成就,只希望自己的某句话或者某一个行为能对他们的人生起到一定的促进或者帮助作用,“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王海波:打通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从事一线教学25年,温岭中学思政课教师王海波越发感受到打通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性。现在,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可以自信地走上讲台成为小“讲师”,为同学带来精彩的思政微课;还可以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和职能部门,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每当讲解完课本里的知识点,王海波总会把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在她的课上,这叫“我要讲”。从“被动听”到“主动讲”,大大提高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进入的是深度学习的状态,他们会主动探究、思考,再重建知识体系。

课堂外,王海波一直倡导将“大思政”理念融入社会生活,因此在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时,王海波会有意识地将思政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月”“职业影子行动”“百名家长进课堂”“模拟法庭”等活动,让更多社会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积聚社会育人的能量。

如今,在王海波的努力下,温岭中学政治组教师团队的社会“大课堂”教学素材逐渐丰富起来,目前已建立10余个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和志愿服务项目,推出了模拟招聘会等一系列活动,打通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间的“最后一公里”。

邢方方:会讲相声的思政课教师

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演绎,会讲相声的邢方方喜欢把课本上一个个枯燥的知识点,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邢方方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喜欢她,也喜欢上思政这门课。

1996年,邢方方作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回到母校景宁中学担任思政课教师,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把徒弟带好,这是26年来邢方方做的最重要的三件事。

在邢方方看来,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任何宏大的理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的结合点。她喜欢从小切口入手,把大道理拆解为小命题,与社会现实同频共振,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因势利导。经过长期实践、系统总结,邢方方构建了“主题式教学”“主·动·议”的思政课堂。作为班主任,邢方方还坚持写了20年的“老班”日记,记录学生成长的日常点滴。这既是她思政课丰富的素材来源,也是她日常教导中德育的体现。

邢方方深知,教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如今,该校整个政治教研组的11位教师中,8位是邢方方的徒弟。她还以自己的经验引领着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生态课、研讨会、主题月,带领他们快速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政治教研组内已有9人入列县市名师、学科带头人序列。而她指导设计的课,多次荣获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

李仙鸿:思政课,永远是新的

尽管已经从教31年,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李仙鸿对待每一节课,仍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

出发去教室上课的路上,他总会在脑子再过一遍,这节课分为几个环节,教学设计如何落实。下课铃声响起,走出教室,李仙鸿又会反思,这节课还存在哪些不足,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实际上,李仙鸿的备课功力早已“炉火纯青”,甚至连续两届拿下全国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设计大赛的特等奖。但他念叨更多的是,“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没有老教师,永远都是新教师”。

在浙师大附中,精研教学的李仙鸿把思政课上出了特殊的张力和魅力,更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李仙鸿善于通过回归现实,澄清学生信仰的疑点,善于借助合适的情境载体,打通他们信仰的堵点。

在李仙鸿看来,学生们之所以会觉得思政课枯燥乏味,其实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理念没有转变,没有真正进行课堂转型。他总是强调,要做到教学理念新、教学思路新、教学手段新,寓教于生活情境,用活教材、激活学生。

李仙鸿认为,实现“三新”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转型,就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始终关注学生的学情。“教师应该是课堂上的主持人,把一堂课设计好之后,通过议题、情境、任务、活动、评价等环节,让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共同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成果,达成教学目标。”李仙鸿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激活唤醒他们的潜能。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3-06-11/xw_5013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