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翻译句子 > 正文 返回 打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高二语文

[db:作者]  2019-01-15 00:00:00  互联网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乐羊坐于幕下而之,尽一杯。文侯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麋,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亡。孟孙适至而求麋,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麋,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    )
(2)(     )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1)啜:_____________
(2)以我故: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句式。
乐羊以有功见疑(       )
4、翻译下列句子
(1)巧诈不如拙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羊以有功见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1)geng(2)chuo
2. (1)连吃带喝(2)因为我的原因
3.被动句
4. (1)巧妙的欺诈不如笨拙的诚实。
(2)乐羊因为有功被怀疑,奉西巴因为有罪而更加受信任。
(3)中山国的国君煮了乐羊的儿子,把带汁的肉送给乐羊。(意对即可)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主要考查你对  翻译句子,字音,文言实词,文言句式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翻译句子字音文言实词文言句式

考点名称:翻译句子

  • 翻译句子:

    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

    (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 古文今译方法:

    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 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
    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
    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
    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
    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
    例如:
    (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
    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
    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  古文直译: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
    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
    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
    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
    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考点名称:字音

  • 字音的概念:

    1.字音就是拼音。就汉语而言,通常用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拼音一般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生母不能单独构成音节,但韵母可以。由韵母构成的音节,我们称之为“零声母”。
    声调具有区分词义的作用。普通话声调有四种,依次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2.说话不是孤立发出一个个音素或者音节,而是连续发出许多音素或者音节,在这过程中,音素之间或音节之间就相互影响,产生语音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音变。
    音变现象主要包括轻声、变调、语气词“啊”的音变、儿化等现象。 

    ① 轻声:
    一个词或者一句话里有的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而成为一种又短又弱声      调,这种声调就是轻声。以下是变读轻声的一些规律:
    “的、地、得”,“着、了、过”,“吧、吗、呢、啊”等助词。例如:你的、睡 了、走着、行吗、想啊。
    名词的后缀“子、儿、头”等。例如:椅子、这儿、砖头。
    方位词或语素“上、下、里、边、面”等。例如:早上、地下、屋里、外边、前面。
    趋向动词“来、去、出来、进去、下来、起来”等。例如送来、出去、走出来、走进去、落下来、站起来。
    一些量词。例如“五个”
    叠音名词以及动词叠用后的第二个音节。例如:爷爷、舅舅、看看、写写。
    作宾语的人称代词。例如:请他、找你、叫我。
    此外,还有一些口语中常用的双音词的第二个音节要读轻声。

    ②变调:
    普通话的音节单念时有四个调值,每个音节的基本调值叫本调。音节和音节连在一起念时,由于相互影响,本调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叫变调。
    例如:老老实实,变读为“lǎo lāo shī shī”

    ③儿化:
    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有区别词义(头:脑袋——头儿:领头的)、区分词性(画:动词——画儿:名词)和表示感情色彩(小皮球儿、小王儿:表亲切、喜爱)的作用。

    ④语气词“啊”的音变:
    取决于“啊”之前音节的末尾音素。
    “啊”之前音节的末尾音素是舌面元音aoei 时,“啊”音变为ya(呀)。如:画呀/争取呀/注意呀。
    其他“啊”音变都是将“啊”之前音节的末尾音素作为“啊”的韵头或声母,连读成音。如:u—wa(读哇)n—na(看哪)。

  • 字音辨识:

    1、做好“两个集合”

    ①记少推多
    例如:
    艾多数字中读aì,在自怨自艾中读yì;
    泥多数词中读ní,在拘泥,泥古中读nì;
    朴多数词中读pǔ,在朴刀中读pō,作姓氏时读piáo。

    ②记异弃同
    例如:卒读zú,用它作声旁的字,猝读cù,在瘁,粹,萃,啐,悴,翠,倅中读cuì,碎读suì;
    再如:真读zhēn,用它作声旁的字,镇读zhèn,缜读zhěn,慎读shèn,填,阗读tián,颠,滇读diān。
    一般来说,可根据声旁的读音推断声母或韵母,特别是平舌音,翘舌音(z、c、s、zh、ch、sh)和前鼻音韵母与后鼻音韵母(in、en、ing、eng)。
    作为固始方言的一些土语区,要克服“f、h  ”  的现象。

    2、语境确认

    利用字形,字义,词性确定读音。例如:
    巷有两种读音:
    ①读xiàng,是较窄的街道,名词;
    ②读hàng,虽也是名词,但指的是坑道,专指采矿,探矿。
    据此,可知街巷读①,巷战读①,乌衣巷读①,巷道读②。

    号也有两种读音:
    ①读háo,动词;
    ②读hào,名词,也作动词,只有标商标记,切(脉搏)两个义项。
    由此可知,“号啕”读①,“号称”读②(以某种名号宣称),“号召”读②(像号声一样地召唤),“号角”读②;“号叫”读①。

  • 熟知常见失误:

    1、形声字误读

    随着汉字的演变,不少形声字的声旁的声母、韵母、声调发生了变化。
    如:百折不(náo)、机(xiè)、辈(chái)、风沐雨(zhì)、恶不悛(hù)中加粗汉字的声旁反而容易迷惑考生,引起误读。

    2、形近字误读

    很多字形相近而读音迥异的汉字也容易读错。
    如:谄(chǎn)、陷(xiàn)、馅(xiàn)中,谄字就很容易受后两个加粗汉字读音的影响而误读。
    再如:死(cù)、火(cuì)、精(cuì)、荟(cuì)中,猝就容易受后三个加粗汉字读音的影响而误读。

    3、多音字误读

    多音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多义形成的多音字,还有一类是同义多音字。前者字义接近的区别起来有一定难度。
    如:和稀泥(huò)、和面(huó)中,和都有加入液体搅拌的意思,考生就难以区别;
    而和平(hé)、附和(hè)中,和的读音因意义差别较大而比较好区别。后者考生往往更容易误读。
    如:待他不薄(báo)、日薄西山(bó)中,(单音词)和用该字构成复合词时而不同;
    血淋淋(xiě)和血海深仇(xùn),靓妹儿(liàng)和靓妆(jìng)则因口语和书面语而读音不同。

    4、方言误读

    我国八大方言区的考生,因n、l,zh、z,in、ing,h、f,b、p,o、e等不分容易读错汉字。
    如四川考生就容易读错:围歼(jiān)、畸形(jī)、虐待(nǜe)、剖析(pōu)、不屈不挠(náo)、腼腆(tiǎn)等词语中加点汉字。
    生活常用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形声字,方言区的考生也容易读错,比如:豆豉(chǐ)和豇豆(jiāng),河浜(bāng)。

  • 高考字音常考点:

    高考“考试大纲”规定:“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音,命题点聚焦于“常用”及“应用”,着眼于“认读”,着眼于“写作”;特别是“多音字”“形近形似字”“同音近音字”“习惯性误读误写”等。

    1、“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包含如下重要信息:

    ①考查的范围是“现代汉语”,对于古代汉语中特有的读音不会涉及;
    ②考查的范围是“普通话”,对方言读音与普通话的读音的区别要多加注意。考查现代汉语中的常见常用字音,一般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命题依据。

    2.考常用字甚至是最常用的字的读音:

    举例说,近几年考过的绮丽的绮,擂台的擂,拘泥的泥,匹配的匹,倾轧的轧,参与的与,结束的束等等都是常用字。
    考常用字的读音,而不考生冷的字的读音。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重在应用。生冷的字使用的频率低,自然不能成为考试的选例。

    3.注重形声字和多音字读音的辨别:

    常用字的数量比较大,究竟选择哪些常用字来考查,这是很有讲究的。高考注重选择常用字中的形声字、多音字来给考生辨别。
    形声字,按照一般规律应该读声旁。但是,许多形声字的读音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声母变了,有的韵母变了,有的声调变了,更有声韵调一起变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知这一变化,仍然读半边,因而误读。
    如:绮丽的绮应读qǐ,而不能读qí;旖旎应读yǐ nǐ,而不能读qí ní,分泌的泌只能读mì,不能读bì等。

    多音字是汉语特有的现象,而且在现代汉语中数量较大。人们不注意它在不同词语中的不同读音,因而常常读错。
    如:差有4个读音,在差别,差错,差额,差价和差强人意,差可告慰这些词语中读chā,在差生,差劲,差不离这一类词语中读chà,在出差,差遣,差旅费这一类词语中读chāi,在参差中又读cī。读音不同,反映出意义上的不同。许多人不注意这些而常常误读。
    有时还会选用其他类型易读错的常用字,
    如:结束的束,匹配的匹。这样看来,高考选择要求辨别读音的字例,又是从汉字的特点出发的,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引导人们读准常用字的字音。

    4.基本题型:

    一是字音正选题;
    二是字音错选题;
    三是音形整合辨识题;
    四是音形义的整合辨识题。
    试题题面可出现也可不出现汉语拼音。


    字音学习常用的方法:

    高考主要考查常见字的读音,从近几年的高考看,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字音复习,应注意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复习重点在于点拨学习方法,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学习字音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1.据义定音
    这种方法多用于多音字的学习。例如:
    ①贾:与商人作买卖有关系的,就读gǔ音,如商贾;
    ②累累:当成串讲,读 léi 音,如果实累累;当累积讲,读 lěi 音,如罪行累累,当牵连讲,读 lěi 音,如连累,当连续讲,读 lěi 音,如累教不改。

    2.记少不记多
    主要应用于多音字中,有些字音的词条很少,记住仅有的几个词条,能够减少记忆量。
    例如:模:读mó时,新华词典中有16个词条,而读mú音时,只有模样,模子,模具,模板四个词条,记住这几个词语,其他的都读mó。

    3.记生不记熟

    对于一些生疏的字音要强化记忆,而熟悉的字音,就不需要再花时间记忆了,这样会减少学习中的记忆量。
    例如:济:读 jì 音。周济,救济,同舟共济,就不要再记忆了,而jǐ音,如济南,人才济济需要加强记忆。

    4.联想记忆
    主要用来记忆形似字和形声字,就是由一个形声字联想到与它形似的多个字,把这些字放到一起通过形旁推意,根据声旁断音。

  •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

  •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大纲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
    “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

    二、常见题型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
    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
    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

    三、注意几种情况: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
    “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
    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 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解为“到”、“去”。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
    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考点名称:文言句式

  • 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以下几种:

    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等表示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吾翁即若翁,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用动词“是”“为”表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动词,在汉以后作判断动词则多起来,判断动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这是词义的转移。“为”一般也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是代词,不表示判断。
    (3)“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表示判断。
    (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6)“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为”不表示判断。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个“为”表示判断)(《鸿门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无人也。”(《五人墓碑记》)
    上面两个句子中的“为”表示判断。
    (9)无标志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2、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3、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有两大类型:一是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二是借助一些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
    (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即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借助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用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的句子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③“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者,贞也。”
    第二种,用“见”“见……于……”(“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与张仪。”(史记·楚世家)
    ③“臣诚恐见欺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种,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前一个“于”表示被动)(《师说》)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第四种,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http://www.00-edu.com/ks/2/3/34/2019-01-15/28633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