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产教融合的桂西北样本

[db:作者]  2019-07-19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2019年,对于快速发展的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注定是一个书写传奇的特殊年份——

    5月9日,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中,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选手沉着应赛、努力拼搏,喜获一等奖,为广西争得了荣誉,充分展现出学院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

    6月2日,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赛项中,该院参赛选手不畏强手,力压群雄,以绝对优势再次斩获国赛一等奖,创造了广西代表队此赛项史上的好成绩,这充分展现出学院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为广西争得了荣誉……

    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从2016年9月1日开办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仅仅走过33个月!

    作为一所地处少数民族、经济后发达地区,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职业院校,既无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又无行业背景,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却为何能在全国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和“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技能竞赛中力压群雄、荣获两项一等奖?人们不禁要问,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跃成为广西高职院校一颗闪亮的星星,这是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的回答是:承载梦想,负重前行,攻克难关,敢为人先,服务地方、争创一流。

    对标地方产业需求 主动负重前行

    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服务。”可见,为社会提供服务,既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职能,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

    但河池市的现实是,河池既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一个经济后发达地区,同时也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产业占河池经济比重近50%。河池市周边的崇山峻岭是众多有色金属的矿区带,大大小小有几百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河池市已形成了有规模、有实力的冶金企业以及配套产业企业十几家。其中,很著名的有河池南方有色集团、超威鑫锋公司、华远公司、琦泉生物质发电公司等。南方公司2018年实现产值130亿元、销售收入150亿元,是全国民营企业50强,也是河池市较大的纳税大户。

    近年来,随着有色冶金行业整体的转型升级,特别是生产规模不断发展,对现代技术尤其是智能机器人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南方公司为代表的地方诸多知名企业,对机器人为代表的现代化技术操控的需求十分强烈。目前,这些企业使用的智能机器人生产工具与流水线,需求量大。但是,窘于人才的缺乏,机器人的生产线引进严重受阻,甚至有些设备引进以后,没有人懂得操作。这些知名的地方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人力资源问题,是阻碍企业发展的普遍问题,也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重要问题。

    “广西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作为根植于河池的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必须提高站位,肩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承载广大师生的希望与梦想,对接国家战略义不容辞,理所当然应该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发挥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在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中,谋划职业教育发展;满足河池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韦伟松书记始终坚持认为。

    经过多次考察河池大任、南丹、环江和宜州工业园区,了解河池和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后,在充分认识增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该学院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之一,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行各业,其市场需求前景非常广阔,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势在必行。

    学院党政班子果断决定,要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以河池乃至广西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转变办学方式,淘汰与产业对接不紧密、就业率低、规模效益差的专业。高位对接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为地方企业升级转型服务,大胆采取两个举措,一方面将原来的机械类专业向智能制造方向靠拢;另一方面立即增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支撑产业发展,服务地方企业技术转型和升级。在智能化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勇于担当,昂首挺胸,拼命一搏,力争在民族地区创出一条智能制造发展的新路。学院班子的正确决策展示出了很强的敢为人先的前瞻意识和创新精神。

攻克难关 强化“短板”能力建设

    然而,现实终归是现实。就在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启动的关键时刻,许多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在河池这样一个国家贫困地区,办工业机器人专业,一切从零开始。当时,许多教职工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事,真是异想天开!甚至有的同志认为,“学院穷得这个样子,现有专业有这么好的条件都拼尽九牛二虎之力了,开发什么全新的专业,谈何容易?”其实,这些教职工的想法和担心不是没有道理。面对这种情况,学院班子确实感到困难压力山大,也曾犹豫过。在这一关键时候,学院召开党委扩大会,进一步统一思想,韦伟松书记坚定地强调:“我们做这件事意义重大,是使命所在。我们做了,可能失败。不去尝试,一定不会有成功的希望。刀山火海我们也要冲过去!只能成功,不许失败!”黄绍光院长在班子会上明确表态:“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倾全校之力做好这个功德无量的重大工程。”

    没有现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边研究,边摸索。作为职业院校,如何让学生做到“成人”“强技”,是该学院科学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为此,在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该学院制定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时,主动适应河池乃至广西经济建设需要,以服务区域优势产业为目标导向,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放在工学结合,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推行“工学结合、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形成了一条多元合作、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立体、高效的人才“生产线”。

    在一系列“组合拳”的支撑下,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三个方面的重要进展:一是提出了“三对接”的人才培养理论。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形成了职业院校可借鉴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二是形成了“四双机制”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双主体(学校、企业)、双身份(学生、学徒)、双导师(学校老师、企业工程师)、双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基地),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技能竞赛、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有机融合,解决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难题。三是通过探索,学院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原则,构建由“职业素质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发挥专业群在拓展新技术技能课程方面的集群优势。与此同时,学院还通过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国际先进标准,实现了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融通。

    没有专业教师,就边学习,边培养。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把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做强做大,必须要有一支技术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学院在新专业启动的同时,立即选派10位专业骨干教师到江苏昆山进行为期半年的跟班培训学习,学习柔性制造线应用、Siemens技术应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与合作企业开发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方面的课程,确保本专业学生“学得会、看得懂、能操作、会开发”,更好地服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学生。

    这些受训教师回校后,学院随即又采用“一拖十,十拖百带徒弟”的办法,发挥“种子教师”的示范效应,以壮大专业教师队伍。同时,该学院还选派教师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相关企业参加机电一体化技术师资高级培训班,系统学习MCD、Siemens(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S7-1200PLC编程技巧)、智能工厂、系统控制技术应用,并获得机电一体化技术师资高级证书。

    在“送出去”的同时,学院还不断尝试通过“请进来”,快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近两年,学院一方面邀请国内职教专家来校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学术讲座,了解发展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与工业4.0的关系,数字化制造及其研究进展,智能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展望;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学习,提升了学院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了专业品牌。很快,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中坚力量。

    没有该专业学生,就边动员,边扩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刚刚招收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的2016年,尽管招生工作队深入各高中宣传发动,但由于考生对该专业不了解,导致当年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仅招得18名学生,甚至入学后个别学生还打起了退堂鼓。

    这个新专业还要继续办吗?如何办?然而,在广西现代职教人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怕”字,“不仅办!而且一定要办好!”对于教师们的困惑,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黄绍光院长语气坚定地说,这个时代造就大国工匠,新时代更需要大国工匠。

    于是,该学院在机电维修、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机械制造等专业刚录取进校的新生中,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更多的同学转专业就读工业机器人技术。

    然后,加强教学,重点培养。在学生中培养后备力量,选拔出有兴趣爱好、基础较好的29名学生组建了首届工业机器人技术精英班,旨在培养高层次、高技术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打造学院品牌专业,提升学院知名度。工业机器人技术精英班的成功开设,创新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了新的途径,以“精英速度”助力国家智能制造发展。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这一招颇有成效,2017年招得新生40多人,2018年达到185人。

    没有校内实训基地,就边投资,边引进。一开始筹建该专业实训基地时,学院就将它定位在“高标准、高档次、创一流”。但谈何容易?建设资金从何来?

    由于学院地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地方财政相当困难。面对困境,学院党政班子没有退缩,而是攻坚克难,咬紧牙关,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的确,困难再多比不上广西现代职教人的办法多。

    2016年8月,学院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该中心是柔性制造生产实训中心、柔性制造系统虚拟实训室、3D打印技术实训室、柔性制造系统基础实训平台、机器人技术应用实训中心和PLC技术应用实训室等六大“理实一体化专业”学习场所。

    同时,江苏一家公司提供技术支撑,负责培训、指导、安装、调试。根据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素质和行业标准,与该学院机电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及相应的教学资源,合作开展服务企业技术工作。该中心是广西高校为数不多的机械智能柔性制造生产线,担负着机电工程系新设立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部分实训课程以及生产实践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重任。是西南地区一流、广西之冠的智能制造示范实践教学基地。

    没有现成质量标准,就边搞技能竞赛,边推进。“我们要想主宰自己的未来,必须凝聚一个共识,那就是全力推进教学改革,打造质量和特色两张品牌,通过学生技能竞赛,强化质量建设,在内涵提升中打造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黄绍光院长说。

    作为一所地方政府部门举办的职业院校,如何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办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创造独特的发展方式?这是广西现代职教人一直以来苦苦思索的问题和孜孜以求的目标。在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重大转型期,质量与特色将是衡量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决定一所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学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该学院通过学生专业技能三级抽查(教学系部抽查、分管院领导抽查、校长抽查),建立了面向全体在校生开展技能抽查竞赛活动制度,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在此基础上,该学院还通过开展技能抽查竞赛,发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加以改进,促进技能教学工作的深化和提高。因此,该学院每学期技能抽查竞赛活动的开展,无无疑是促进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措施。

    没有办学经验,书记院长就亲自检查验收。为了确保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顺利推进,该学院党委书记韦伟松和院长黄绍光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还亲自规划,亲自检查,亲自督办。一是检查教师实践能力。2016年8月的一天晚上,10位教师刚从江苏昆山学成归来,学院两位主要领导就来到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抽查专业教师团队赴江苏的学习和实操情况。二是深入学生班级,为学生加油鼓气。韦伟松回忆说,智能制造精英班是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刚设置,尚未对外招生之时,自己和院长亲自号召组建起来的一个班级。经过一年的学习,该班学生已在区赛和国赛初露锋芒,前途无量。三是督促推进情况。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到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学生技能竞赛的每一个过程和关键节点,无不渗透着学院领导的辛勤汗水。

学校在服务地方中获得新的成长阶梯

    “一所高职院校只有找到校企合作的切入点,根植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经济,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学院党委韦伟松书记坚持认为。

    启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以来,学院坚持“立足河池,服务地方,示范引领,争创一流”的办学理念,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根据专业能力的特点,以服务实践教学、立足产教学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3年来,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团队在全国技能大赛获2金3银1铜,区赛获13金7银23铜;获全国、全区优秀指导教师14人次;教改项目立项7项,发表论文13篇,编著教材8本,获得专利6项;建成两个广西高职院校示范特色专业,8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这是该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一份成绩单,更是一份荣耀。

    2016年,学院与广西南丹南方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合作,投资共建有色金属产品智能仓储物流基地,2019年投入使用。该基地是校企实质性深度合作、产教融合的重大突破和大飞跃;是校企合作大胆创新的成功案例;是广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功的典范;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各项政策的拥趸。项目的成功实施,帮助南方公司解决了大负荷锌锭搬运及装车难题,提高了公司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为学院教师提供了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场所,从而,推动河池职业教育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向前迈进;对加强智能制造和冶炼专业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7年学院、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和昆山一家公司三方签订协议共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平台。三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智能制造以及机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交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共建学生就业培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共同促进教学改革与教学成果转化,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加速校企三方事业发展与专业建设,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职业院校的应有作用。

    2018年,学院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仪,服务“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建设,应广西建工集团邀请,选派12名师生组成机电设备安装团队赴泰国KSP日榨甘蔗24000吨糖厂协助安装、调试机电设备,帮助泰方培训、改进、运行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扩大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该专业2016级毕业生供不应求,还没毕业就被区内外企业一抢而空。仅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一些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月平均工资就达7000元,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尽管我们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只是开了一个好头。未来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要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实现更大突破,在智能制造方面创造更多的佳绩,为河池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学院党委韦伟松书记表示。未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努力,开拓进取,为新时期河池乃至广西的职业教育谱写更加华美的篇章! 

    (潘尚河 曾严 韩江河 岑华)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07-25/120077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