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张九龄、苏东坡、辛弃疾、文天祥等历史名人曾在此留下政功墨迹,周敦颐、程颢、程颐、王阳明等理学大家使这里成为宋明理学发祥地,这里有一所千年书院、百年学府。从这里,走出了战功卓著的陈奇涵上将,著名的经济学家郭大力教授,中科院院士黄克智、林皋、张家铝,国家运动健将、世界冠军李富良等一大批杰出人才,犹如一颗颗璀璨之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这就是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赣州市第一中学。
究竟是怎样的人文底蕴孕育了这所名校?又是怎样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创造如此辉煌的育人成果?今天的赣州第一中学,对于前行中的我国教育又有怎样的深刻启示?
追根溯源,赣州市第一中学(简称赣州一中)的历史可谓悠久绵长。早在宋朝1056年,周敦颐先生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创了“君子乾乾,不息于诚”治学理念。崇祯十三年(1640年),书院迁建于光孝寺右边(今赣州一中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濂溪书院内并用濂溪书院资金创办致用中学堂(赣州一中前身)。奠基人刘景熙希望全校师生为人、为学都要以诚为本,并以此训为校魂。在此之后,学校几度更名,1927年,学校命名为“江西省立赣县中学”,直至1953年定名为“江西省赣州第一中学”沿用至今。在创办之初,就曾成为赣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摇篮,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赣南的更高级别学校,1953年7月被批准为教育部门重点联系的全国30所中学之一,并被列为江西省3所重点中学之一,1995年被评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2015年在全省普通高中评估中再次获得优秀等级。
省立赣县中学时期是赣州一中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光孝寺旁,播下炽烈的革命火种;廉泉井边,留下院士坚实的足迹。这一时期,学校会聚了一大批名师,历任校长主要有克己奉公、治学严谨、在赣南教育界受人尊敬的元老周蔚生,忠诚教育事业、赣南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张广鸿,译著和论著颇丰、赣南著名教育家钟兆麟等。
目前,赣州一中正继承和发扬百年学府的优良传统,努力践行“以人为本、健全人格”的办学理念,以“学以致用、振兴民族”为校训,以“惟诚求实、博学敦行”为校风,以“有教无类、严谨治学”为教风,以“亲师明理、善思勤学”为学风,发扬“精诚合作、敢于担当”的一中精神,大力加强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中历史文化精神传承教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创“人文见长、国际接轨”办学持色,向“全市一流、全省著名、全国知名”的办学目标大踏步前进。
百年来,赣州一中为国家、民族、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合格劳动者和优秀人才。73位学子考取北大、清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33人次获高考省市区之冠,数以万计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校友遍及海内外,还培养了大批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和社会栋梁。学校先后获得省重点中学高中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省文明学校、省德育示范学校、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十一五”全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先进单位、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市重点中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先进单位、市优生培养先进学校等200多项国家、省、市荣誉。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全面发展
赣州一中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既得益于该校师生的不懈努力,也得益于社会各界对该校建设发展给予的极大关切和强有力的指导,更得益于校领导班子确立的正确办学方向。
陈智钢校长深知,高等级学府的建设和发展,核心是“人”,人才培养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础,也是学校学术水平、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主要标志。因此,赣州一中积极围绕“人”做文章。
践行素质教育,全面培育新时代人才。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笃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造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文学社、诗社、乐队、健美操队、合唱团等各类学生社团活跃在校园内外,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极大地弘扬了学生的个性。学校的田径队参加省中学生运动会连续11年团体总分名列全省前8名,参加赣州市“英东杯”比赛一直蝉联市直中学团体总分之冠,男篮、女篮、男足、健美操队、合唱队等参加各类比赛均获得省市一等奖。“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
知行合一,培养勇于担当的人才。赣州一中校园面积虽然不大,但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建设校史文化、壁廊文化,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条走廊、每幢教学楼都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阵地。这里不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光孝寺,还有夜话亭、阳明院、三潮井等景点。“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学校一直在努力践行“知行合一”思想,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和“德育承包制”,要求全校师生员工都要成为德育工作者。学校从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理想、规范行为习惯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心怀祖国,敢于担当,无私奉献。
树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的育人思想,积极培养广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完善“四子”“四女”教育体系,把赣州一中的每个男生塑造成“四子”,即“在家是孝子,学习是才子,品行是君子,气质是美男子”;把赣州一中的每个女生培养成“四女”,即“在家是孝女,学习是才女,品行是淑女,气质是美女”。把学生培养成“积极向上、心智健康、谈吐大方、举止优雅、才思敏捷、全面发展”的赣州一中“四子四女”形象。学校统筹安排,把推行“四子四女”德育活动贯穿在全年的德育工作体系中,确保每学期活动的系列化和常规化,让“四子四女”教育活动成为赣州一中德育工作的特色品牌。
推进“一导二环三段” 引领教学模式改革
如果说课程是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先行军,那么,课堂便是其核心阵地和中心战场。传统的知识传递式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记录、记忆、做题、考试。其较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闲置了学生的多元思维,从而浪费了学生的智力资源,遏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了简单的机械劳动。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尽快脱离对教师的依附而“独立”,一直是赣州一中改革的方向。
2010年,学校提出了以“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中心主题的教学技能实践活动,坚持以“导学案”为主要抓手,强力推进“一导二环三段”教学模式。
“一导二环三段”教学模式是以“自学—互动—检测”三个相互连接、层层推进的课堂教学环节为载体,以“教学内容问题化”为主线,以“开放和生成”为特征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如陈智钢校长所说:“知识就像长在树上的桃子,教学活动的一切安排都是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让”强调的是教师的诱导。“跳一跳”强调的是学生的努力。“摘”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个“桃子”是学生自己摘到的,而不是教师摘下来塞给学生的。
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时刻牢记学校倡导“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课堂理念,着力打造激情课堂、智慧课堂和高效课堂。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教师重视学生的思考,突出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回答问题展思考,重点难点深思考,交流过程学思考,反思过程升思考……思维从广度到深度、从灵度到速度、从独特角度到创新度,给学生打造的是一个惯于勤思、善思、精思、奇思的睿智的大脑,于这美妙的流程之中,个体成长了,师生俱进了。在这里,关注学生、注重学法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几堂优质课的标榜,早已成为实实在在的常态;在这里,没有僵化、没有刻板、没有独角戏,有的是知识的渊博、哲理的思辨、求索的激情。
近几年来,赣州一中教学成绩节节攀升。黄戴菲和卢婧分别夺得2014年和2017年赣州市中考之冠,近十年高考赣州市中心城区文科之冠7次来自于赣州一中,多人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彰显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效。
加强尖子生培养 擦亮人生底色
陈智钢校长认为,为提升办学水平及质量,既要狠抓大面积丰收,又要加强尖子生的培养。高考成绩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是检验一个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因此,赣州一中结合办学实际,创新性地探索出“2+4”初高中教学模式,按照“独立教材、独立进度、独立师资”和“加快进度、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全面发展”的要求,改进实验班教学方式和学生培养模式,制定出具体的课程计划和学科教学计划,完善考核方式。
初中实验班中考成绩不作为考核仅有的标准,而是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内容拓宽、加深,初高中衔接上做足文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特优发展,以达到“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为国内外知名大学输送优秀新生”目的。
该校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出一批中青年教师兼职或专职担任尖子生导师,落实“尖子生培养双导师制”,建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学生参加数理化生物信息技术奥赛以及中学生“叶圣陶杯”“语文报杯”、创新作文大赛和全国英语能力等各类竞赛取得硕果累累,2015年肖杰文同学获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一等奖,曽晓林同学获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一等奖,2016年方承强同学获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一等奖。林海波同学参加信息技术奥赛以全省第3名成绩、朱卓远同学以全省第16名成绩获得提高组全国一等奖,初二年级卢安来同学以全省第6名成绩获得普及组全国一等奖,2018年林海波同学参加信息技术奥赛获得铜奖被南京大学提前签约录取。
名师成就名校 名校造就名师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学校一切的办学理念、教学目标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来实施。因此,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亦是学校发展的首要动力。
在赣州一中,人人持有“名师群体”理念。为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名师,形成“赣州一中名师群”,学校以多种形式引领教师形成以“教师职业定位认同”“学生培养目标认同”为侧重点的学校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
在赣州一中,人人拥有3个层面的培训途径:一是组织落实好新老教师及班主任结对和业务培训工作,建立优秀班主任成长记录档案,编印《德育工作坊》;二是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各种培训学习,确保每位教师3年内至少外出培训交流一次;三是组织好全校集中的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提升师能。
在赣州一中,人人走向专业化发展。一是开展“蓝青”结对活动,加强过程考核;二是开展“教师论坛”活动,在互动中互促提升;三是加强各备课组内相互听课检查,提高课堂实效;四是完善校级领导联系和指导青年教师制度,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今日的赣州一中,一支观念先进、师德高尚、师能精湛、治学严谨、敬业奉献的教职工队伍已经形成。现有特级教师4人,正高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162人,省市学科带头人35人,省市骨干教师49人。可谓是名师荟萃!
开创德育新局面 探索家校联系新路子
为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探索家校联系新路子,赣州一中号召各年级、班级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系列活动,为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交流提供新平台。
所谓“走出去”,即响应教育部门“万师访万家”的号召,在年级分管领导和班主任的带领下,各科任教师利用节假日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倾听家长和孩子的心声,回应他们的诉求。家访,为家校沟通搭建坚实的桥梁,各个被访家庭和学生在敞开大门的同时,也向教师们敞开心扉。
研学,又是赣州一中为家校沟通走出的另一条新路子!年级各班家长委员积极创造机会,组织班级教师、家长和学生外出研学,大家在寻幽访胜、探访古迹的旅途中畅所欲言、真诚交流,既增进了解,又解决不少教育过程中的遗留难题。
除了主动“走出去”,各班主任还用心把本班家长和学生分组归类,然后分批次把家长们请来学校,请进课堂。家长们在学校下课堂、访教师、问学生、跑操场……用心观察和体验,认真把体会记在小本本上,并在座谈会中畅所欲言,谈感受、提建议、找办法……班级管理和孩子教育的许多新思路、好方法便由此产生。
举办PGA中美国际班 打造国际教育品牌
课程,是学子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有什么样的钥匙,就会开启什么样的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赣州一中人敏锐地意识到这一趋势,并积极因势利导,在学校举办PGA中美国际班,打造国际教育品牌。
2011年赣州一中在赣州市开办首个高中国际班,正式迈开了高中国际教育的步伐。如今,赣州一中已有六届PGA中美班的学生在教师们的精心培养下,刻苦学习,积极向上,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六届PGA中美国际班学生大部分被国外一流大学录取,连续五届毕业生全部升学。20个学生被美国前50名、世界前100名大学录取。余珊同学考取世界排名第21位的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叶卓扬同学考取美国常春藤院校、排名第20位的埃默里大学,张文宣同学考取澳大利亚顶尖名校、世界排名第40位的新南威尔士大学,2014届刘圣榕同学考取世界排名第29位的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等。72%的学生获得奖学金,奖学金总额高达165万美元。
目前PGA中美国际班也已成为赣南高中国际教育的大品牌,成为赣南学子出国留学的首选品牌。
忆往昔岁月峥嵘,展未来成竹在胸。说起学校的明天,陈智钢校长充满信心:“建校120多年来,学校一届又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坚持素质教育,强化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新的时期,新的目标,赣州一中人将与时俱进,持续发展,谱写新的辉煌,向‘全市一流、全省著名、全国知名’的办学目标大踏步前进。”
(陈朝松 邓 辉 夏 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