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劳动,让生命更美好

[db:作者]  2019-10-17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在空中菜园感受收获的喜悦 空中菜园 收获满满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结底是劳动发展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这是劳动教育是永恒教育的根本依据。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一句句暖心的话透露着深情,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在迈向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亿万劳动者焕发出惊天动地的磅礴力量。

    的确,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劳动者最美的姿态。在物质条件日益富裕的今日,如何让青少年一代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其内心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奋斗!今天我们所要了解的这所学校,多年来坚持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主线,着力培养师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素养、劳动精神,使劳动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就是——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简称民院附小),原名南湖小学,岳阳师范附属小学。学校创办于1988年,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之畔、金鹗山下,是一所备受当地民众称赞的名校。

    走进民院附小,“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20个大字鲜艳夺目,无声感召着每一位民院附小人身体力行,以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说到民院附小的劳动教育,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校长——方少文。

    早在2002年,方少文校长就在全校开展了学生家务劳动情况调查。361份问卷的回收结果反映,全校有一半的孩子不喜欢做家务劳动,许多孩子连叠被子、整理房间、洗红领巾等简单的家务活儿都很少主动做,当时小学生每天的平均劳动时间为11分钟,现在远远达不到。

    在一次关于劳动教育的调研中,方少文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孩子们都认为洗自己的袜子是在帮妈妈做事,没有真正的劳动自觉。

    这种状况让他陷入了思考:年少时,自己田里劳作、放牛、打猪草、砍柴、做饭……什么都干。这些劳作给了那一代人最早也是最深刻的人生体验,一生受用。看到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白天上课、晚上作业、周末补课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方少文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小时候,父亲常说,勤快勤快,有饭有菜;懒惰懒惰,挨饥挨饿。吃不穷,穿不穷,不会划算一世穷。这里的划算就包括了四时劳作。传统文化讲的就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0多年的感悟让他对劳动被“边缘化”有了深刻的分析:恢复高考制度后,升学成了独木桥;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普遍娇惯,加之“隔代教育”,基本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我们有责任为所有的孩子补上这一课,不能让孩子们重复上一代的‘悲剧’,不能让上一代的劳动缺陷再遗传。这不仅仅关乎孩子个人,而且关乎民族未来,因为没有劳动基因的人是不健全的人,没有劳动基因的民族是不健全的民族。”方少文掷地有声。他认为现在的中小学生不劳动,没有时间和机会劳动,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家庭问题,并且会发展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和国家战略问题。

    方少文先在学校的楼顶开辟了一个菜园,让学生轮流体验劳作的乐趣。2004年,学校又开展了“周末我当家”“食堂我当家”“我是小交警”系列活动,同时在不同年级开展缝衣服比赛、穿戴比赛、缝纽扣比赛……

    15年过去了,民院附小的劳动教育从没间断,还有了新的内容和内涵。如今,劳动是民院附小的核心主张,也是民院附小人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全校上下在方少文校长的带领下,从生活点滴开始,从课堂着手,让劳动融入生活,让劳动成为生活,让劳动丰富生活!

    从课堂入手 让劳动融入生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体力劳动对孩子来说,其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一定的实践技能、技巧,也不仅在于进行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能给孩子们一个广阔无垠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激发孩子的道德、智力、审美情感的培养。如果缺失这样一片天地,那么对孩子们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完整的。

    为了让孩子们在校园生活中更自主地参与劳动、体验劳动,民院附小可谓煞费苦心,甚至将厨房搬进了学校,将劳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湖南的小学里开了先河。主管学生厨艺的李立新老师是学校的“元老”,这位体格健壮的原体育教师自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以来,就与厨艺教学有了不解之缘。

    “每周14节课,分成7次上。每一堂课都有视频教学,全部是家常菜,一年15个菜,两年可以学会做30个菜。”他告诉笔者,以五年级第一学期为例,从第一节课的认识调料开始,到最后一节课的成果汇报,所有孩子都能掌握以下内容:认识烹饪调料、熟悉炒菜流程,会切片和切丝等技能操作,学做5个简单家常菜。最后一节课,学校还会以“厨神争霸赛”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和考核。

    在他的眼中,这样的锻炼其实是“补课”:现在的孩子条件越来越好,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是散养的,饭菜都是亲手做,熟能生巧。当下的学生却是营养丰富加偏食,问题在于家长没有给孩子锻炼机会。”李立新称,每周末让父母休息一次给孩子挑大梁做饭的机会,增加了亲子陪伴的时间,也磨砺了孩子的性格。据他的多年观察,会做家务的男孩子性格会好些,少有暴力倾向,且更有爱心和孝心。

    2017年,时任岳阳市领导在“六一”儿童节看望师生时特意去了民院附小厨艺教室,高兴地品尝了孩子们烹饪的菜品,为他们的动手能力点赞。

    以家庭为基地 让劳动成为生活

    学校经调查发现,多数家长认为现在家务劳动量不大,不需要孩子帮忙,而且让孩子做还不如自己做。部分家长有意愿让学生承担家务,但不知道相应的年龄段可以做什么。基于以上分析,民院附小认为转变家长的观念是让劳动教育延伸到日常生活的重要一步。

    “来岳阳市之前,我儿子在县里的小学念书,算得上是品学兼优。不足的是不够独立,基本上不参与家务劳动。”学生家长卢望军笑道,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多出去打工,孩子们以不做家务为荣。爷爷奶奶这些长辈更是持这种观点。而他们夫妻俩最初也觉得劳动可有可无,只要孩子听话、学习好就行。

    三年级下学期,孩子来到民院附小143班读书,却闯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此时的民院附小,劳动教育已经进了学校的课表。

    这里每个孩子每天都有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劳动作业。劳动作业分为三部分:完成个人自理劳动、分担家务劳动和参与社会实践及义工活动。以三年级为例,每个孩子的个人自理劳动包括把衣服分类放进洗衣机清洗、叠衣服并把衣服整理好放进衣柜、收拾自己的房间、整理出行的行李物品、叠被铺床等。家务劳动包括准备菜单、写购物清单、学会切菜、做旅游攻略、煮饭、大扫除、照顾弟妹、学会烧水泡茶等。社会实践及义工活动则包括清理“牛皮癣”、打扫公共卫生、田间劳动、职业体验等。

    学校教导处主任周同介绍,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学校也开设了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一、二年级引入陶艺课,三、四年级设置了电工、木工、缝纫、刺绣等课程,五、六年级有厨艺课。进课表,进课堂,有专门的教室、专业的教师。这些劳动实践课已经在民院附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

    “对孩子来说,每一个家庭都是劳动教育基地。”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张文玉说,因此,家长成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参与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学生每天都要填写劳动作业情况记载表,家长点评签字后上交班主任。每个班级的家委会根据学校要求安排家长轮值,对班级每个孩子的劳动作业情况进行统计和梳理。期末时,家委会还会根据每周情况统计表,汇总学生一个学期的劳动作业并给予评价。一到期末,学校还要求每个孩子制作视频以供抽检和分享。每个孩子的劳动作业将得到一个整体评价,按平时检测、视频汇报、社会实践和义工活动分类,最终结果将计入《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纳入期末“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评比。劳动作业不合格则一票否决。

    154班的毛宇栋就是个传说。他“名声在外”是因为能“炒三四十个菜”,最拿手的当然是地道湘菜“辣椒炒肉”。

    在两周一次的厨艺课中,他自告奋勇当掌勺。洗菜、切菜、放油、下锅、翻炒……在小组另外3名同学的帮助下,一盘辣椒炒肉新鲜出锅,引得众多小食客垂涎不已。即便下课铃声响了,大家还沉浸在厨艺课堂不愿意离开。

    毛宇栋自豪地说,现在自己是家里的“厨神”,辣椒炒肉比爸爸妈妈炒得还好吃。

    “以前在家里是小皇帝,什么都不做,现在什么事情都抢着做。”毛宇栋的变化让家人感到欣喜。

    宇栋妈妈说,不仅是会做饭菜,儿子觉得能照顾家人很有成就感。从开始收拾房间搞卫生到后来进厨房做饭,爆炒花甲、辣椒炒肉、清蒸鲈鱼、柠檬凤爪,个个做得像模像样。“正月廿七,爷爷过生日,他挑了一个生日蛋糕,还提前买了花甲准备做汤。”

    更让宇栋妈妈惊奇的是,宇栋还善于对比分析、提高厨艺:“今天的菜味道差了一点儿,是不是配料的比例不对?海鲜有咸味,放剁辣椒就更咸了,用菜市场的小米椒调制是否更可口?”

    甚至,他还会主动到开甜品店的叔叔那里当帮手,将制作奶茶饼干的技术带回家。

    走进大自然 让劳动丰富生活

    “没有亲近过土地的孩子,就没有幸福快乐的童年。”这是方少文极为重要的一个教育观。

    正如诗人艾青所言,儿童的幸福一定要有田野中的嬉戏、土地上的劳作、挖过野菜、听过蝉鸣……只有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才会拥有田园式的快乐童年。怀着这样的认识和信念,民院附小将课堂搬到了田野上。

    由老师带领,六年级150班、152班、153班的近200名学生来到了郊区的农庄,体验农事劳作。学生们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9个关卡的闯关作业。9个关卡的闯关作业分别是:了解一颗豆子的奇妙之旅,并制作一杯豆浆;寻找“萝卜王”,了解拔萝卜的技巧;制作传统美食——辣萝卜;小组配合完成一个稻田里的守望者——稻草人的制作;给幼苗搬新家,学习蔬菜幼苗移栽技能;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和其中蕴含的智慧,回答相关问题;搓一段3米长的草绳;分离空谷壳,学习谷壳分离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找出一棵高40厘米的植物苗,想办法挖出它。

    方少文介绍,为了组织学生体验农事劳作,他们已在岳阳市君山区周边等地区建立了多个农事劳动基地;目的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农业知识,丰富课外知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还要让他们深入了解农业从事者的辛苦劳作,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据悉,民院附小建立校外农事劳动基地,仅仅是校外劳动教育四大基地建设的一个方面。目前,民院附小还建成了职业体验实践基地、社会公益实践基地、人文科技实验基地。学生每月举行一次活动,并纳入学生评价。

    劳动,让改变悄然发生。

    148班学生周俊伟、周俊豪的母亲对此深有体会。去年生日那天,她下班回家,一推开门就发现两个儿子做了一桌子饭菜,并摆好了水果拼盘,点上蜡烛,唱起生日快乐歌……那一瞬间,她热泪盈眶,深深地感受到儿子们长大了。她深有感触地说:“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到现在的懂事与孝顺,看似简单的劳动教育,带给孩子的独立、自信、自强都是一生的财富。”

    168班学生彭柏球的母亲则惊讶于其他学校家长的感受。她把孩子跳着舞洗碗做菜的视频发到朋友圈,结果赢来无数个赞。现在儿子下午常自己去菜场买菜,懂得四季果蔬,明白该如何花钱持家,连菜场的商户都称赞不已。“他果盘做得很美。劳动不仅让孩子有爱心,还有了审美的高度。”

    毛宇栋的母亲在春节的聚会上让一众家长“惊掉了下巴”。宇栋不仅操持团圆饭,还精心考虑外来的弟弟妹妹吃什么,外公有哪些忌口,摆盘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形状、样子。“从北京和广东来的表兄妹都在旁边看,他们不感兴趣。但我儿子是哼着歌儿在做,他觉得快乐。”宇栋妈妈骄傲地说。

    传承耕读精神 让读书与劳动完美结合

    历来,耕与读、书与剑、笔与戎往往会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现实的选择。耕读,简单地说即是将农忙耕种与农闲读书结合起来。耕读是“耕”与“读”在精神上的高度结合。有“读”之“耕”体现了读书是为了做到明心见性和独善其身,有“耕”之“读”才能保证做到格物致知、洞察世事,修身、齐家,而不是为了区区稻粱之谋。

    鉴于中国优良历史传统,民院附小在以劳动教育为核心主张的同时,大力推动经典诵读。“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方少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其实早已给教育指明了方向——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耕读相辅相承,读书与动手实践能力缺一不可。

    自1986年从岳阳师范毕业进入岳阳师范附属小学(后改为民院附小)以来,方少文就开始担任语文教师,与语文有着不解之缘。他的课堂风趣幽默,诗人和诗词经过他的演绎,如同走出了课本,栩栩如生地来到了学生面前。学生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从而对古诗词产生了好感和兴趣。

    世纪之交,思潮涌动。已经是民院附小副校长的方少文,接触学习到了南怀瑾先生致力于推动儿童经典诵读的活动与教材。特别是南怀瑾说的“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给了方少文极大的触动,他突然想到儿时父亲对他们脱口而出的那些“不一样”的话,正是经典融入生命,引领为人处世、持家接物的极佳例证。

    年少时没有多阅读,已经给方少文带来人生的遗憾,他不希望学生像他一样,将来也感到遗憾。于是,方少文开始更大范围的儿童诵读经典的研究和推广。

    也是在此时,在弥漫全国的“国学热”中,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和做法。这让方少文意识到:“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更需要我们擦亮双眼,做好遴选,学会扬弃,将真正对学生成长有益的经典带给他们。”于是,民院附小在国家教育部门新课改要求小学生背诵80首古诗词的基础上,精心编辑了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读本》,里面收录了120首古诗词,且不包括新课标规定的80首。2015年,民院附小着手编辑校本教材《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2018年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民院附小现在的经典诵读有了系统的教材,纳入了课程和考试评价。方少文倡导和践行的是:把经典诵读纳入课程与评价,让文化传承融进生活和实践。有人评价民院附小是耕读传家的现代演绎。

    中午时分走在民院附小的校园里,随处可见抱着课外读物的学生,学生三三两两坐在操场边的石凳上、教室边开放式书架旁,小脑袋挤在一起共品一本书,读到开心处就一起哈哈大笑,成为书香校园最美妙的旋律。

    在方少文的努力和坚持下,阅读已经融入了民院附小学生的生命,成为他们须臾不可分的生活习惯之一。这种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在于方少文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也根植于他倡导的课内阅读,即老师少讲,学生多读。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是岳阳湘阴人左宗棠早年在家耕读时所写,方少文对此深有感悟:“读书真的是需要自己去读去领悟,而不是靠老师讲就能内化于心的,所以我们语文课倡导课内阅读,给孩子们留出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书。也因此假如我出差一个星期,我的语文课是可以不用其他老师来代课的,我的学生会自己看书、自己做摘录、自己写日记见闻、自己练字……不需要老师来引导或监督,因为平时上课也是这样。”

    语文课堂教学改变了,方少文对语文作业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之前他就鼓励学生自学诗词再汇报交流,现在他依然围绕读、写、讲来设计语文作业,孩子和家长们对此也很欢迎。

    方少文曾经的学生说:“方校长对教育的执着让人敬佩,他一如既往地贯彻自己的教育理念,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作为他的学生,我感到幸运和自豪。方校长在20多年前提出来的教育理念、实施的教学方法,现在看来仍是超前的、先进的。他提倡课外阅读、经典诵读,带着我们一起早锻炼,上户外作文课……留给我们满满的美好回忆。”

    为了营造更浓厚的读书环境,民院附小已经坚持15年,每年评选书香家庭,前些年还会将获奖证书送到家长的单位去。荣誉激励之下,许多家长都开始积极读书,成为孩子读书的好榜样。

    审视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改进。可喜的是,有一批像民院附小一样默默耕耘、不求声名的学校依然在坚守着。我们真心期望,这样的学校能越来越多,也祝福民院附小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丁建其 赵艳艳)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10-17/152931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