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相比城市学校,软件硬件都有欠缺。我们乡村小学的优势在哪里?乡村小学的出路又在哪里?”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王道小学校长黄金强,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黄金强的印象里,以前乡村的孩子有生活劳动常识,动手能力强,能吃苦,可现在呢?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孩子们也渐渐“城镇化”,电脑手机代替了泥巴牛羊,乡村儿童同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在黄金强愁眉不展的时候,机会悄悄来到了——国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正式出台了。王道小学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学校所在的王道村也是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农村社区样板,是典型的以劳动致富的代表。这样的村情成了该校践行劳动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此时,正值学校周边村庄拆迁改建,农民纷纷把家里的旧农具拿出来处理,黄金强抓住契机:收集劳动工具建设展馆,把它变成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一种途径。于是,黄金强带领几位老教师,走街串巷,从一堆堆旧农具中精心挑选收集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工具。其中既有原始的铁犁和织布机这样的大物件,也有杆秤和瓠子这样的小物件;既有沉重的石磨,也有轻巧的马蹄灯……几百件劳动工具被收集了起来,经过分类整理,一个劳动工具展览馆在学校落成了。
“一间劳动工具展馆就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育人史。”黄金强认为。“把孩子们带到劳动工具的展览馆,看到眼前的铁犁,就会想到传统的农业生产——牛耕,穿越时空就会浮现出刀耕火种的历史印记。放眼当前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在对比中体会到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斑斑锈迹的铁犁上不但打着历史的烙印、文明的智慧,也镌刻着一部厚重的中国农业历史画卷。”以农耕工具“铁犁”为主研发校本课程的教师李春霞说。
“一间劳动工具展馆就是一部劳动发展史,就是一部乡村创业史。”黄金强说,王道村是当下新农村的典范,这个村庄是在全国劳动模范老书记王孟梅的带领下,一挑水、一担土扛起来的,一块砖、一片瓦垒起来的,更是王道人用毕生的心血和汗水浸染出来的。语文老师利用“手推车”这一具有特色的劳动工具,设计了邀请老书记亲自为孩子们讲解王道村创业历史的课程,对孩子们进行生动的爱家乡的教育。
“一间劳动工具展馆就是一个智慧库,就是一部生动的启智教材。”黄金强带领孩子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之后如是说。“我发现工具展馆里的石头碾子一头粗,一头细,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我用所学的知识对石碾两端的周长和面积进行了计算。回家之后我又查找了资料,知道这样的石碾子是过去劳动人民用人力或牲畜拉着转圈碾压用的工具,只有这样设计才方便于转圈。”这是王懿晖同学的研究性学习笔记。此外,利用纺车、织布机等传统织布工具,探究纺织技术的发展过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既可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又可以体会到当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一间劳动工具展馆就是一所艺术馆,就是一部美育史。”黄金强在劳动教学研讨会上说。该校的美术教师韩明祥,在劳动工具展馆里以专业的视角,挖掘了草编器具的传统手工艺术,开发了编制课程。所开发的校本课程与美术课上所学的图案、线条、手工编制等相关内容教学相互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感受到劳动创造美、劳动培育美的过程,以劳育美的教育功能在这间劳动工具展馆中得以自然渗透。
就这样,一间看似简单的劳动工具展馆,成了王道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要阵地,摒弃了单纯的说教,也避免了简单机械的劳作,构建了劳动教育育人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