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转型发展结硕果 内涵建设谱新篇

[db:作者]  2020-11-20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董事长王淑芳为第一届“淑芳师德奖”获奖教师颁发证书和奖金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升达),是一所经贸管理类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由豫籍台湾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博士于1993年为回馈桑梓捐资兴建,2011年4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十三五”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学校董事会和党政领导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公益性、非营利办学宗旨,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办学定位,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被省政府部门授予“河南省文明校园”称号,并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省第三届‘大美学工’十佳先进单位”“河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是“河南省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全国“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和“科学工作能力提升实训示范基地”学校。

    “十三五”期间,学校教育总投入达3亿多元。自有专任教师由968人增至1600余人;自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由26%增至44%,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由71%增至79%。获批省级重点学科5个,校级重点学科新增7个,总数达到12个。共有实验实训教学中心17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708.28万元。校企共建130多个联合培养基地。2018年、2019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别奖25项,省级奖306项。学生规模突破3万人。新生报到率由93.7%提升到98%,位居省内高校前列。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由90.39%提升至92.26%,连续高出省平均就业率10个百分点。

    董事会坚持“要有好的福利”原则,提升师生的获得感。每年70%的教职工都可以领取15个月工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又不吝资金为全校师生送温暖:自2020年1月起普涨工资11%,最高达20%以上;为教职工发放口罩、提供工作餐;为后勤商户免3个月租金;退还全校学生一学期2200万元住宿费用;拿出100余万元为2020届考研考证学生和优秀毕业生提供奖励;出资10余万元为学校1300余名参加专升本考试的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用水用电、租车送考等服务。

    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莅校专家反馈时说:“升达学院是一所有文化、有灵魂、有特色、令人尊敬并且不可复制的民办高校,是一所管理规范、校园文化底蕴深厚、人才培养质量能得到保证、在当地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本科高校,是一所了不起的学校,是一所充满希望的学校。”

    加强党建 完善治理体系

    学校党委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纲领,扎实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当先锋、做表率”实践活动,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更加牢固。召开第一届党代会;推动形成更加完备、责权分明、协调一致的董事会、校党委、校行政“三马驾车”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配备专职组织员。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党建制度持续加强、党群机构逐步完善、统战工作日见成效,学校成立了新郑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统战工作受到上级表扬。进一步推进学校民主建设,召开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组织教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教学技能竞赛、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活动、送温暖及困难教职工帮扶工作,有10人获得“河南省教学标兵”荣誉称号。

    科学定位 精心谋划发展

    根据河南“三区一群”国家战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通过广泛调研、教育思想大讨论、组织多方论证,学校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服务面向等定位,进一步坚定了建设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本科大学的办学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学习意识,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坚持“一个根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突出“两个服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和教师发展),着力“三个提升”(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基于地方的应用科研水平、提升管理服务能力),落实“四个促进”(促进教学条件建设、促进教学经费投入、促进教学管理规范、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实施“五大工程”(文化育人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学保障建设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校地合作发展工程),建设“六大专业集群”(金融服务、国际商务、智能技术、语言文化、艺术教育、土木建筑)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立德树人 服务学生成长

    “十三五”以来,学校坚持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坚持以德育人,深化爱国教育、劳动教育、伦理教育“三大教育”。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7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早上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每学期举办“思政课周”,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四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等,广泛开展“我和我的祖国”“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厚植家国情怀。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多次被社会知名媒体报道。《弘扬升达精神,打造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体系》荣获河南省教育部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成果三等奖。27年如一日坚持一年级学生打扫卫生,开展劳动教育,逐步形成了四个“三”的劳动育人模式。劳动教育已成为学校一大特色和育人品牌,被《河南日报》多次报道,荣获河南省教育部门“三爱教育”活动典型案例一等奖和河南省首批高校校园文化重点建设项目等。坚持将以感恩教育、爱心关心耐心“三心”教育、守时守信守法的“三守”教育、吃苦吃亏吃气的“三吃”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伦理教育”融入到大学教育之中,尤其重视感恩教育,长期开展“六个一”感恩活动,形成了传递爱心、心存感恩的良好风气。

    学校坚持常年开展以秩序礼仪、文明宿舍、学生整洁“三大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全校学生人人参加,对开展情况每天检查、每周评比、每月上报、每学期排名,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细化到日常生活之中,以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先后被《河南日报》等媒体报道宣传,并被河南省教育部门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荣誉称号。

    学校着力强化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三方育人”和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建造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景观和匾额、楹联、格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课堂教学管理,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强化对学生学业学习、心理健康、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指导与服务,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渗透。

    学校坚持学生为本,成立学生发展中心,对学生的学业发展、职业生涯、心理健康、困难资助等提供专业指导与服务。开设广亚大讲堂,每年举办百场报告,拓宽学生视野;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展演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构建“全天候、五深入、多渠道”师生交流沟通机制,坚持“五深入”(深入教室、宿舍、食堂、网络、学生活动现场)制度,及时了解、指导、服务学生学习和生活。坚持27年为每班学生建立生活辅导簿,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实施“导师制”“专任教师科级以上干部、团学工作人员深入学生宿舍”等制度,设立“交流时间”和网上“校长信箱”,成立学生申诉委员会等,及时回应学生关切。设立各类奖学金,选送优秀学生境外游学,参加高级别专业技能竞赛,培育良好学风,学生课堂出勤率高,教学秩序井然。学校赢得了“要学习,上升达”的社会口碑。

    5年来,学生参加校级以上文体、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获奖数量每年达1290余项,在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荣获全国优秀单位1次、优秀团队项目2项、先进个人2人次,河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项目、优秀理论成果多项。

    学校被省教育部门授予河南省第三届“大美学工”十佳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实践育人——思政工作坊”荣获“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实践——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网络文化节”获批“2019年河南省高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金融贸易学院获批全省高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校共青团2017—2019年连续3年荣获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青马工程”力行实验班荣获主管部门“活力团支部”荣誉。

    服务需求 优化学科专业

    学校专业建设紧紧围绕办学定位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增量优化、存量升级、余量削减”原则,不断推进专业建设改革;整合资源,重点规划建设了金融服务等6个专业集群;对金融学、会计学等传统优势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凝练大数据财务、大数据金融等新的专业方向;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13个本科专业,停招采购管理、行政管理等3个社会需求弱的本科专业,使专业结构更加优化,提升了学校专业建设与地方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现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专业建设。近两年,有4个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获批民办高校省级品牌专业,8个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获批郑州市级重点专业1个、郑州市急特需专业1个,获得省市级专业建设资金支持1400余万元。

    质量立校 强化内涵建设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深入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狠抓严教、严管、严考“三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规范课堂教学、试卷和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开展期初、期中、期末阶段性教学检查,把质量管理从课堂教学等主要环节渗透到人才培养各环节;进行课堂教学革命,打造金课;大力资助教学改革项目,加强混合式课程建设和精品在线课程开放;成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建立校级专职和院部兼职督导队伍,实现教学督导听课全覆盖;构建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实行“两级双线双责”工作模式,开展专项评估,实施多元评教;定期编制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课堂教学质量报告;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引进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合作共建课程教学资源,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促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学校7个教研室被评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获评郑州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新增省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8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立项建设校级混合式课程78门,专业核心课程14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20门。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8项(重点项目2项),郑州市教改项目20项(资金支持项目17项),校级教改项目230余项。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郑州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7项。

    筑巢引凤 推进产教融合

    学校积极探索应用文科高校转型发展路径,实施“教学保障建设工程”和“校地合作发展工程”,秉承创办人王广亚先生“以最好资源服务师生”的理念和董事长王淑芳女士“教学需要万金不惜”的原则,按照“筑巢引凤、共建平台、协同育人、合作发展”的建设思路,近3年投入经费数亿元,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设了17个仿真、开放、共享、现代的校级教学实训中心和2个河南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引进圆通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云创等20余家相关企业入校,搭建优势互补的实践平台,联合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破解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难题,探索文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为学生提供真操实做、理实结合、产教融合的条件,让学生在体验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人才强校 凝聚向心合力

    学校坚持“五好”办学原则和“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设立“淑芳师德基金”,重奖师德优秀教师(奖金为1万元)。大力引进培养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教师,加强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通过举办博士班、继续教育、课程进修、出国访学、企业挂职、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质量。

    设立青年教师导师制,为260名青年教师选配导师实施一对一指导培训;先后选派130名专业教师赴企业(行业)进行6—12个月的挂职锻炼;委培攻读硕士、博士教师36人,选派21名优秀骨干教师到美国、英国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研修。引进、培养博士20人,培养青年骨干教师9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名,138人晋升高级职称。

    5年来,学校举办教师专题培训班40余场;邀请钟秉林、邬大光等179位知名专家举办培训讲座近200场;组织课程研修、教学观摩、教师沙龙等培训活动100余场;与教育部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合作,建立在线学习中心网络平台,定制350余门次网络培训课程,组织教师近5000人次参加培训;组织参加校外教学研讨、学术交流、会议培训近2600人次;对全体新聘教职员实施“岗前培训”。

    学校现有国家级别及省级优秀教师8人,河南省教育部门学术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40人,“专家引领、骨干支撑”的师资特点进一步显现。

    科研强校 服务社会发展

    学校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发展战略,根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应用型学科建设、基于服务地方发展”的“三个基于”科研工作原则,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创新科研制度,依托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和16个研究机构,建立专家教授引领、青年骨干参与的科研团队,培育出一系列高层次科研成果。“十三五”期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2项、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8项,主持省级以上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100余项,获得省市级教学科研奖励360余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

    专设“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引导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实践创新能力。参与学生近300人,指导教师近60人。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已获得国家级别奖励231项、省级奖励608项。

    学校先后获得河南省高校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先进单位、郑州市社会科学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开放办学 推进合作发展

    学校按照创办人王广亚博士提出的“国际化、资讯化、公园化”的发展战略,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合作发展。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9个国家的近30所高校及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访学、暑期研学、国际竞赛等各类项目,开展包括学分互认、教师互访、合作科研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自2010年至今,学校共选派近400名学生、60余名教师分赴台湾地区及国外高校研修交流;承办了海峡两岸国贸金融实践教学研讨会等10余次两岸学术研讨会;多次组织“孔子行脚”“台湾大学生中原文化行”等两岸大学生交流活动,被誉为“豫台交流的典范”。

    春风化雨 助力学生就业

    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业知识教育与创业实践指导结合,三师合一、三课合一、三赛合一”的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获批项目立项国家级别6项、省级44项;有5名学生在校期间获批河南省教育部门27万元大学生创业体系建设引导资金……学校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奖、河南省第五批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等荣誉。

    学校围绕“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工作目标,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搭建全覆盖的就业指导体系,提供多层次招聘服务工作,精心打磨就业指导、校园招聘、网络招聘、冯老师工作坊四大特色品牌栏目,致力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有温度、更精准的就业服务。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均高于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办学思想喜结硕果。校友情系母校、回馈母校蔚然成风。各地校友会联络校友,服务校友,以各种形式支持、服务母校,从入学教育、专业论证、生涯指导、培训指导、实习就业等全方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每年由校友提供的就业岗位达7000多个。

    建校27年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9万余名各类人才,毕业生以“人品好、肯吃苦、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校友代表,不仅有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高级协调官李新艳,解放军某集团军王杰班战士王楠,为勇救落水学生而壮烈牺牲的“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被追授为“烈士”的特岗教师冯协,还有以福临门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响,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投资公司董事长沈立,牛津大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胡玉玮,北京大学教授李芳等为代表的学有所成、干有所成的一大批优秀人才。

    (郭爱先 朱永恒 职正路 陈 军 张 凯)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20-11-21/201212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