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回顾 拓展二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本

互联网  2020-03-02 00:00:00  互联网

 

  交流平台

 

教学交流平台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抒发感情的方法。交流的时候,除了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习作,也可以联系读过的其他诗文,这样话题会更展开一点。交流时,可以一边谈表达方法,一边读相关的段落或句子,这样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会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当然,这个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来灵活安排。比如,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初步交流一篇课文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课文都学完之后,整体交流几篇课文分别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为学生习作奠定基础;在学生写完了习作后,安排交流习作中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

 

日积月累

 

1.教学建议。

 

“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积累表达乡思的诗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意思是:在空旷的天宇之下,我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这句诗中的游子指的是李白。所谓“浮云游子意”,人们拿浮云比游子,是说他们的行踪都是飘浮不定的。这句诗的意思是:浮云整日地飘来飘去,远去的朋友已好久没有相见了。可以看出诗人心中充满思念和惆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意思是:他乡的树已经落叶了,夜里,在寒冷的灯光下,也是飘泊他乡的孤独的人啊。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意思是:如果明月有情的话,它应该认识我啊,因为每年我们都能在他乡相见。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意思是:家乡只在我的梦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你看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去的呢?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意思是:记不清江南的梅花开了有多少次了,离开家乡的我已是双鬓斑白了。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反复读一读诗句,想想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比如“故乡情”“浮云”“游子”“他乡”“家在梦中”“人在天涯”“明月”等词,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在大致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练习把诗句背诵下来。

 

如果学生对诗句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原诗,可以鼓励学生搜集原诗读读背背。

 

2.相关链

 

西江夜行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梦 李 白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鹧 鸪 天 

 刘著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闲。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

 

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趣味语文

 

1.教学建议。

 

趣味语文讲的是唐代诗人贾岛作诗琢字炼句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推敲”从此也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编排“趣味语文”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教学“趣味语文”,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还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趣在哪里。

 

为了让学生读懂故事,可以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介绍给学生,以理解为什么用“敲”字好。

 

这样的趣味语文故事还有很多,可以鼓励学生把知道的讲给大家听。

 

2.相关链接。

 

1)贾岛原诗:

题李凝幽居

 

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趣味语文故事:

 

历代的诗话、笔记中,载有许多诗人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据《唐诗纪事》等记载,唐朝有位名叫齐已的诗僧,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提出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因为“一枝开”与“早梅”的诗意更加贴切。齐已深以为然,立即下拜,尊奉郑谷为“一字师”。

 

元朝著名诗人萨都剌,有两句诗常常被人们赞扬: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后来他听说山东有一位老人对这两句诗有不同的看法,便专程去拜访。老人见诗人登门,便直率地说:“前一句用‘闻’,后一句用‘听’,都是用的耳朵,不是太单调了吗?”萨都剌觉得老人的意见很中肯,便请教说:“依你看,怎么改好呢?”老人说:“唐朝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句子,把‘看’借来代替‘闻’字不好吗?”萨都剌非常叹服,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自己的“一字师”。

 

这样的趣话古代有,当代也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写信给毛泽东对《长征》诗提出修改意见的那位“不相识的朋友”,就是其中之一。《长征》的第五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原是“金沙浪拍云崖暖”。毛泽东根据那位“不相识的朋友”的建议,将“浪”字改为“水”字,避免了重复使用“浪”字的毛病(诗的第三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5/2020-03-02/1929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