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互联网  2020-04-01 00:00:00  互联网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上: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七律·长征》)

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谁再来读?

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课件出示:

1934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于193510月到达陕北,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了解了这些,谁能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征途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二十五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们看,这几个字音不容易掌握,谁来读?谁还想读?课件出示:

逶迤 磅礴 岷山

生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诗的节奏来?

生自己练读。

师:请你读。

生读诗。

师:读得不错,读诗就要读出节奏,我们一齐读。

生齐读。

师:预习时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解决。

生:“逶迤”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她解决?

生:指山蜿蜒曲折。

生:“走泥丸”是什么意思?

师:“泥丸”什么意思?“走”又当什么讲?

师:“走”当什么讲?对,当跑、当滚过讲。那“走泥丸”就是──

生:小泥球从脚下跑过去滚过去。

(三)读悟结合,细读品味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二句,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岂会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师:红军把“难”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

师:红军战士把什么困难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红军遇到的困难画出来。

生:把远征看成是平常的事。

生:把战争看成是平常的事。

生:把金沙江看成是平常的事。

师:对,他们就是把这万水千山都只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果真如此平常吗?

课件出示:逶迤 磅礴。(变红)

师:自己先读读这两句,再看看这两个变红的词,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写山的。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写出了山的不同样子。

师:逶迤的五岭呀,想象一下,这会是一道道什么样的岭?

生:我想这一道道的岭走也走不完。

师:磅礴的乌蒙山呀,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生:这是一座险峻的山。

师:同学们,逶迤的五岭山脉,横跨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省,绵延几千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山势陡峭,让人望而生畏啊。想象一下,红军战士走在这样的岭,这样的山上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会有战士掉下山崖。

生:他们有的人会受伤。

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会伤亡惨重。

师:其实,红军战士不光要面对这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随时应对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仅湘江战役一战,红军战士就由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可见长征是多么艰难呀。

师:可是,这样的岭,这样的山,在红军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呢?

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翻腾着的小浪花。

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小的泥丸。

师:多么强烈的对比呀!那应该怎样读呢?

男生读,女生读。

师:此时,在你的心中,这是一队怎样的红军呀?

生:勇敢无畏。

生:不怕牺牲。

师:对,他们就是这样的乐观,无畏。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师:这就是我们的红军战士,面对山,他们不怕;面对水,他们会怎样呢?对于这一“暖”一“寒”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金沙水拍云崖暖”,这描写的是哪场战役?

(课件出示金沙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金沙江。它是长江的上游,水流湍急。谁能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役?

生:19355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史料称之为“巧渡金沙江”。

师:万里长征红军战士经历了无数恶战。这一战却如此轻巧地取得了胜利。如果你身处其中,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这就是暖呀。来,让我们读出来吧。

师:可是,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

(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泸定桥,它仅有十三根铁链组成,桥面9根,两侧桥栏各两根,桥下就是湍急的河水,两岸是悬崖峭壁。站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什么感受?

生:让人胆战心惊。

生:害怕。

师:不仅如此,在泸定桥之战时,就连桥上的木板都被敌人撤掉了。

师:(课件播放录像)敌人的疯狂扫射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只能用双手双脚向前挪动。十米、二十米,一个战士中弹了,但他咬紧牙关,继续前行。五十米、六十米,一个战士跌落河中,其他的战士毫无畏惧,仍旧向前挪进。九十米、一百米,敌人在桥头点起了熊熊烈火,战士们毅然冲过火海,夺去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师: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从这一“暖”一“寒”中,你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红军战士?

生:坚强不屈的红军战士。

生: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

师:就是这样的红军战士,之后又爬过了岷山。岷山你了解吗?

生:岷山,自中国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皱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约五百公里,主峰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拔五千五百八十八米。

师:对呀,就是这样一座连鸟都飞不过去的大雪山,红军战士却说──“更喜岷山千里雪”,喜什么呀?

生:翻过大雪山太高兴了。

师:多么乐观的精神呀!所以才──“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开颜”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个动作表演一下。

生做动作。

师:你笑了,我笑了,他笑了,我们都笑了这就叫“尽开颜”。

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四)拓展升华

师:带着我们的感悟再来完整地读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能背过的同学,我们一起背一背。

生背课文。

师:同学们,五岭、乌蒙、金沙、大渡,还有那皑皑的岷山,一幅长征的画卷缓缓地在我们眼前展开。长征不仅是一段征途,更是一曲精神的赞歌。你们听──(课件播放长征歌曲)同学们可以小声哼唱或吟诵一下。

师: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还创作了许多壮丽的诗篇,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下课!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5/2020-04-05/2321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