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读中感悟文本表达之秘妙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互联网  2020-04-05 00:00:00  互联网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感受人物形象。学习作者一波三折、出人意料的精妙写法。

3.拓宽阅读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一波三折、出人意料的精妙写法。

三、教学准备

将课文中重点语段制作成幻灯片。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聊文学常识

1.今天,我们来学习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二则片段,编者给这则片段加了一个题目,谁愿意读一读?

2.什么是“监生”?

出示幻灯片:

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

3.严监生这监生是用钱捐来的。其实,他的真名叫严致和,古人在称呼人的时候习惯于在姓的后面加上对方的身份,所以严致和又可称呼为──

4.这个形象出自于我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这部小说,他用了近20年的时间才完成的。

(二)说词语释义

1.课文只节选了小说中的一个片段。由于它写于清朝,那时的说话方式与现在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出现了一些不常用的词语,请你来读一读,说说它的意思。

出示幻灯片: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郎中    哥子    灯盏    登时

2.重点交流:

再不回头:病再不见轻。

诸亲六眷:指许多亲戚。

一声不倒一声:一声连着一声。

灯盏:没有灯罩的油灯。

3.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谁来读一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正确。(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4.再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流利。

(三)悟人物心情

1.在小说原文中也有关于他家境的描述,请你读一读,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家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日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节选自《儒林外史》

2.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做出了一个特别的举动?(板书:两个指头)

3. 这可是一个经典的细节。诸亲六眷猜想这两个手指头,到底是指什么?一起来梳理一下情节。(板书:两个亲人 两笔银子 两个舅爷)

4.诸亲六眷在严监生临死的时候,猜到了他还在惦记着亲人、钱财,这是人之常情。但他们猜得对吗?

5.每一次猜后,严监生反应如何。

出示幻灯片:

猜的人

猜测内容

严监生的反应

大侄子

板书:两个亲人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

板书:两笔银子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

板书:两个舅爷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6.除了能读出诸亲六眷没有猜对,还读出了什么?小声音地读一读,体会体会。(提示:能不能从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读出他的心情。在评价中总结阅读方法:同学们会读书,能从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中读出人物的心情。)

7.再读一读这三句话,能不能颠倒顺序?

(这三句话表现出严监生心情变化的过程:失望──愤怒──绝望。在评价中总结阅读方法:同学们会读书,能把这三句话联系起来,读出了人物心情变化的过程。)

8.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三句话,把人物的心情读出来。

(四)悟表达秘妙

1.此刻,诸亲六眷都没有猜到这两个手指头指什么?作为读者,你想不想知道?

2.读下文,究竟这两根手指指的是什么?(板书:两茎灯草)

3.此刻,严监生是怎样的一番心情,读最后一句话,概括成一个词语。

4.这个结果,你想到了吗?当你知道了“两个手指”指的是“两茎灯草”,有什么感受?(板书:出人意料)

5.小结:当读者所想与严监生所想完全不一样时,就有了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6.既然是两茎灯草,不写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直接写赵氏的猜测,不是更好吗?

7.一个问题,猜了三次,都没猜中,出现了几次波折?这就叫──一波三折。(板书:一波三折)

8.小结:有波折,有悬念,这样写,读者才爱看,文章才精妙。

9.《西游记》中也有一些故事,出现了一波三折,比如──

10.这些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要写三次波折,写两次或者四次,行不行?

11.小结:少了不够曲折,多了显得厌烦。写文章要一波三折,但还要注意──事不过三。

(五)读特定情境

1.出示幻灯片: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2.前六句话,主要写了什么?(病重。)

3.这则片段中,可不可以不写“病重”这部分内容?直接写“三举”“三猜”,最后解开谜底。

4.“病重”这部分内容与后文有什么关系吗?

A.“一连三天不能说话”,埋下伏笔,正是不能说话,所以才有了他一次次的特别的举止,才有了人们的一次次猜测。) 

B.在临死前,他想到的不是亲人,而那么有钱的一个人想到的却是微不足道的灯草,可见他吝啬到了什么程度)

5.小结:作者通过写严监生临死前这个特定的情境下,是为了衬托出他的吝啬,由此让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这也是作者的精妙之处。

(六)补阅读资料

1.严监生的正妻王氏去世以后,他无意中发现了王氏留下的五百两银子,他看着妻子留下的这些银子,表现是这样的。

严监生叹道:“……像这都是她历年聚积的,恐怕我有急事好拿出来用的。而今她往哪里去了!”一回哭着……扶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因此,新年不出去拜节,在家哽哽咽咽,不时哭泣,精神颠倒,恍惚不宁。

严监生病重时,曾将小儿子的两个舅舅叫到床前,嘱咐道:

“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的气!”

2.当你了解了这些以后,你对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有没有新的理解?

3.小结:我们看到了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所以,经典的人物形象绝不是单薄的,他一定是丰富的。

六、板书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两个亲人            出人意料

两个指头    两笔银子    两茎灯草

两个舅爷            一波三折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5/2020-04-05/2333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