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化教为学”,语文课堂的“习得”之道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互联网  2020-04-05 00:00:00  互联网

<style id=_Custom_Style_> #TRS_AUTOADD_1343013148560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343013148560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343013148560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343013148560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343013148560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style>

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一文中说过: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确实,婴幼儿学口头语言,靠的竟不是系统的,而只是在生活中自然地习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今天语文课堂的反思:老师分析得那么透,讲解得那么累,可为什么语文学习的效率如此不尽人意?学口头语言,即使是婴幼儿也可以习得,为什么学书面语言已有了口头语言的基础,反而不能让儿童自主习得?听了盛新凤老师的《半截蜡烛》,我似乎更相信当下小语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亟需重构,完全应该从教师的所谓深度解读和过度讲析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取向,化教为学让学生自主习得。

 

习得的概念,本意应当指在非教学状态下(如在生活中),演习者在自然的、无意的、习练中获得相关知识和能力。如儿童获得母语(口头语言)的主要方式,便是在日常语言运用的场景中不知不觉地习染了语言。这种学习方式能不能部分地迁移于书面语言的学习之中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正如著名语文学家王力先生所认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这里的所谓法治,讲究的是规律和逻辑,大多需要通过去认识和把握;所谓人治讲究的是直觉感悟,重要的是学习者反复习练。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中国语文是可以少教或者不教的,语文可以无师自通应当是不少人的共识。

 

在盛新凤的课堂里,她尝试的正是更多地让学生去习得,当然教师也不是完全不教,只是在关键处点拨,这种点拨根本就不是由教师呈现主观的解读给予孩子,而只是一种,如叶圣陶先生所解释:导者,乃千方百计让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以学生的为主,辅以教师的,便构成了盛老师这课堂的基本特色,于是,化教为学便有一种教学的可能性成为现实。那么盛老师又是如何摆脱全盘讲问重构·的呢?

 

一、·在整体感知之后

 

要让学生能自主习得有效地解读课文,必须有学生自行读通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当然,这里的初读也是一种习得,但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深度探究中仍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习得,这就不能缺失了整体感知的铺垫。《半截蜡烛》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盛老师就在学生初读课文,简介背景之后,即在半截蜡烛藏情报保护蜡烛的两部分中转入重点部分保护蜡烛。因为学生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就为重点部分在探究中的习得创造了条件。当然在课文的重难点处探究,要放手让学生习得,并非轻而易举,这里的关键在于老师必须有一个能让学生自求得之的途径设计。根据剧本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盛老师设计了一条由导演说戏”“演员演戏”“编剧续戏观众评戏四大环节组成的思路,是·成功的关键所在。这条学路通过让学生当导演、当演员、当编剧、当观众,有情有趣地以”“”“”“的学生主体实践,实现了反复的习练,并收获多多。显然,这个设计是得以化教为学的关键,它不仅使学生化教为学,而且让教师得以顺习而导”“才成为教学主线,具有了重构小语课堂模式的生命力。

 

二、·在学生自主解读之时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我们在课堂屡见不鲜的大多是老师将主观深度分析教材之所得,在课堂上解读给学生听,学生只是在浅问浅答中应和配合,根本谈不上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长此以往,学生的解读能力也就难以提高。但是,在盛老师的课堂里关键之处都不是老师的全盘授予,而是在相机诱导下让学生自己习得。如:

 

师:……你觉得从杰奎琳的话中还能品出什么来?

 

生:读着杰奎琳的话,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军官放松了警惕。

 

师:杰奎琳是怎么让德国军官放松了警惕?

 

生: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杰奎琳让军官把注意力转移到他女儿身上了。

 

生:杰奎琳为了让德国军官喜欢她,称他司令官先生

 

……

 

生:我觉得杰奎琳很想让德国军官早点离开他们的国家。因为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

 

……

 

师:我想采访一下你这个杰奎琳,你说和你聊天真有趣,你觉得真的很有趣吗?

 

生:不有趣。

 

师:那你现在真实的情感是什么?

 

生:厌恶、憎恨……

 

(读相关课文……

 

这里,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读的功力,启发品味,间以采访,才实现了学生自己的解读,而不再是教师解读给学生听。习得便更多地在这样的自主解读中,鲜活灵动地穿插期间。

 

三、·在相关渗透之中

 

鉴于本文的文体是剧本,让学生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和获得一些阅读剧本的相关知识,无疑也应在本文的教学目标范畴之内。如果教师突兀地插入对这方面知识的讲解,会显得不太协调,不太能融入学生自主习得的氛围。因此,盛老师也作了匠心独具的安排:

 

生:(读杰奎琳的台词)

 

师:奶声奶气的。听到这儿,谁的眼前出现了杰奎琳的样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挑一个怎样的演员来演杰奎琳?

 

生:挑一位美丽的、可爱的、纯洁的……

 

师:美丽的、可爱的、纯洁的人可多了,我还不知道该挑谁?我行吗?(生笑)说具体一点。

 

生:她要有宝石般的眼睛。(师插话:有这样的眼睛好找。)

 

生:她的笑容要像百合花一样纯洁。

 

生:笑容要很甜美的,眼睛也要很大的。

 

师:你们这么说有依据吗?

 

生:括号里有说明。

 

师:你们知道括号里的字叫什么吗?这就叫舞台说明,就是提示说话人当时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等(生点头)。看来你们读明白了,在这些舞台说明的帮助下,已经能够初步读出杰奎琳的形象了

 

在教学中像这样有关剧本的特点和阅读知识,教师都是分散穿插于学生习得的过程之中,而成为一种简要的。盛老师作这样处理,使必要语文知识学得与学生自主阅读的得融为一体,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能相得益彰,使学生对必要知识的理解能紧密地与阅读实践联系起来。

 

四、“·在课文拓展之外

 

阅读教学的可贵境界是既要立足文本,直抵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体验。盛新凤为本文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是让学生在导演说戏”“演员演戏之后来一个编剧续戏。即让大家思考:在德国佬走了之后,心有余悸的一家人肯定有许多话要说,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激起了学生想过一把剧作家的瘾。于是教师便请大家任选一个角色来写,括号里可以写上舞台说明,比如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读写的自然联系,又是对学生阅读感悟的合理激发,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标语)。显然这是一个更为深入地自主习得的过程。这一环节的实施在盛新凤的课堂里不仅得到了很好地落实,还以一个紧跟其后的观众评议环节来开掘,提出了一些人的质疑:一是既然最后是由杰奎琳保护了蜡烛,又何必费了那么多口舌来写伯诺德夫人、杰克与敌人的周旋?二是课题半截蜡烛不太好听,还不如改成生死攸关的蜡烛?以此激起学生更多的思考。教师如此以质疑激疑来结束本课的教学,体现了将·进行到底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出教室,应当说这正是·式教学的追求。

 

清朝的颜元曾经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颜李遗书》)。教学是必然要以学习者自身习练为基础,说白了,这是常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常识。其实,这个道理,在宋朝朱熹的教学经验之中早有论及: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朱子语类辑略》),千年前学文言,朱熹尚且可以做到教师讲说得少,让学生习练得多,到今天面对言文统一的现代汉语,又何必再由教师作过度地讲析,以致造成学生的课堂读写实践严重缺失!由此看来,盛新凤老师以学生自为主,辅以教师必要之的探索,对于重构语文课堂的基本格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5/2020-04-05/2333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