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 正文 返回 打印

《凉州词》教学实录及反思

[db:作者]  2022-02-09 00:00:00  互联网


  国庆节前夕,在文翁试验学校有幸聆听了市教科所罗老师关于学习新课标的讲座,受益匪浅。尤其听到他讲到的李吉林老师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案例。李吉林老师教学时,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导学生画“篱笆”,画“飞入黄花无处寻”,通过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诗句中的美好意境。
  诗歌教学历来就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对于小学生,要在读中感悟几千年前诗人的情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是,李老师的方法,却化难为易,学生兴趣高,易接受,而且也更容易弄懂诗词的意思,这样一举几得的事情,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用呢?
  今天准备学习《古诗二首》其一——《凉州词》。我也想像李老师一样来一个创新,一改往常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更自由的空间。
  一、开课
  师:同学们,经过国庆长假之后,你们还记得我们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吗?
  生:母亲河。
  师:板书“母亲河”。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的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
  (来不及说完,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说出了——黄河)
  师:在母亲河旁边板书“黄河”。不错,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一直是人们赞美歌咏的对象,我就记得在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大家还学过一首写黄河的古诗,你们还记得吗?
  生:忘了。(在师的提示下)背诵《登鹳雀楼》。
  师:今天我们同样要学习王之涣写的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师:你们了解“凉州词”和王之涣吗?
  生:交流预习时收集的关于“凉州词”“王之涣”的知识。(对作者的介绍太过简单,导致后面诗意的理解不到位)
  二、学习古诗
  师:首先我们来朗读古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生:齐读古诗。
  师:这一遍,同学们能把字音读准,但是对于诗的韵律和节奏还把握得不好,现在请自由朗读,待会儿,愿意读的同学请大胆的起来朗读。
  生:自由读诗,用铅笔划节奏。
  生甲读,评价。生乙读,再评价,老师点评。全班齐读。
  (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来说,诗歌的朗读技巧已经掌握的不错了。)
  师:我们读诗要讲究轻重缓急,这样才能读出诗的美,诗的韵。刚才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就让老师听出了这样的美。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笔和纸,我们再来画一画吧。
  师:请大家跟着我读第一句,然后用你手中的笔,把你读懂的东西画下来,我们再请同学起来说说你要这样画的理由。
  生:跟读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然后把读懂的画下来。
  (学生很有兴趣)
  师:巡视。
  生甲:我画了黄河和白云,因为我从"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句诗中体会到有黄河和白云。
  (这个学生平时是一个内向的男孩,但这次是他最先举手)
  生乙:我也画了黄河和白云,不过我和他的黄河不一样,我的黄河是远远的流向白云的,所以我画的越来越小。我从“远眺”这个词知道的。
  (这个同学的发言,很显然得到很多人的赞同,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孩子们自主地进行交流了。)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很认真,也画的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将第二句诗也同样的画下来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吧!
  生:齐读第二句诗,并继续作画。
  师:巡视。发现有孩子没有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于是马上提示:孩子们,我们现在是重新单独画呢,还是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为什么呢?
  生:应该在第一副画的基础上画,因为它们描绘的是同一幅画面。
  生甲:我又画了城墙和山,因为诗句中说了有城和山。
  师:有同学补充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诗句,诗句中告诉我们,是怎样的城,怎样的山呢?你能将你的画再进行修改呢?
  生乙:我只画了一座城,和很多的山。因为诗句说是“孤城”和“万仞山”。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仞”的意思吗?
  (生七嘴八舌,不能一致。)
  生甲:尺
  生乙:米
  师:“仞”是一种度量单位,它不是指数量,而是用来表示长度、高度。“一仞”相当于七尺。可见,万仞山是指山高,而不是山多。所以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自己手中的这副画,就知道第一二句诗写的是什么了?
  生:写景
  师:对,它在进行写景,那么后面两句诗又在干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后面两句,再用手中的笔进行描绘。
  生读诗,画。师巡视。发现很多孩子都不能画,问:“孩子们,你们为什么不能画了呢?”
  生:因为不知道该怎样画!
  师:为什么呢?这两句在些什么呢?
  生:写人。
  师:能不能具体的说说写人的什么,怎样写人的?
  生甲:写人在吹笛子,很忧伤。
  生乙:又在写柳树和春风。
  师:我们写人物有哪些呢?这里诗人写了人物什么?
  (引导出了问题,偏离了诗意)
  生:神态。
  师:对人物描写呀,可以有神态描写,但是,同学们,你们在回头看看我们的前两句诗,你明白前两句写景的目的吗?我们分析古诗,不能将几句拆开,而应该前后联系的进行分析。
  生静默,思考。良久,生甲:是作者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其他附和。
  师:以前老师曾经告诉过大家,诗人写诗都有它的目的,要么是借景抒情,要么是借古讽今,这首诗的作者,正是借用黄河之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
  (自己觉得像是硬灌)
  师:既然同学们已经感觉出作者的意图,那么,你能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吗?
  生自由读诗。
  生甲:我觉得是作者依依不舍,因为有战士要离别了。
  生乙:我感觉诗人生活很孤独,很无聊。
  生丙:我觉得作者心里很不舒服,在埋怨。
  (能够起来说的很少,很多同学都是一幅沉思状,这时候,我着急了,只有又开始硬灌。)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从诗句中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那么,请问同学们,作者“怨”什么呢,在“怨”字的前面还有词语你认真体会了吗?大家知道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那么是谁走谁留呢?诗句中写的人是谁呢?
  生开始议论纷纷
  生甲:作者没有怨,因为前面还有“何须”两个字,就是不怨的意思。
  师:诗句中写的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生:写战士,他们在吹笛子。
  师:为什么吹笛子?
  生:因为有人要走了。
  (简直就是问答式的提问法了)
  师:请同学想象,在黄河边上,孤零零的城池里的那些人们,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吹奏笛子的目的真正的是为了送别吗?
  (问题开始绕了,纠缠不清的感觉了)
  生:他们很孤独,所以吹笛子解闷。
  师:这样的环境下,战士们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只有靠吹奏笛子来解除烦恼,但是他们缺并不抱怨,“何须怨”,这又可以看出战士们怎样的思想?
  生沉默,没人能够回答。
  师继续引导:这样孤独的生活,他们居然一点也不抱怨,这是怎样的思想啊?(还是没人回答,只有自己说出来)这是一种豪迈的情怀,一种悲壮的情怀。这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目的,为的就是表达内心的这种孤独和豪迈。
  师:当我们面对滔滔的黄河水,却身处异乡,倍感孤独的时候,你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请你将自己当作诗人去感受一下吧?现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去朗读全诗吧。
  生:读诗
  (下课铃响起,本打算推荐王翰的《凉州词》,也没有时间了)

  回想上课的过程,我有几点深刻的感受:

  一、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虽然是引导,不是主导,但是,如果引导不成功,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堂课,我的引导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果不发挥好,或者根本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会很大程度影响课堂,甚至会限制课堂的生成和出彩。
  三、古诗词教学,对于小学的孩子,仍然是个难点,尤其是理解感悟能力欠缺的孩子,根本不能进入角色,与诗人、与课本进行对话。
  四、在古诗教学之前,一定要充分给与孩子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尤其是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然,无法让孩子能真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http://www.00-edu.com/jaoan/yuwen/6/2022-02-09/4292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