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考试 > 数学 > 初中数学 > 相交线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下列命题中,其逆否命题是真命题的命题个数有()(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2)对顶角相等;(3)在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4)到-数学

[db:作者]  2020-01-06 00:00:00  零零社区

题文

下列命题中,其逆否命题是真命题的命题个数有(  )
(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对顶角相等;
(3)在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4)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档

答案

C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命题中,其逆否命题是真命题的命题个数有()(1)线段垂直平分线..”主要考查你对  相交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命题,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相交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命题,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考点名称:相交线

  • 相交线:
    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

  • 相交线性质:

    ∠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和∠2互补),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1与∠2互补,∠3与∠2互补,由“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1=∠3.类似地,∠2=∠4.这样,
    我们得到了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 垂线: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考点名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 定义: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度数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写成“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到两条腰的距离相等。
    5.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
    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需用等面积法证明)。
    7.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8.等腰三角形中腰的平方等于高的平方加底的一半的平方
    9.等腰三角形中腰大于高
    10.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差等于一腰上的高(需用等面积法证明)

  •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定义法: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判定定理: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3.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分线,底边上的高的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考点名称:命题,定理

  • 命题的概念: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
    (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
    (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

    公理: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定理:
    通过真命题(公理或其他已被证明的定理)出发,经过受逻辑限制的演绎推导,证明为正确的结论的命题或公式,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就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定理。
    一般来说,在数学中,只有重要或有趣的陈述才叫定理,证明定理是数学的中心活动。相信为真但未被证明的数学叙述为猜想,当它被证明为真后便是定理。它是定理的来源,但并非唯一来源。一个从其他定理引伸出来的数学叙述,可以不经过证明成为猜想的过程,成为定理。
    如上所述,定理需要某些逻辑框架,继而形成一套公理(公理系统)。同时,一个推理的过程,容许从公理中引出新定理和其他之前发现的定理。
    在命题逻辑中,所有已证明的叙述都称为定理。

    经过长期实践后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 命题的分类:
    (按正确、错误与否分)分为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假命题(错误的命题),
    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
    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

    四种命题:
    1.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相互关系:
    1.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原命题与逆命题互逆,否命题与原命题互否,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逆否命题互否,逆否命题与否命题互逆。
    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①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②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定理结构:
    定理一般都有一个设定——一大堆条件。然后它有结论——一个在条件下成立的数学叙述。
    通常写作「若条件,则结论」。用符号逻辑来写就是条件→结论。而当中的证明不视为定理的成分。
    逆定理:
    若存在某叙述为A→B,其逆叙述就是B→A。逆叙述成立的情况是A←→B,否则通常都是倒果为因,不合常理。若某叙述是定理,其成立的逆叙述就是逆定理。
    若某叙述和其逆叙述都为真,条件必要且充足。 若某叙述为真,其逆叙述为假,条件充足。 若某叙述为假,其逆叙述为真,条件必要。

  • 常用数学定理: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棱=a×a×6 ;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c:高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bc+ca);
    体积=长×宽×高 ;V=abc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
    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
    体积=底面积×高 ;
    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考点名称:角平分线的性质

  • 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连结这个角的顶点和与对边交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叫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由定义可知,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由于三角形有三个内角,所以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交点一定在三角形内部。

  • 角平方线定理:
    ①角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垂直于两边为最短距离。
    ②角平分线能得到相同的两个角,都等于该角的一半。
    ③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④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称为内心 ,即以此点为圆心可以在三角形内部画一个内切圆。
    逆定理:
    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 角平分线作法:
    在角AOB中,画角平分线

    方法一:
    1.以点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角AOB两边于点M,N。
    2.分别以点M,N为圆心,以大于1/2MN的长度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3.作射线OP。
    则射线OP为角AOB的角平分线。
    当然,角平分线的作法有很多种。下面再提供一种尺规作图的方法供参考。

    方法二:
    1.在两边OA、OB上分别截取OM、OA和ON、OB,且使得OM=ON,OA=OB;
    2.连接AN与BM,他们相交于点P;
    3.作射线OP。
    则射线OP为角AOB的角平分线。

考点名称: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 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垂线)。
    如图:直线MN即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 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1.垂直平分线垂直且平分其所在线段。
    2.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该点叫外心,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 等。
    (此时以外心为圆心,外心到顶点的长度为半径,所作的圆为此三角形的外接圆。)

    判定:
    ①利用定义;
    ②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即线段垂直平分线可以看成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 尺规作法:(用圆规作图)
    1、在线段的中心找到这条线段的中点通过这个点做这条线段的垂线段。
    2、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为圆心,以大于线段的二分之一长度为半径画弧线。得到两个交点(两交点交与线段的异侧)。
    3、连接这两个交点。
    原理:等腰三角形的高垂直平分底边。



http://www.00-edu.com/ks/shuxue/2/154/2020-01-06/193205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