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考试 > 数学 > 初中数学 >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 正文 返回 打印

如图,∠ABM为直角,点C为线段BA的中点,点D是射线BM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B重合),连结AD,作BE⊥AD,垂足为E,连结CE,过点E作EF⊥CE,交BD于F.(1)求证:BF=FD;(2)∠A在什么范围-九年级数学

[db:作者]  2020-05-20 00:00:00  互联网

题文

如图,∠ABM为直角,点C为线段BA的中点,点D是射线BM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B重合),连结AD,作BE⊥AD,垂足为E,连结CE,过点E作EF⊥CE,交BD于F.
(1)求证:BF=FD;
(2)∠A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四边形ACFE是梯形,并说明理由;
(3)∠A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线段DE上存在点G,满足条件DG=DA,并说明理由.
题型:解答题  难度:中档

答案

(1)在
                
          
             
(2)由(1)BF=FD,而BC=CA,
      
      
       
       
(3)
       
          
        又F为BD中点,H为DF的中点. 
       GH为DF的中垂线
     
     
        
      又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ABM为直角,点C为线段BA的中点,点D是射线BM上的一个动点..”主要考查你对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梯形,梯形的中位线,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梯形,梯形的中位线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考点名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 直角三角形定义:
    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可用Rt△表示,如直角三角形ABC写作Rt△ABC。

  • 直角三角形性质: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性质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如图,∠BAC=90°,则AB2+AC2=BC2(勾股定理)
    性质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如图,若∠BAC=90°,则∠B+∠C=90°
    性质3: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斜边的中点,外接圆半径R=C/2)。
    性质4: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乘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乘积。
    性质5:

    如图,Rt△ABC中,∠BAC=90°,AD是斜边BC上的高,则有射影定理如下:
    (1)(AD)2=BD·DC。
    (2)(AB)2=BD·BC。
    (3)(AC)2=CD·BC。
    性质6: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
    性质7:如图,1/AB2+1/AC2=1/AD2
    性质8: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性质9:直角三角形直角上的角平分线与斜边的交点D 则    BD:DC=AB:AC

  •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判定1:定义,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2:判定定理: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以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判定3:若一个三角形30°内角所对的边是某一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条长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判定4:两个锐角互为余角(两角相加等于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5:若两直线相交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互为负倒数,则两直线互相垂直。那么
    判定6:若在一个三角形中一边上的中线等于其所在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判定7:一个三角形30°角所对的边等于这个三角形斜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与判定3不同,此定理用于已知斜边的三角形。)

考点名称:梯形,梯形的中位线

  • 梯形的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梯形中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梯形的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梯形的中位线:
    连结梯形两腰的中点的线段。 

  • 梯形性质:
    ①梯形的上下两底平行;
    ②梯形的中位线(两腰中点相连的线叫做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上下底和的一半。
    ③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

    梯形判定:
    1.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梯形中位线×高=(上底+下底)×高=梯形面积
    梯形中位线到上下底的距离相等
    中位线长度=(上底+下底)

    梯形的周长与面积
    梯形的周长公式:上底+下底+腰+腰,用字母表示:a+b+c+d。
    等腰梯形的周长公式:上底+下底+2腰,用字母表示:a+b+2c。
    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用字母表示:S=(a+b)×h。
    变形1:h=2s÷(a+b);
    变形2:a=2s÷h-b;
    变形3:b=2s÷h-a。
    另一计算梯形的面积公式: 中位线×高,用字母表示:L·h。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面积为:对角线×对角线÷2。

  • 梯形的分类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
    (1)等腰梯形的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2)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3)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考点名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推广:过一点的一线束被平行线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定理推论:
    ①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②平行于三角形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

  • 证明思路:
    该定理是用举例的方法引入的,没有给出证明,严格的证明要用到我们还未学到的知识,通过举例证明,让同学们承认这个定理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要求同学们正确地使用它(用相似三角形可以证明它,在这里要用到平移和设三条平行线与直线1交于A、B、C三点,与直线2交于D、E、F三点

    法1:过A作平行线的垂线交另两条平行线于M、N,过D作平行线的垂线交另两条平行线于P、Q,则四边形AMPD、ANQD均为矩形。

    AM=DP,AN=DQ
    AB=AM/cosA,AC=AN/cosA,∴AB/AC=AM/AN
    DE=DP/cosD,DF=DQ/cosD,∴DE/DF=DP/DQ
    又∵AM=DP,AN=DQ,∴AB/AC=DE/DF
    根据比例的性质:
    AB/(AC-AB)=DE/(DF-DE)
    ∴AB/BC=DE/EF

    法2:过A点作AN∥DF交BE于M点,交CF于N点,则AM=DE,MN=EF.

    ∵ BE∥CF
    ∴△ABM∽△ACN.
    ∴AB/AC=AM/AN
    ∴AB/(AC-AB)=AM/(AN-AM)
    ∴AB/BC=DE/EF

    法3:连结AE、BD、BF、CE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S△ABE=S△DBE, S△BCE=S△BEF
    ∴S△ABE/S△CBE=S△DBE/S△BFE
    根据不同底等高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底的比可得:
    AB/BC=DE/EF
    由更比性质、等比性质得:
    AB/DE=BC/EF=(AB+BC)/(DE+EF)=AC/DF



http://www.00-edu.com/ks/shuxue/2/160/2020-05-20/199204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