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本

教材分析:《乞巧》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课文。其以神话故事为题材,描写了唐代民间七夕乞巧的盛况,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愿望。诗歌浅显易懂,是激发小学生了解古代经典神话故事兴趣,培养想象力的极好素材。

学情分析:三年级下学期的小学生有了两年多的古诗学习经验,可以借助注释建立起对诗歌的整体的模糊认知,但由于古今词义的差异,理解能力的欠缺,在诗歌细节理解、深层诗情的领悟上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设计理念

1.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说;学生需要帮助的,教师提供学习支架;学生想不到、不能理解的,教师帮助打开思路,点拨启发。

2.古典诗歌想象丰富,寓无形情思于形象描述之中。教学遵循诗歌文体特点采用整体感知诗意—抓住空白点,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程序,通过学生不同层次的诵读和想象,在讨论中达到对诗歌的学习。

教材目标

1.会认“乞”“宵”,会写“乞”“巧”四个字;背诵诗歌

2.借助神话故事和想象理解诗歌大意。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通过对乞巧盛况的描绘,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的情感以及诗人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难点:借助诵读、想象理解诗意、诗情,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

预习要求:预习课文,了解《牛郎织女》神话故事,阅读课后资料袋。

教学过程

一、根据预习,解题意

1形:“乞”“巧”,最后一笔笔画分别是:横折弯钩和竖折折钩。

2.正音:两个第三声相连的词,第一个字声调只升不降。

3.释义:

1)教师分别出示“乞”“巧”词义选项,学生根据对诗歌的预习选择恰当的一个。

2)理解“心灵手巧”含义,并说说身边心灵手巧的人以及对他(她)的评价和想法。

4.根据“乞”“巧”词义,理解诗题“乞巧”字面意思。围绕“乞巧”有什么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设计意图:“乞”“巧”既是生字,又是诗题,从形、音、义解题,特别由“巧”字引出“心灵手巧”,并在这个关键词上做足文章,既是随文识字更是为理解诗歌中的“乞巧”做铺垫。

二、借助《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及乞巧习俗,读通诗歌解诗意

1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