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大纲精神 进行科学的语言训练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业已颁布实施。对照试用版大纲(以下简称旧大纲),会发现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新大纲篇幅大幅度精简,可是关乎人们对语文学科的功能及其社会价值的认识、将全面影响教学实践的教学目的,文字却增加了将近一半。同时,旧大纲中出现8次的“语言文字训练”,出现9次的“听说读写训练”、“听说训练”或“读写训练”,在新大纲中踪影全无。于是,人们对语文课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产生动摇:“语文教学到底干什么?”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语文老师。因此,准确理解新大纲的教学目的,正确对待并科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成了一个很紧迫的问题。

  一、变未离本——学习母语是语文教学不变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作为指导性文献的教学大纲更应把握时代脉搏,紧跟前进的脚步。修订后的语文教学目的是: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两段共有三句话,分别表明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一是出发点或终极目的,二是特定目的,三是各门学科的共同目的。终极目的是新大纲新增的内容,共同目的的内容也比旧大纲更加具体、全面,凸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与此同时,关于特定目的,则增加了“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丰富语言的积累”的内容,强调要在思想情感的培养上,促使学生热爱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或者说学习母语,突出语言积累在学习语言文字中的重要性;理解、积累、运用,指明学习语言文字的正确途径。因此,新大纲淡化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提法,实际上一点也没有削弱学习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准确把握三者的关系,对实践意义重大,从中也可以找到变化中不变的因素。其一,引导学生学习母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创造能力,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即特定目的和共同目的,必须服务、服从终极目的。新大纲所以对识字量提高了要求,把语言积累、培养创造能力、启蒙思想方法写进教学目的,等等,都是因为凡此种种关乎学生的终身、关乎学生长远的发展。相反,降低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解释词语的要求,那是因为它们对提高语文能力有一定作用,但无大用,对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工作和未来的发展并无太多实际意义,却引发了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这种做法纯粹是为了应付眼前一时的考试,而不是着眼于长远。其二,特定目的与共同目的同样重要,不可或缺,但“同样重要”不等于“同样主要”。一个教练员培养运动员,教会做人和训练技术孰轻孰重?显然前者为重,但这并不意味教练员的工作主要是教育运动员如何做人。不久前,福建电视台制作、播放了“院士福建行”的节目,当一位院士谈到哲学思想对进行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时,有位大学生问,今后,大学生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学习哲学?这位院士答道,哲学思想确实重要,但与主攻方向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大意)。早在1925年,朱自清先生就指出:“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所特有的;而在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但在论理上,我们须认前者为主要的。”共同目的为各门学科所共有,不独语文教学为然;只有特定目的,才是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才是构筑语文的个性,成为语文本体的核心和支柱。特定目的与共同目的,不是平分秋色、跑在两条轨道上的马车。共同目的必须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通过实现特定目的来实现,而不是相反。诚如新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实现共同目的,进行人文教育,不能靠机械灌输,不能超脱于特定目的之外,只能自然地交融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
  不必心虚气短,无须犹抱琵琶,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大大方方地说:学习母语是语文教学不变的目的,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寻真求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与新大纲精神不悖
  这里所谓的“语言文字”不是语言学里狭义的“语言”和“文字”,它指的是广义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我们可以从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中找到佐证。那么,“训练”又为何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田本娜老师解释道:“‘训’是教导、教诲的意思,‘训’是教师的事,教师的讲、说、读、指点、教导就是‘训’;‘练’是学生的事,学生反复、多次的操作就是‘练’。”教师必要的基本知识传授也包含在“训”之中。那么,所谓“语言文字训练”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掌握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技能。叶圣陶先生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在语文课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既符合“语文”的本来要义,又赋予语文新的内涵:第一,学习语言文字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二,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但更要着力于培养技能,即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第三,“训”与“练”辨证联结,指明语文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
  在语文课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等于主张进行孤立机械的字词句的操作和演练,并不违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言文字是工具,但有别于普通工具。它熔铸思想,蕴涵情感,也承载形象,与人文精神是一体两面,只要得法,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就是同时接受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和形象感染的过程,也就是进行了人文教育的过程。何况,学好语言文字,掌握交际本领,对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致力于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技能(而不是灌输对于提高能力意义不大的僵死的知识)本身就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对人生的关怀,不也充满人文精神吗?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没有冲突,与新大纲的精神也不相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其重心部分——阅读教学中重内容轻语言积弊太深,其惯性作用不可低估。总体上,忽视语言文字学习仍然是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主体部分——阅读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工作的原因,笔者接触了大量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这一判断是他们的共识。只要有机会到小学听课,经常翻阅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就可以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崔峦老师在评价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时认为“语言文字训练有所加强”,陈先云老师在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综述中认为,今后“要继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同时也就说明目前的语言文字训练还不够到位。也是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并未得到大的改变的主要原因。因此,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坚定不移。

  三、学文立人——加强科学的语言文字训练
  这里的“学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概括地说,要站在“立人”的高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是科学的训练。既要以学习语言为主攻方向,以培养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为着力点,又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爱国情操、爱美情趣、个性品质、思想方法和创造能力熔铸其中,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完整、和谐的体现。
  语文教学如果离开课文内容,抛却作者情感,放弃感悟涵泳,进行孤立机械的字词句训练,就不能“通过‘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去领悟语言文字深处社会的繁荣昌盛,民族的荣辱辛酸,个人的悲欢离合。”这是异化的、扭曲的、不符合学习语文规律的训练:其一,语言学习必须经历感受、理解、内化、运用的过程,这种训练切断了学习的必经之路。其二,忽视情感在语言学习中的中介作用。其三,违背语言学习必须借助语境的客观规律。而科学的训练则可以开创全新的局面,能大大提高语言文字学习的效益。请看学习《林海》“林”的部分教学片断设计:

  1.用刚才学习“岭”的部分的学法继续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学习情况,并展开深入的训练。①“绿”句。先指名读,让学生说出喜欢的原因,接着,让学生说出形容绿色的词语。然后,让学生用比喻句形容大兴安岭中树木的绿颜色。②“落叶松”句。(出示课件)品词:海洋。朗读。③“白桦”句。(出示课件)品词:俏丽。朗读。④(出示课件)品词:银裙。朗读。
  4.仿照《桂林山水》的写景句式,先概括地说说大兴安岭的“林”总的特点,再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把它的特点具体化。

  这是科学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典范。表现在:
  首先,正确处理语文教学的特定目的和共同目的的关系。执教者紧紧把语言文字的学习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同时并不忽视情感的熏染和爱美情趣的陶冶。在充分到位的朗读和品词析句中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积累语言,通过说出形容绿色的词语这一环节不仅强化了积累,同时又使学生对大兴安岭森林的绿色有了更具体的认识。通过对“海洋、俏丽、银裙”等词的品味以及对所在句子的赏读,不仅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精妙,而且充分感受到大兴安岭森林的波澜起伏、碧绿无边、色彩瑰丽、婀娜多姿。用比喻句形容大兴安岭森林的绿色,用学过的句式说大兴安岭森林的特点,强化了对语言的内化运用训练,但这种运用与披文悟意,披文入情熔为一炉,收到和谐共振之效。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但一点也不乏“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