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学实录——《卜算子·咏梅》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师:谁愿意背一首古诗给于老师和同学们听?
  (生背诵《早发白帝城》和《题临安》)
  师:背得好,你们会背词吗?比如《如梦令》《念妈娇》《卜算子》。(板书:卜算子)(生背诵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师:还有没有会背词的?(生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
  师: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接见台湾贸易代表团的时候,就背了这首词中的四句话,你猜猜江主席会背哪四句?哪四句最能表达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思念?
  生:我觉得应该是最后四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对了。在那个特定的情境,这几句诗最能表达我们的感情。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卜算子》。“卜算子”是词牌名。请你来读第一首《卜算子》前面的一句话。
  生:(朗读)“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你能把这句话读懂,这两首词就领会了。(板书:反其意而用之)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读这两首词。学习古诗文,第一要凭借注释,好多古文古诗都有注释,它能帮助我们学习古诗文,请大家借助注释,先自己读,看能读懂多少,看看你对“反其意而用之”这句话能理解多少。先自己学,不要急着讨论。先自己读,自己思考。(学生身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两首词,默读的时候认真看看这两首词的注释。看看谁能通过注释读懂这两首词。“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读书要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智慧在哪儿呢,智慧在思考。如果这两首词的意思基本上读懂了,请你考虑这句话“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用”和“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出声读同样可以帮助思考的。每组找一个人朗读,其他同学听、思考,来个小组合作。(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
  师:通过听别人朗读,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了“用”和“之”的意思了吗?读懂的请举手。
  生:我认为,“用之”,就是毛主席也是“卜算子”的词牌子,写的也是梅花。
  生: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咏梅》题目和陆游的题目相同,写的也都是梅花可是两首词表达的意境不同!
  师:他把“反其意而用之”这句话的意思大体上说出来了,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毛泽东用陆游的词牌子,词牌子一样,写的东西一样,这就叫“用之”。能理解这个“用之”,多了不起!再看,“反其意的意思。刚才一位同学说了,毛主席的咏梅和陆游的咏梅意思怎么样?
  生:相反。
  师:能看出这一点的同学更了不起!于老师再给大家出个难题,请大家再仔仔国细地读,认认真真地想:究竟毛泽东写的和陆游写的《咏梅》有什么不同?这两位诗人笔下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要会比较。
  (学生有的默读,有的在小声读。)
  师:(插话)同学们要注意关键的词,关键的字词句子要画下来,做个记号,它会帮助你思考。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分别到其中的几个小组参与讨论。)
  师:毛泽东和陆游的《咏梅》到底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先说陆游笔下的梅花怎么样?
  生:陆游笔下的梅花有点凄惨。
  师:凄惨,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陆游笔下的梅花让人感觉悲哀、悲伤,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正如朝廷里没有人欣赏陆游一样。
  师:这个事情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资料中找到的。
  师:你很会学习。
  生:我觉得陆游笔下的梅花比较孤独,悲观。(师板书:孤独,悲观)
  生:我从“驿外断桥”中,看到陆游笔下的梅花无依无靠。
  师:无依无靠用得好,你很善于表达。
  生:孤苦伶仃,无人欣赏。
  师:驿站本来就很少有人住,它的帝边有座桥,这座桥还断了,就更无人走了。梅花就长在断桥旁,无人问津,无人照顾,更无人欣赏。
  生:如果把陆游笔下的梅花比作一个人的话,就好像一个要走向生命尽头的人一样,非常地悲观和孤独。
  师:体会得多好啊!陆游笔下的梅花除了孤独和悲观之外,还有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陆游这首《咏梅》,是用凄苦抑郁的调子来写的,梅花虽然已经凋零了,但是它的香味仍然存在。
  师:是的,表达了一种骨气,但是也表达了一种无奈。无奈中自己还觉得怎么样?尽管你攻击我,打击我,但是我决不和你们同流合污,有人说这叫什么?
  生:孤芳自赏。
  师:(板书:孤芳自赏)这是一种傲骨,我很同意大家的意见。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特别是在敌人面前,在反对者面前。再看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和陆游笔下的梅花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写的是梅花的勇敢的坚强。
  师:(板书:坚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看出来的。春天虽然向我们走来,冰天雪地。但是梅花迎着冰雪,不怕严寒。
  生:从最后几句可以看出梅花的大方。
  师:还有比“大方”更准确的词语吗?
  生:大度
  师:(板书:大度)你们能理解到大度,很了不起。还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认为毛泽东笔下的梅花还有一种精神在里面。
  师:什么精神?
  生:默默无闻,为别人奉献的精神。
  师:(板书:奉献)他说的比大度更具体了,默默奉献,大家看于老师写这个“奉”字,春字头的一撇一捺要写得夸张一点。(老师边说边两臂展开作了一个伸展的动作)默默无私奉献。这个同学说得多好啊,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人把这个解释为奉献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十分地勇敢,有大无畏的精神。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一句可以看出,那时天气已经是十分寒冷了,但是梅花依然还是开放得很俊俏。
  师:面对着严寒,灿烂地开放,有一种无畏的精神。
  生:我可以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他笔下的梅花:毫不利已,专门利人。
  师:(板书: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大家一起书空。能看见么?这是一种独特的见解。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坚强的,是无畏的,是默默奉献的,是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它并不是跟虽人争奇斗艳,而只是默默地告诉人们,春天来到了。
  师:是的,只是告诉人们,告诉其他的花: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分享春天的温暖,春天的阳光。
  生:我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看出,毛泽东好像就把自己比成了那朵梅花,把山花比作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当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他就会在人民之中,十分地开心。
  师:好的。说到我前面去了,不得了。咱们通过自己的读和思,看出了这两位词人笔下的梅花的不同点。刚才于老师说了,读古诗文,第一要借助注释;第二,有些古诗文还要知道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板书:写作背景)注意写作背景,也就是说,词人和作家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这首词、这篇文章。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是什么,那么对这两首词真正的寓意,也就理解得更清楚、更明白了。下面来看介绍陆游情况的资料。(出示投影)
  生:(读)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坚决主张抗金。但他的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打击他,他陷人孤立,感到悲凉寂寞,因作此词。
  师: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因作此词,因此写了这首词。陆游写了一百多首咏梅的诗词,这是其中的一首。再看毛泽东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出示投影)请你来读。
  生:(读)1961年,我国连续三年遭到严重自然灾害,国家很困难;美国大肆反华,苏联也背信弃义,撤走援助中国的专家,逼中国还债,并攻击中国共产党要当国际共产主义的领袖。毛主席写这首词来鼓励全党同志。
  师:大家一起读读。
  (生齐读)
  师:这就是两位诗人当时写《咏梅》的背景。了解了他们写作的背景,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了。大家说说这两首词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过“诗言志”,诗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先说陆游的,请讲。
  生:表达了他当时不受皇帝的信任,而且投降派也在排挤他的时候,他不为动摇,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孤芳自赏的精神。
  师:孤芳自赏是当时情况下的一种无奈,正如你刚才说的,它不仅表达一种无奈,而且表达了自己的一种骨气,一种傲气,表明自己爱国的思想是永远不变的。陆游活了85岁高龄,他的绝命诗,大家会背吗?(生齐背《示儿》)
  师:尽管皇帝不信任我,尽管投降派排挤我,打击我。但是,我的爱国情怀永远不变。“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生在于老师震撼人心的诵读中,不禁也跟读起来。)
  师:大家再看,毛泽东在这个背景下写这首《咏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他想鼓励全党同志,不要害怕,要像梅花一样坚强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