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19-04-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方案A)
  教学目标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课文所记之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你从这些事中,看做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教学设计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关于“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因为买《山海经》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重点详写。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开始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得知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白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符实;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用“阿”字有亲呢的‘意味,符合作者当时已经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的口气。
    (学生的总结大意对即可,语言不求一致,重在学生自已讨论解决问题。不到位之处教师可点拨)
  [过渡]
    从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尊敬、喜爱的。尤其课文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怀念。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可是为什么在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应该怎样理解?长妈妈具有怎样的性格?
    四人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讨论明确: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也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重点。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
  作业:朗读课文,写生字,解释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
    指名学生朗读19~29段。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讨论明确:
    此前,先写远房的叔祖使我接近了书籍,交代了我是怎样地渴慕《山海经》,而又为什么求之不得,“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又是怎样地念念不忘。有了这些铺垫,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我”认为对她说了没有用,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了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进而想到这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中,长妈妈似乎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前面写阿长讲完长毛的故事,“我”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虽然是描摹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心理,但由成年作者写出来,总带有戏谑成分;而此处再写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语气显得庄重,感情极为诚挚。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小结
    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就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一直挂在心上,并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为孩子倾注的这一片心血,深深地打动了鲁迅,因而阿长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
  拓展延伸。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小结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作业:将自己交流过的短文整理在作业本上。仿照本文的写法用一两件事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方案B)
  教学目的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可采用“导读法”;也可采用“整体感知一重点的研读一揣摩迁移”三步走的模块式;也或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解题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②给段落标上序号。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化,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取了长妈妈哪些事情作为写作材料,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2)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①: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这样几件事: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
     问题②(点拨提示内容):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