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融课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德融课堂”好教师宋明在材料力学课堂上授课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找到与专业课程的自然契合点,把德育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做到春风化雨、沁人心田。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大力推动以“德融课堂”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了线下“123”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和线上“3+X”课程思政工作模式,通过评选“德融教学”好教案、“德融教学”好课堂、“德融教学”好教师,及时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打造了一批课程思政金课,使专业课教学更有温度,大大提升了专业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筑牢顶层设计,健全激励考评机制

    作为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牵头建设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认真落实上级相关文件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德育内容与学科专业知识融合渗透,引导教师进行课程德育。学校出台了《“德融课堂”实施方案》,成立了“德融课堂”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组织、教学、人事及学生的学校领导任组长,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牵头,各教学单位教学院长为成员,由教务处负责具体实施。此外,还制定了《关于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开展“德融课堂”工作的意见》《“德融课堂”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筑牢顶层设计。

    对于评选出的“德融课堂”好教案、好课堂、好教师,学校发文予以表彰,并将教师“德融课堂”情况纳入教师德育业绩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对获评“德融课堂”好课堂的课程,其教学工作量按照1.5倍系数计算予以奖励,同时将“德融课堂”好教师作为师德标兵评选的重要条件,并在以后的职称评审、岗位竞聘中优先考虑。

    完善评审指标,打造“德融课堂”品牌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抓好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尤为重要。为此,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建立了完备的“德融课堂”好教案(好课堂)评审指标体系,先后设立教案(课程分析)质量、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预计教学效果等5项指标,总分为100分。

    在教案(课程分析)质量方面,要求教案规范、目的明确、体系完整、重点难点突出(分值10分);在“德融教学”总体设计方面,要求总体设计系统化、符合课程特点(分值20分);在“德融教学”内容方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分值40分);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将德育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分值20分);在预期教学效果上,要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引导学生求真向善、执着探索(分值10分)。每项指标分别设立A、B、C、D、E5个等级,各分项按等级赋分。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注重引导广大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团队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融入专业课课堂教学,加强德育内容与学科专业课的融合渗透,以评选指标引导教师主动开展“德融课堂”,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让德育“回归课堂,回归生活,回归常识”,让课堂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阵地。

    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将德育教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依托“德融课堂”教学实践,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将课程思政理念、目标、方法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转化为教师丰富生动的教学实践和案例,构建富有感染力、说服力、生命力的教育形态。

    学校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阵地作用,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机制。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对应关系矩阵、教学大纲等方面体现德育元素,全面开展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将德育教学融于人才培养体系中,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课程建设上,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原则,打造体育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水平;重视劳动教育,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教学模式。

    具体课程设置方面,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文学修养”“劳动教育”等课程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以劳动教育课程为例,培养方案规定劳动课程安排不少于一学年,每个学期连续一周的下午集体劳动课,连续两个学期共两个学分。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高年级优秀学生助教岗位,保证每个学生4年内至少有10周参与劳动课程,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效,教师能力是关键。课程思政设计,应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事动态,贴近生活实践,与时俱进。疫情防控期间,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疫情防控有效结合起来,通过线上培训、教学督导、典型示范三方面引导教师进行个性化探索,形成多效融合的“3+X”线上课程思政工作模式,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疫情,勇担时代使命,全力保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为提高教师线上教学能力,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注重化疫情危机为教学契机,通过直播视频进行课程思政专项培训,帮助教师全面挖掘、系统梳理蕴含在每一门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提高教师将价值引领、人文精神、职业素养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能力。线上培训为教师提供了方法支撑,指导教师从不同学科专业视角解读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优化课程思政设计,调整课程思政内容,共同讲好云端战“疫”思政课。

    为全面加强课程思政线上教学质量监督与管理,确保线上教学平稳运行,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成立线上教学督导检查小组,制定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督导工作方案。在认真研究梳理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线上教学督导内容,将课程思政建设指标体系纳入督导考核,构建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专家评价、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督导、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人员巡课为主的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线上教学督导与监控体系,努力做到“教学稳运行,质量不打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还开展了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优秀线上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征集和评选活动,以此深化云端课程思政,确保线上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掘课程育人功能,打造抗疫金课,构建“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的双轨育人模式。通过示范课堂和典型案例评选,形成辐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对“德融课堂”进行符合课程特点的系统设计,将德育内容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积极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努力提升育人质量。

    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构建典型示范引领机制

    课程思政能否顺利铺开,典型示范和氛围营造很重要。为此,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建立了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享和示范引领机制,经常性开展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在校内营造课程思政“人人参与、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依托“德融课堂”及线上课程思政工作,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深入开展课程思政优秀论文征集、优秀课程设计案例项目评选、思政课程“金课”评选等系列活动,分类建设、全科育人、百花齐放,提升教师参与热情。依托于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设了课程思政专题网站,集中展示课程思政成果,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与研究。学校官网、校报、官微等宣传阵地也积极推送关于德融好教师、德融好课堂、德融好教案等相关推文,介绍德融课程设计的经验做法,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同时,还通过召开课程思政工作教师座谈会、设立课程思政宣讲台、开展线上线下工作坊等形式,实现“比”有对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超”有方向,让“三全育人”理念深入人心。

    2020年8月,由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从教学设计视角出发,按照课程理念创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内容重构、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教学效果评估等不同方向,将学校自2015年始实施的“德融课堂”教学工作进行整理总结,用科学的方式、充实的内容展示了“德融课堂”课程思政特色实践的建设成果。

    下一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将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对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体制机制、模式、内容、方法等进行现状调查,研究不同类别课程的德育体系、方案、实现路径及运行机制,引导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山东经验”“山东样板”“山东模式”,打造课程思政新高地。(闫 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书写真实的成长     下一篇: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