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播撒“科学”的种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3-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6年5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已成为深圳的历史使命。

    深圳市南山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是由南山区教育部门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先进院”)于2016年3月联合创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作为深圳市首所由政府部门与国家级别科研机构合作办学的公立学校,依托中科先进院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积极探索高端资源科普化的有效路径。在中科先进院创院首任党委书记、副院长、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名誉校长白建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获得者、中国科技馆首任馆长李象益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刚教授的指导下,学校首创“科学+”教育理念,并开展了扎实的理论研究和积极的实践探索,以科教融合的新模式,着力打造出大湾区联盟校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保障机制,真正推动科学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切实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为深圳市基础教育改革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何为“科学+”理念

    “科学+”是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基于自身独特的办学背景提炼出来的具有“科学”特质的特色办学理念。其中心词“科学”,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工具和科学方法,也包括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还涉及各领域的科学人才、资源和成果等;符号“+”,既代表着添加和指导,也意味着融合和创新。“科学+”一词,既代表了一种理念与态度,也意味着一套思维与方法,更是一个“科学”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与形态。

    所谓“科学+”,就是倡导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注入“科学”的基因,以外部的科学知识、科学工具、科学方法及科学人才等为基本元素,注重强化师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师生的科学能力,进而形成一定的科学作风,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内化成师生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发展更具科学性,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科学+”理念的全方位实践探索

    学校将“科学+”实践模式概括为“全”“能”“人”培养模式。“全”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全频谱的教育范畴;“能”聚焦学生的“5C”核心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审辩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人”是指以仁立人,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兼备的学生。

    名誉校长白建原提出了“三爱”(爱生活、爱科学、爱国家)、“三动”(动手、动脑、动心)的理念,学校以“三爱”为宗旨,以“三动”为举措,在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的指导下,在宋如郊、田亿欣、齐倩楠3位校领导的带领下,学校行政团队共同研讨,明确提出了“科学+”办学理念的实施架构,并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探索。

    1.“科学+目标制定”

    培养学生“爱生活、爱科学、爱国家”,是“科学+”的宗旨;与科学家一起对话,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作研究,是学校对中科学子的期望;科教融合,推动高端资源科普化,成就师生价值积极、意义丰富的幸福人生,是这所实验学校的社会使命。

    学校以“仁而立人,切问躬行”为校训,既指向“内”,即恪守内在约束,尊重他人和社会规范,通过学校教育过程,塑造和凝聚每个学生内在的道德法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学会辨别是非、追求真理;又指向“外”,强调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质疑、善于探究的习惯,身体力行,强调真切的实践精神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觉创造的能力。学校将“培养志向高远、心性优美、体魄强健、思想活跃、习惯优良的学生”作为培养目标,通过科教融合的方式,实现“科学+”理念的落地生根。

    2.“科学+组织管理”

    借鉴菜单式管理模式,学校实施科学的扁平式管理模式。如实行以学部主任为核心的学部管理负责制,凸显其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价值理念和以部门服务为主的功能定位;推行项目负责制,权力下移,给教师们赋权增能,人尽其才,充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积极建设由学科教师、博士等校外辅导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科研型教师团队,用科学的价值观和贯彻方式,打造学校“科学+”管理模式新样态。

    3.“科学+课程建设”

    学校注重课程创新,强调主题化、系列化、课程化,逐步开发出全学科渗透推进、具有中科特色的浸润式“科学+”课程体系,打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科学教育特色品牌。

    在“科学+”理念指导下,学校循序渐进地推进“科学+”系列校本课程建设,创造性地开设了“博士课堂”“中科讲坛”“中科研学”“中科悦读”“中科五分秀”“中科少年科学家”等系列特色校本课程。

    “磁悬浮列车是怎么动起来的?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就是人脸识别吗?”……2016年9月,在中科先进院的支持下,学校招募了一支由博士、博士后等组成的校外科学教育师资团队,正式启动了高端科学课程——“博士课堂”。5年来,“博士课堂”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常态化开设千余节课,课程体系化建设日趋完善,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高度认可。

    除了魅力十足的“博士课堂”,学校还开设了不少高端特色课程,如由院士、专家带来的“中科讲坛”,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与科学风范;每年开展的“中科研学”,师生先后走进中科先进院、中科院北京总部、大亚湾核电站等20多个前沿机构或实践基地,真正做到了“世界都是我们的教科书”。

    学校还积极探索“科学+”背景下“科学+艺术”课程的深度融合,引进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打造“3D动画编程编剧班”;与雅昌艺术中心合作引入“流动美术馆”项目,设计开发以百位名家、百幅名画为基本内容的艺术鉴赏课程;积极探索科学与人文培养的新路径,构建出全员、全程、全方位、全频谱的浸润式科学教育新模式。

    4.“科学+教学实施”

    学校大力推进“科学+教学”实践探索,从学习内容的组合、学习起点的设计、学习时机的选择、学习节奏的把控四个方面,将课堂教学与“科学”进行融合。积极探索“科学+教学”的有效融合路径,如基于学生现实对教材进行再处理,讲究内容的适切性;基于教学内容进行学科有效统整,讲究情境的综合性;基于具体知识点强化原理探究,讲究指导的科学性;基于教学微环节强调科学设计,讲究方法的针对性。按照“生活视野”“设计思维”“跨学科整合”“做中学”四个方向,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如通过“博士课堂”实现高端科学知识的普及,通过讲究科学规律实现课程形态和课程内容的优化,通过学科跨界融合实现内容的整合,通过学生小课题研究实现学习与实践的融合等。

    不断引进的高科技设施也为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学校引进了六大实验室,在VR+STEAM创新实验室,学生戴上3D追踪眼镜,看教师在显示屏前尝试虚拟人体解剖实验,体验立体直观的“掏心掏肺”。而全国首家中小学“心理梦工厂”更是颠覆了传统的心理课模式,心理扫描仪、镜中画、VR放松荷花等区域体验项目及团队协作项目,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释放压力,健康成长。

    在中科先进院实验学校,学习已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区,从书本走向生活。“中科少年科学家”项目以探究性小课题研究为平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作研究。“水培羊角蜜的生长探秘——肥料的实验对比研究”“深圳市小区垃圾分类及处理状况调查”……一个个探究性小课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

    5.“科学+教育评价”

    实施“科学+”特色教育,需要多元评价。建校以来,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接受来自行政领导、中科先进院、兄弟学校、家长社区、社会媒体等多方面的监督和评价。学校和银行合作,创造性地引入“中科币”评价机制,积极探索“科学+”和德育的融合方式,以立体多元的评价维度,积极利用大数据平台,加强学生常规教学过程检查与督导体系的建设,同时推行科学教育学分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与激励相结合,积极发挥评价模式的正向引导作用。

    “科学+”特色办学照亮未来之路

    建校5年来,学校基于对“科学+”理念的深度思考开展特色建设,开创了浸润式的科学教育新模式。

    校内师生科研氛围浓厚,截至目前已获批深圳市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34项,国家、省、市、区级别教师课题23项。学校先后完成了“科学+”理念下“博士课堂”“中科研学”“科学+教学”等基于学校顶层设计的课题研究和基于教育教学重点项目的个案研究,“科学+”理念已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学校先后荣获“南山区教育改革创新奖”特等奖、“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学校建设成果”一等奖、“深圳市十大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学校”、“深圳市第二批教育科研基地学校”等荣誉和称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