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基地该怎么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10-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几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课程基地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旨在以此改变广大校长和教师的陈旧观念和教学顽疾,拓展课程、课堂的视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核心素养的培育。

    江苏省教育厅以课程基地为载体,推动江苏省课改在环境建设、资源整合、教师专业发展、育人方式转变、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课程基地建设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如何做好课程基地的整体规划和专业指导、如何处理好课程基地与日常教学的关系,以及课程基地的运行与管理等方面。

课程基地应有的功能与价值

    从广义的角度讲,课程是学校提供的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人格发展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内容及其活动的总和,其中既包括静态内容,又包括动态过程。通常人们只关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对于人格发展和丰富经历却关注不够。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较为单一,教师用统一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面对所有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课程基地正是针对课程实施中的诸多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样态。

    课程基地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新的学习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伴间可以随时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真实、生动、有趣,各种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更加具体、个性化。所以,课程基地的使用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而确定,不能变成日常教学的空间转移,否则就失去了课程基地建设的意义。

    课程基地是探究、发现的乐园。在这里,应少有传统课堂的灌输和操练。学生可以带着问题来这里查阅资料、动手实验、探索发现,可以开展学习沙龙活动,各自表达、分享学习成果,可以在教师、专家的组织指导下开展专题学习研究活动。课程基地只有成为学生真正向往的地方,才能彰显其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课程基地是师生研究、交流的平台。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已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共同学习者,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而是和学生一样,面对陌生的情境和问题,需要阅读、思考、探究、选择。在课程基地,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和学生围绕一篇文章、一个问题、一个实验、一个结论展开交流、讨论,然后按照各自的观点进行陈述或实施方案,因为学生受已有经验和教条的束缚较少,所以往往更容易迸发出新思路、新观点,率先得出结果,甚至他们还有可能获得意外发现,引出新问题,使课程基地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沃土。

    课程基地是课程资源的孵化器和优秀成果的展示窗口。课程标准像一颗种子,要在学校教学的土壤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学校要做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重构与实施,课程基地就是一块展示学校师生智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试验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新思路、新想法、新体会,可以在课程基地进行实验、研讨、反思、改进,师生共同对内容、方法、结构等进行调整、优化。课程基地还应具有开放性,一方面将基地的优秀成果向外辐射、推广,以扩大其应有的价值,同时也要吸纳兄弟学校师生参与交流,吸收他们的成果和经验,丰富课程资源。

    课程基地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课程基地的建设应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围绕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真实需求进行调研、规划、设计。课程基地建设的质量不完全取决于场地的大小和经费的多少,而取决于它的专业性、适切性和实效性。在视导、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存在为建而建、简单复制以及散点凌乱的现象,有些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精力,但效果并不理想。

    课程基地建设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课程基地的功能定位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有些学校只是为了迎接检查、申报成果、参加评比,前期热情似火,后期冷冷清清。有检查考核或兄弟学校参观交流时临时展示一下,过后依然故我,涛声依旧。

    二是有些学校还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思想,围绕应试升学而建,盲目、拼凑、移植、堆砌、速成现象严重,缺乏课程基地应有的核心价值和结构形态,或者有形无神,缺乏实质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变革。

    三是盲目追求“高大上”,只图外在不求内涵。有些学校投入场地和大量资金进行课程基地建设,装修豪华,购置了大量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但缺少课程基地应有的内涵和品位。

课程基地应该如何建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各地、各校在课程基地建设中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做好资源分析。在企业管理中有一种“SWOT分析法”,即企业发展态势分析,就是将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进行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进行匹配、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结论,为企业决策服务。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企业所处的情境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课程基地建设也可以采用“SWOT分析法”,在对学校的资源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建设目标,并列出本校的历史文化、发展优势、问题不足、教师专业能力、学生个性特长、同类型学校建设状况、社会资源等关键因素,逐一分析它们与建设目标的关联性并得出相关结论,做到系统思考,贴近实际,力所能及,扬长避短,而且有个性、有创新。

    二是注重专业引领。这是课程基地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课程基地的评审中我们发现,那些高质量的课程基地往往有强大专家团队的深度参与和大力支持,他们在理论指导、目标定位、资源分析、整体架构、教师培训以及课程实施与建设等方面给学校以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课程基地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整体规划设计,分步实施,逐步完成,在明确为什么而建的基础上设计整体架构,再以此为依据,做好空间布局规划和硬件设施配备,而具体内容的充实、完善和优化,则需要在今后的岁月里逐步实现。在规划完成之后要组织学习讨论,所有人员要达成共识,明确职责,相关工作小组分别承担各子项目任务,按规划要求组织实施。

    三是做到内外结合。课程基地建设要坚持内外结合、融合渗透的原则,一方面立足校内,以自身教学实际和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学校师资、已有课程资源为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借助校外资源,形成互补融通的结构化课程基地。学校可以聘请高校、教研院所、兄弟学校的学者专家、优秀教师、能工巧匠等,参与课程基地的规划、建设、实施和指导。如南京市金陵中学借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建在大学里的创新课程基地”,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建在周边街道、社区、图书馆、活动中心的“小小学程周”课程基地,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建在南京博物馆、南京近代史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的“小小博物家”课程基地,就充分利用了学校周边高校、科研院馆所的资源,建设多元一体、别开生面、极具价值的课程基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要进行整合创新。要做好学科课程整合、校内外资源整合以及课程实施路径、方式的整合。在此过程中,既要坚守传统,遵循规律,又要因校制宜,洞悉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对教育发展的深刻影响,改革创新,突破一些固化的观念、思维和方法的束缚,以取得更好的建设效果。学校要树立大课程观,学校、家庭、社会中一切对育人有用的元素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都可以变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学校还要主动学习兄弟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吸收采纳,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五是要优化管理。课程基地的最大价值是为师生教学服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要建立课程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使之真正指向并突破教学中的一些瓶颈和弊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运行和管理机制应当从课程基地的运行效果出发,即要看是否有利于教与学,是否拓展了学习空间,是否丰富了学习资源,是否优化了学习方式,是否增强了实践探究,是否提升了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是否促进了课程资源的生成。

    学校要有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将课程基地敞开大门向师生开放,向兄弟学校开放,向社会开放,在开放中激发新思维、引入新理念、孵化新成果、培育新思想、提升新境界。

    (作者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