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数字资源 赋能生本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每一所学校的教学工作都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但由于疫情的突发性导致部分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难免一时束手无策,然而一所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学校——桂林市第十九中学(以下简称“十九中”)却并未自乱阵脚,并且在2021年的高考中再创佳绩,学校发展道路的探索能够为其他薄弱学校带来一些启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十九中之所以有从容应对疫情的实力,是因为学校早在2014年就针对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发展克服各种困难,邀请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等来校“问诊”“开方抓药”,并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开启了“以生为本”的课改之路。在充分利用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十九中以生本云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依托一贯坚守的素质教育阵地,着力新课改,以书法教育为主线,擦亮了艺术、体育、科技、劳动共同发展的特色招牌。特别是迎遇“双减”政策之后,学校又不断升级高效课堂,搭建学生自助学习资源库、构筑智能设备守卫的全方位育人场域。

 

构筑生本课堂

开启课改探索

    1.课改内涵:四突出五环节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十九中,拥有一群这样的学生: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怀,由于自身基础的薄弱,随着所学知识的难度逐渐增大,他们厌学情绪激增。秉承“让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办学理念,十九中开始向课堂要质量。“以生为本”的课改,在与十九中校情的碰撞中,激发出“四突出”的火花。十九中的生本课堂,第一要突出学生,把大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第二要突出学习,从课前学习准备,到课中小组讨论,最后到课后追根究底;第三要突出合作,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第四要突出探究,强调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探究。

    “四突出”之下,是一节以“问题化教学”为主线的生本课堂,“前置学习—以学定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课堂达标”,这5个环节在课堂上一个都不能少。其中,小组合作在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实施中尤为重要。因为对于高效课堂而言,小组合作是基本的学习形式、基本的学习单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通常通过学习小组来组织完成。不过,在时间的研磨中,十九中已逐步完善了适合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课型可变通的基本流程,打造了基于生本理念、学科特点、内容特点的各学科生本课堂模式。

    2.课改关键:让教师“蜕变”

    课改,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压力、挑战,更是一次“蜕变”。统筹之下,十九中设计出“五步一体”的课改步骤,把专业成长的路铺到每名教师的脚下:第一步,改变观念,凝聚共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全体教师参与生本课堂的相关理论与操作培训,深入把脉课改内涵。第二步,建立生本课堂的常规备课流程。学校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为基本活动单位,以“教师备课→主备说课→组内讨论→修订共案→形成个案→主备上课→集体听课→集体反思→修改共案”为生本课堂备课流程。第三步,规范生本课堂上课操作流程。第四步,细化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教研、反思、再教研、再反思,在不断探索和复盘中,十九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私人定制的教研体系,即“一课两上三评议”(“两上”指教师自备课上课与专家指导后上课,“三评议”指教师课后自评、教研组内评议与专家点评)群体研修方式,并在教研组内扎实地开展活动。第五步,建立教学反思制度。一方面,学校要求每位授课教师在撰写与生本课堂有关的教育叙事、案例和课例分析中反思生本课堂,学会在反思批判中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实施以赛促教的激发形式。生本擂台赛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带头参赛,学科核心素养显性和隐性并重、学生素养达成,这些传统课堂鲜少提及的目标,被写入十九中生本擂台赛的评分细则之中,在赛后的观课议课活动中被教师总结和剖析,以便梳理特定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否精准对标。

    3.课改升级:构建资源库

    课改进行到2016年时,十九中已被设为桂林市“生本教育实验基地学校”。但学校并未止步于此,针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资源配套性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借助《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印发的东风,踏入精细化课改的新阶段。针对学情不同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十九中建立了一体、泛在、个性、适应的公共资源与校本资源结合的“两库一课”资源库,解决学生动力弱、方法少、基础弱、资源少的问题。“5年内完成构建涵盖初高中9个学科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是学校制定的资源库构建计划,在教育局域网的枢纽助力下,资源库同时吸纳校本资源、共享合作优质资源。学校成立了生本云课堂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并聘请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团队专家、北京晓羊基础教育研究院专家、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专家、广西民族大学课程教学论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队,充分调动内部教师资源,引领生本云课堂资源库建设。此外,学校教师每周都会上传生本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前置作业、课后练习题和试题等资源,其中包括引桥资源库、知识节点点播资源库、典型例题微视频课,这些针对性的视频课,适用于学情薄弱学生群体或个别重点知识未掌握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在资源库的建设中,十九中的学生也参与其中,学校鼓励学生录制微课,并据此形成了“学校领导齐抓共管—校外专家全程参与—教师上大课—学生上微课”的“四方共建”生本云课堂云端资源库的工作机制。

    与云端资源泛在相配合,十九中先后在教室走廊、学校食堂等公共空间安装了智能一体机、平板电视等智能设备,构筑了校园设备泛在的全方位育人场域。这些设备不仅可以单向接收,还可以互动点播生本云课堂学习资源库的内容,为学生开展个性化泛在式自助学习提供了设备保障。

研发校本课程

落实“五育并举”

    课改主阵地,不仅是考试成绩。在深入课改之后,十九中把学校核心竞争力放眼到更多元的领域。在2017年提出创建广西特色(书法)普通高中办学的发展方向。学校以“书法教育”为跳板,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在书法、创客、机器人、运动、音乐、美术、劳动、国防素质教育等方面均开拓出成熟的校本特色课程,并建成了先进的智慧校园系统、自治区级示范样板创客工作室和机器人活动室。社团是学校开辟素质教育的有力阵地,足球、篮球、排球、舞龙舞狮、艺术、文学、机器人、科技、劳动等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走进了学生每周二的校园生活。

    因为多元发展,十九中教育走上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因为多元发展,十九中梳理出“五育并举”的硕果——“三立”课程体系。“三立”即十九中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确定的课程目标:培育具有良好书写素养的立身之基,根植家国情怀的立心之根,体现炎黄风骨的立业之魂。该课程共涵盖五大模块:陶冶情操的书法课程、修行强身的艺体课程、立志树人的劳动课程、探求真知的综合实验课程,以及谋划未来的生涯课程。在课程的校本化过程中,十九中还在开设国际课程上进行了探索。

加强绿色教育

打造生态校园

    不仅有生本课堂、“三立”课程等过硬的内核竞争力,令人称赞的还有学校充满绿意、焕发生机的环境:溢满眼帘的植被绿化、人文性与生态文明相应而生的汉字文化长廊、鸟语花香下的窗明几净,春的牡丹、冬的蜡梅,丰富蔬果的种植园……为了加强对师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十九中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级领导为副组长、班主任及学科教研组长为组员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开展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制定学期生态文明教育计划目标、活动内容、具体方法措施,总务处负责校园生态文明的规划、设计,教务处负责生态文明教学中的教师培训、学习、科研落实,政教处具体负责抓好各类生态环保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工作及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主任主要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注重在教学中学科渗透、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活动。

    近年来,十九中的绿色教育在多个舞台上起舞:生态文明主题走进主题班会课,走到国旗下的讲话台;走进各个学科的教学,教师把教材中与生态文明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类、罗列成表,以便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生态文明的现行意义,从大家所关心的社会生态热点问题入手,适当地进行补充和延伸,让生态文明教学更直观、更丰富;学校还通过植树节活动、到养老院开展孝亲敬老活动、进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我为校园添绿色”作品征集等养成教育类实践活动,把绿色的种子种进学生的心田。

    在全面推行“双减”政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开展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十九中坚守教育的本心,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选择了一条有效的道路——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大单元教学(教学空间、教学时间)、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转变,借助数字化资源实现了教育教学改革质的飞跃。这是对坚持教育初心的回报,十九中将坚持教育初心,坚持以生为本,相信必然会迎来教育之花的盛开。

    (蒋文荣 林芸)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