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生课堂” 聚力推进教学“减负提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坚持教研“三育人”理念,立足课堂主阵地,努力实现国家教育政策的转化与落地,不断探索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新路径。

    教研“三育人”即以教研驱动并实现育己、育师和育生。新时代教研是以提升教研员专业能力、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整体性教育实践。在“双减”背景下,区域教研应以高质量教研促进教师的高水平发展、以高水平教师促成学生的高质量学习,持续推动研、教、学在课堂场域中的一体化实施,不断促进教研员、教师、学生基于课堂教学改进的共同发展,以此实现教研育己、育师、育生的整体育人价值。

    学院立足教研“三育人”实践体系,以区域“共生课堂”建设为着力点,以学校课堂教学改进为突破口,以区校联动教研机制创新为驱动力,打造区域课堂“减负提质”新范式,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新发展。

    价值旨归:回归育人主阵地,让“减负”从课堂出发

    学院遵循“与教师同行”的办院理念,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直面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构建区域“共生课堂”理想样态,为“减负提质”提供明确的方向与指引。

    (一)“共生课堂”的理念与内涵

    “共生课堂”是以生态学的视角切入课堂,通过改善教师、学生、课程、环境和教学技术等教学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构建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课堂育人文化,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共同生长。共生课堂秉持“让学习深度进行,让师生真正成长”的教学理念,“让学习深度进行”是共生课堂的实践追求,“让师生真正成长”是共生课堂的价值取向。

    “共生课堂”是唤醒师生生命自觉的课堂,是人与环境、师与生交互反馈的课堂,是师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课堂,是真正回归育人本位、促进师生生命质量提升的课堂。

    (二)“共生课堂”的基本特征

    基于“共生课堂”的核心理念,学院提出“共生课堂”应当具备7个主要特征:有学科核心素养表达的可视化(可测)的教学目标,有学科内或学科间的内容统整,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景创设,有高质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追问,有师生共同参与的合作学习,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有及时的教学反馈和科学的发展建议。以此描绘“共生课堂”的理想样态,切实牵引课堂教学回归育人本真,实现基于课堂的“减负”与“提质”。

    实践路径:聚焦课堂教学改进,让“减负”与提质并行

    学院以“教研专业支持”“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诊改”三大行动为支点,撬动课堂教学改进,整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将“减负提质”真正落到实处。

    (一)促进课堂教学改进的教研支持行动

    学院组建覆盖区域全学科、全学段的学科教学工作坊,教研员任坊主,教研组长任副坊主,学科教师为坊员,打造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教研共同体。工作坊按照“基于问题、人人参与、具化成果”的要求,围绕学科育人环节中的关键问题,开展专题研修活动,探寻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研讨形成教学改进的方法和策略,将工作坊研修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并不断修正和完善。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优化行动

    学院引领教师深度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深研学情,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活动、评价”5个维度优化教学设计。研制优化教学设计的支持工具,印发渝中区“共生课堂”单元及课时教学设计模板,引导教师整体构思、科学统筹课型、课时,从单元规划到课时教学,形成整体教学设计。发布渝中区义务教育阶段分学科、分学段的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明确作业类型、素材来源、作业分层等要求,引导教师优化作业设计,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三)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诊断改进行动

    “面向事实、基于证据、关注细节”是开展教学诊断的基本原则。学院从“课程意识、交互教学、真实学习、新型关系、工具运用”5个方面入手,制定“共生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框架,让课堂教学改进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依据评价标准,梳理“共生课堂”观察要点,开发系列课堂观察工具。通过现场观察、视频回溯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的观测与评价,采集教学实时数据,基于问题与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的实证研究,使课堂教学改进成为常态。

    机制创新:推进教研协同,让“减负”与文化共生

    学院将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驱动教研转变为教研机构与中小学校的联动教研,依托学科教学工作坊,实现“教研活动在现场、问题解决在现场、能力提升在现场”,赋能教研员、教师专业发展,打造“融合共生”的区域教研文化,构建“减负提质”的良好教研生态。

    (一)“双主体”管理机制

    教研机构和中小学校组建“1+1”学科教学工作坊“双负责人”管理团队,共同研制工作坊建设总体方案,拟定工作坊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依托区域“共生课堂”建设,推进学科教学工作坊有序运行。教研员和学科教研组长组建“1+1”学科教学工作坊“双负责人”管理团队,共同负责工作坊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制定各学科工作坊的研修方案和年度计划,推进“共生课堂”建设在工作坊内的有效实施。

    (二)“双轮驱动”运行机制

    学院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域推进‘共生课堂’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行动研究”为引领,带动中小学校立足校情,从校本教研机制、教研课程开发、教学范式建构等方面开展子课题研究,探索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学院以“渝中区义务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试点项目”为引领,带动27个学科教学工作坊建设子项目,从教研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改进、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教研共同体的作用,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

    (三)“双向互动”教研机制

    在学科教学工作坊开展坊内活动的基础上,学院建立横向、纵向的“双向互动”教研机制。“横向互动”是指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工作坊,针对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科关联性内容及共性问题,开展跨学科联合研究,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实施。“纵向互动”是指同学科跨学段的工作坊,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素养发展水平上的渐进性和能力要求上的差异性,开展共同主题下的跨学段纵向衔接的贯通式专题研修,促进课程一体化实施。

    深化“共生课堂”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学院落实“双减”的积极行动和现实回应。在探索课堂“减负提质”的道路上,学院与区域中小学并肩同行,奏响了教研育人的强音。未来,学院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区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宋文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