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领导教育的 核心政策和重要举措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华社发

    新时代的中国已踏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的核心政策和重要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要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教育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服务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的教育被赋予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日益走向了党的中心工作地位,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列为“九个坚持”之首。当前,我国正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全面领导教育的体制机制。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加强党的建设,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这就保证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党和国家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得到了规定,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中也得以明确。

    教育优先发展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进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经费投入、人力资源时,要对教育做到先行先做,特别是全国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每年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至202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连续九年做到“不低于4%”。教育经费不足、资源不足情况得到改善,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弱势局面已经得到全部改善。

    教育优先发展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提出的一项重要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坚持教育改革开放

    按《教育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文件的要求,教育有六大体制改革体现教育改革开放的要求。一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其中包括教育教学改革。二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三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包括学校要落实办学自主权、民事权,落实“放管服”改革。四是办学体制改革,体现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方针。五是管理体制改革,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主要由省和县进行管理,高等教育由中央和省两级进行管理。随着《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的出台,新时代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除以上五项体制改革以外,还要依法进一步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系列文件提出,教育要国际化,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截至2021年10月底,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447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1295个,专科层次机构和项目900多个;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占办学机构、项目总数的90%左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涉及11个学科门类200多个专业;合作对象涉及39个国家和地区,800多所外方高校,700多所中方高校;在校生约60万人,毕业生超过200万人。今后中外合作办学还要进一步发展,要从长三角、珠三角扩大到中西部,相关项目也要提升质量,实现更好的发展。

    在中央支持下,教育的对外开放步伐在持续不断地前进。2020年,教育部和海南省政府签署了《共同加快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合作协议》,境外有能力的高校到海南省可以独立办学,设置学校、学区、分校等,目前已经有海外学校依此在海南省落地。北京市和很多省份也都作出了新的国际教育规划,努力为培养国际化人才、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教育服务社会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要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为市场经济服务。学校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很多人才,提供了巨大的人力和科技资源。把学校排斥在市场经济之外是不合适的。

    我国的学校实行学校法人制,不管是高等学校,还是中小学校、幼儿园等都要到民政单位注册法人地位。同时,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和学校可以互相聘任,如果觉得“对方”表现不够好,可以互相辞聘、解聘,这些都是市场行为的重要表现。在计划经济时期,一般来说,中专生就可以成为国家干部,由国家包分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制度也随之改革,学生管理采取学分制,学生可以自主择业,与用人方双向选择。总之,学校法人制、教师聘任制、学生自主择业制等,都是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举措。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资源。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教育功不可没。

    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让越来越多的家庭享受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不断提升学前、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不断提升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等。据教育部统计,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现在我国有一半以上的青年能够在高校学习,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由于我国总人数比较多,根据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2021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另外,我国4000多万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几乎都在学校里进行,各方面的安全得到了保障。美国很多学校只允许一年级学生住校,二年级以上要到校外租住。除了不方便以外,还引发了很多安全问题。

    除了加大教育的毛入学率以外,我国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脱贫扶贫工作,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使教育进行公平化、均衡化发展,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等已作为新时代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写入《决议》。

    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要求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行“双减”,同时对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加大支持力度。这些举措都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举措。

    加强教育依法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法治建设开启新征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教育执法逐渐规范。改革开放至2000年,国家制定了八部专门教育法律。进入新世纪以后,学位条例由暂行实施办法修订为正式法律,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重新修订,教师法修订工作已于去年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还有新的教育法律正在酝酿中,教育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备。

    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增加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教育系统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遵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真正做到依法治教。教育行政机关要做到依法行政,学校要做到依法治校,教师要依法执教,对学生要做到依法育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发展,依法治教取得了全新成就,教育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教育现代化水平日益提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