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呼唤课程领导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渠道。前不久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细化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概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明方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选择与实施方式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成为学校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纲领。今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出了若干重要规定:一是再次强调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鼓励将小学一至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班队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二是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三是在各门课程中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统筹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安排。注重统一规范与因校制宜相结合,统筹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将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育人实践活动。

    新课标背景之下,如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怎么理解这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的具体要求?学校又该如何发挥好这门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是关键。

    要践行“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知”与“行”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综合实践活动课重“行”,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和身体力行,但并不偏废“知”,且有着自己独特的知识要求。它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知行相融、合一的过程,这是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之独特功能的要义所在。

    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育人目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这四个目标是以素养为导向的,从四个不同角度体现了这门课程所要培养的一个完整的人的画像。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课程目标可以理解为“志”“仁”“勇”和“智”的有机融合。具体而言,价值体认是要立“志”,立下志向、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强调“勇”和“仁”,讲的是培养学生对生活责任的果断勇气以及由己及人的仁爱之心;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侧重在“智”,要引导学生善于分析问题,懂得选择方法、审慎处理问题和明智解决问题。

    要做好主题活动的统筹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指定的“教材”,具体内容是由地方指导和管理、由学校开发的。这就为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育人目标、地域资源等实际情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辟出了一片“自留地”。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自主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在整体统筹各年级主题活动的基础上,还要对主题进行周密分析,例如思考实施周期、安排可用的资源。

    要将主题活动目标具体化,分析主题独有的育人价值。还可以鼓励各班选择各自的研究主题,各班可以各有侧重,班内也可以再分组。实施的过程应该运用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可能会用到多种实践方式的排列组合,而且要根据各学科本身的特点或者跨学科的特点有所差异。主题活动要注重活动过程的写实记录。记录活动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方法的习得、经验的积累、情感的深化等,以及学科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又是怎样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的。

    要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项目”需要组建团队,学科老师、校外专业人员、家长等都可能参与进来。因此学校需要建立与之适应的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增加教学管理的弹性,例如建立主题活动筛选及论证制度、多学科教师协作教研制度、教师课内外教学指导管理制度、学生实践学习的管理制度,以更好地与跨学科学习的要求相匹配,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