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从“一头热”到“两头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惠州学院产业学院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实操实训

    才从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毕业6个月,叶诗婷就代表百丽时尚集团丽荣鞋业(深圳)有限公司获得2021年全国皮具设计师职业技能竞赛专业组一等奖,并荣获“全国箱包皮具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和中国皮革协会报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配套奖励。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良的实操能力,让叶诗婷等旭日广东服装学院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旭日广东服装学院现已有5000多名毕业生,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达91%,核心知识满足度达93%,大多数活跃在广东服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成为服装行业、时尚产业的优秀人才。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如何匹配城市产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地方高校如何建好服务城市创新发展的平台?惠州学院采取产业对接和学科融合路径,创新破题。学校通过与行业领军企业、专业镇街园区共建等多种形式,建设旭日广东服装学院等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学院,建立“教育+培训+就业+创业”完整的教育服务链,做好发展“桥头堡”和人才“蓄水池”。

    “一县(区)一特色产业学院”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是鞋业出口大县,被誉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广东女鞋名城,年产鞋近10亿双,产值302亿元。如今,进入转型升级期,惠东鞋业急需开发自主品牌、推进自主创新研发、培养行业专业人才。

    为此,惠东县将目光投到惠州本土的本科高校——惠州学院身上,希望建设一所鞋包皮具特色产业学院。2020年,惠州学院与惠东县鞋业商会等单位共建惠东时尚创意学院。该学院直接对接和服务惠东经济支柱产业,围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行应用性研究开发等,努力把“惠东制造”转变为“惠东创造”。

    “产业学院的发展指向,是以人才为中心,强化校企融合、科技创新引领。”在惠州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彭永宏的推动下,学校在总结服装专业与香港旭日集团多年订单式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将“一县(区)一特色产业学院”的蓝图变为行动。惠州学院基于面向产业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围绕惠州市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这两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布局产业学院,全体系对接服务惠州市优势产业。

    惠州市以千亿园区、万亿产业为目标打造的“3+7”工业园区,为稳经济、促发展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各县(区)各展所长、奋力争先,惠州市惠城高新科技产业园、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等7个千亿园区正加快建设。惠州学院依托优势专业(群),对接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仲恺高新区”)、惠城区、惠东县等县(区)的支柱产业,在产业园区合办产业学院。

    TCL集团、德赛西威、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聚集,仲恺高新区成为惠州创新资源高地,迫切需要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短缺等困境。

    如何承载起惠州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核心引擎的雄心?惠州学院发挥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广东省重点学科优势,与仲恺高新区共建仲恺信息学院。TCL集团等21家企业理事单位组成理事会,管理和指导仲恺信息学院建设,政校企行“齐当家”。仲恺高新区为信息学院免费提供2000平方米的场地,还为产业学院第一期、第二期建设分别投入1000万元、1500万元。

    地方高校存在的办学场地、办学经费不足等问题,惠州学院在深化产教融合中一一破解。学校逐步探索出地方高校以办学贡献度和满意度获取社会资源的有效路径。目前,惠州学院仲恺信息学院、惠东时尚创意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大亚湾化工新材料学院等产业学院,已筹集共建资金近亿元。

    “五对接五融合”破解“闭门造车、关门育人”难题

    “原来我们从高校招收的毕业生,得培训两三个月才能上手。高校应拓宽学生的培养方向,对接企业需求培养学生基础技能。”詹启军是广东九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联科技”)董事长,他建议仲恺信息学院通过特色人才班等培养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职后适应性。

    仲恺信息学院联合九联科技,对接产业前沿技术,开发通用模组等共性技术课程及20门实训课程。学院以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修订专业方向规划,依托企业产业化平台,开展实践教学。双方还联合开设“2.5+1.5”双元制人才培养特色班,构建产业技术课程体系,开展真题真做实践教学,培育“工艺+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在大二、大三参与TCL集团等企业的真实研发项目,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大四到实习期间,毕业设计由企业九联科技出题……由于实践能力和研发水平较高,仲恺信息学院特色人才班学生吴俊林今年一毕业就被九联科技录用,从事研发工作。目前,九联科技超过10%的研发人员和超过13%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是惠州学院毕业生。

    旭日广东服装学院与香港旭日集团等知名企业30多年来深度合作,建立了一套深融合、多层次、多主体、常态化功能齐全的董事会制度,以及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搭建“实验室+企业研究中心”多功能实践平台等“六共同”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强化服装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院被授予“中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示范院校”称号,获评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学院主持的“产教深度融合的服装专业教学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获第八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院主持的“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实践”成果获2021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校企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创建协同育人平台,就要将城市龙头企业的产品新标准、工业新技术作为平台基石。”惠州学院副校长郑文表示,学校产业学院不但与龙头企业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还根据产业需求,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和培养标准,校企共推课程改革、共商课程大纲、共授课程内容、共建课程考核、共保培养质量。

    惠州学院依托产业学院,构建“五对接五融合”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将城市创新发展需求、产业发展需求、企业发展需求全面融入工科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产教融合教育共同体。学校通过专业方向规划与产业人才需求对接、专业课程与企业能力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对接等“五对接”,把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2012—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五轮总排行榜(本科)上排名全国第219位、广东省第11位。成果“服务城市创新发展的地方高校工科类专业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获第十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从对接服务产业走向提升引领产业

    摄像头应用场景愈加普遍,“摄像头模组”是摄像头核心部件,如何解决其调焦与检测工序这一难题?惠州旭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出题,仲恺信息学院彭刚博士带队“揭榜”答题。他们研发出了“摄像头自动检测与调焦系统”,解决了企业产线痛点,并获得2020年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赛先进制造组三等奖。

    仲恺信息学院引导青年博士进入企业挂职,共同申报纵向科研项目、省工程实验室等。学院与仲恺高新区多家企业开展深度的产学研合作,成立10支博士/教授创新服务团队。他们联合龙头企业,做好科研攻关,研发新成果,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是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助推器’,地方高校应奋力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彭永宏介绍道,惠州学院充分发挥产业学院的示范引领作用,从“对接、服务产业”升级为“提升、引领产业”。校企合作正从“壁垒林立、动力不足”转向“路径畅通、积极协同”。

    惠州学院产业学院作为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平台,正将大量创新成果转化成看得见的“生产力”“好效益”。激光焊接在锂电池生产过程中应用广泛,但原来国内焊接设备的良品率、生产效率不高。魏晓慧教授作为惠州学院仲恺信息学院院长,带领“控制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团队,与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攻关“锂电池激光焊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该项目解决了技术难题,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大亚湾化工新材料产业学院肖定书博士带队,联合中科院广州化学所、行业龙头企业,发挥产学研优势,联合开展“水性氟硅树脂产业化及其在环保型低表面能涂料中的应用”项目。团队通过集成创新应用,开发了系列低表面能涂料用复合乳液,努力攻克低表面能涂料树脂乳液自主研发生产的技术难点。该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正由于产业学院植根于企业的创新生产实践,双方共同将产业前沿技术变为生产效益大幅提升的“催化剂”。旭日广东服装学院面向产业开展科学研究,“基于RFID的智能店铺应用研究”获得中纺联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金属功能纤维与制品关键技术及多领域产业化应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学院已与企业开展135项横向合作,为真维斯集团创造超过1.2亿元的经济效益,为安东尼集团创造超过1500万元的经济效益。

    “1+1>2”的双赢之花,正在惠州学院多个产业学院盛放。学校大学科技园依托大亚湾化工新材料学院、仲恺信息学院两个产业学院,已入驻了10多家企业。2020年以来,惠州学院承担横向项目经费近3500万元,并有一批经费百万元以上的横向课题正在签订合作协议。随着学校人才培养、技术服务能力日益增强,产业学院正以服务大局的恒心、创新攻坚的决心、智创未来的雄心,促进校地在高质量发展中互进共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