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惩虚假宣传就该果断亮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清华毕业生求职保姆?”去年,一则新闻闹得沸沸扬扬。但其实,这不过又是一个假新闻。近日,上海市松江区市场监管局针对这起虚假商业宣传案件进行行政处罚。某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因“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被处以罚款20万元。处罚事由显示,当事人为了吸引某平台用户对其公司家政服务内容的关注,以“清华-保姆阿姨【35k】管家”为标题撰写商业宣传一则在某平台公司号上发布。经核实,当事人在发布上述商业宣传时,并没有收到清华毕业生正式求职简历和应聘申请,人名、资料为虚构,“头像照片”系当事人通过互联网委托他人利用电脑软件修改虚构。

    相关部门采取罚款20万元并进行公示的做法,是对该公司虚假宣传行为的严惩,也为其他公司敲响了警钟,整顿了市场秩序,值得点赞。

    显然,该公司在宣传时,故意将名校生标签贴到听上去不匹配的职位,为的是形成强烈的反差,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扩大宣传效果,最终混淆视听从而达到营利的目的。当时的新闻一出,不少人信以为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有些人感叹就业压力大,“就业不景气,名校生都去从事家政行业了”;有些人认为人才与岗位不匹配,“名校生毕业了居然去当高级保姆,浪费国家资源”;同时也有很多人为图片中的人物鸣不平。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殊不知已经落入了造谣者所设置的营销陷阱。

    此类虚假宣传,不仅破坏了就业市场秩序,也扰乱了教育的舆论生态。首先是引发了学历焦虑和就业焦虑,在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此事件会给人“连名校生都不好找工作”的错觉,不利于毕业生产生积极的就业心态,更容易使得一些非名校毕业生妄自菲薄,产生无力感和迷茫感;其次是会让一些人冒出“读书无用”的想法,依托此案例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到了借口;还有人对名校生从事了不匹配的职业的做法耿耿于怀,认为是浪费了国家资源。

    为什么这样的虚假宣传会产生如此大的波澜?说到底,还是人们对于名校生有着更高的期待,当名校生就业方向与刻板印象不符时,就会受到质疑,而某些虚假宣传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当然,社会对名校生有较高期望的出发点并没有错,因为人岗匹配可以优化人才结构,避免人岗错配。但即便如此,公众仍然需要尊重个体意愿和选择。同时,职业无贵贱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对于某些职业还存在一定歧视,而这些都为虚假宣传行为制造了土壤。

    如何才能避免此类虚假新闻再次扰乱公众视野呢?作为公司一方,应该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将更多精力放在提升业务能力上,注意营销的尺度,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避免通过虚假宣传人才结构给公司“撑面子”,陷入盲目营销的怪圈。相关传播平台要加大审核力度,在源头掐灭虚假宣传的“火苗”,防止“乱花渐欲迷人眼”,营造风清气朗的传播环境,还教育一片清净之地。

    监管部门还需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加强市场监督,严惩造假行为。教育领域各类虚假宣传、虚假新闻层出不穷,扰乱公众视听,加剧着公众的教育焦虑。但鲜见炮制假新闻者为此付出代价。这一次相关部门查清事实,并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罚款,就开了一个好头。这也提醒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舆论生态,监管必须发力,拿起法律武器加大治理力度。这也是强化源头治理的题中之义。

    另外,公众也应擦亮双眼,不断提高辨识力,不要人云亦云,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之后再下结论,同时,也应以更加成熟的视角去看待每个人的就业选择,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作者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