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踔厉奋发新征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建校初期,两校同时在西羊市街36号院办学

    华夏摇篮,表里山河;盛唐发轫,文脉绵长。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龙城太原。时光荏苒,岁月流光,从1952年到2022年,从百业待兴到盛世华章,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一路走来,始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砥砺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谱写了一曲充满光荣与梦想、崎岖与坎坷、奋进与自强、融合与创新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华彩乐章。

    守正自强

    技能报国担使命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走过的70年,是与新中国工业发展息息相关、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的70年。70年前,新中国百业待兴,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建立起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1952年,根据中央精神,山西省决定建立5所中等技术学校,学院的前身山西冶金工业学校和山西采矿工业学校应运而生。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两所学校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波澜壮阔,始终秉承为国家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艰苦创业、几经磨难,栉风沐雨、弦歌不辍,为国家和山西钢铁事业、煤炭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两所学校同根同源、艰难初创,起步于太原市西羊市街36号院内,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根据地创办的太行行政干部学校。全体师生以抗大精神自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矢志不渝、初心不改。进入新世纪,两所学校先后改制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这是一次历史性转折,两校师生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把学校建设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跨进新时代,两校师生传承“励志钢事业、研究钢问题、培养钢人才、服务钢企业”和“爱煤炭事业、育煤炭英才、铸煤炭精神、兴煤炭文化”的产业情怀,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传统,开启了新时代高职教育新的探索和实践。2019年,两校强强联合,合并组建“山西工程职业学院”。“煤校人”“冶校人”在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团结融合成了“山工人”,学院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A档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勇敢担起山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排头兵的历史重任。

    合并组建以来,在继承两校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学院形成的“崇德尚能、励学重行”校训和凝练的“守正、自强,融合、创新”学校精神,已成为根植于山工人内心的精神基因。正是一代一代山工人对“守正、自强”精神的坚守,使学院经磨难而不改初心、历艰险而不负使命,追求卓越、争创一流。踏上新征程,山工人将继续秉承“融合、创新”的价值追求,融合中求创新、创新中求融合,不断赋予“守正、自强,融合、创新”这一学校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激励新一代山工人在创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高职院校的新征程中不负韶华、勇毅前行。

    特色立校

    扎根三晋办职教

    2019年,随着“双高计划”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以提质培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踏上了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国制造2025》提出制造业强国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山西正处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山西省围绕“三区三地”的目标定位,提出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部署了“一群两区三圈”、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和数字转型等重大战略,职业教育已成为推动山西省转型发展的科技引领地、创新策源地、人才汇聚地,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建校之初,学院紧跟新中国工业发展步伐,因煤铁而建校,缘煤铁而发展,扎根三晋大地,形成了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积淀了深厚的办学传统和文化底蕴。

    2001年,学院成为山西首批转制升格高职院校伊始,就提出了“立足高职、突出特色,强化技能、提高质量”的办学定位和“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以质量为本、以就业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将学院发展定位在职业教育平台,为国家培养“爱行业、能吃苦,一岗精、多岗通,用得上、留得住”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学院坚守职业教育类型发展定位,一脉相承确立了“转型综改有所需、山西工院有所行”的发展理念,明确了“立足服务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工科职业教育的‘山西品牌’,率先蹚出一条职业教育服务转型发展新路”的服务面向和办学定位。

    70年来,学校始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形成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办学精神,铸就了“一条钢铁生产线,校企共育两种材(才)”“培养煤炭安全卫士和大学生矿工”的教育追求,无论是以太原钢铁集团、山西焦煤集团为代表的国有大型企业,还是以晋南钢铁集团、鹏飞集团为代表的大中型民营企业,都遍布着山工学子的身影和足迹,被誉为“钢铁摇篮”。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山工人将以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为契机,以技能报国为己任,传承好、发扬好学校精神文化内核,坚定扛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扎根三晋大地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主战场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立德树人

    融入血脉育人才

    七秩春秋守初心,砥砺奋进育英才。70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勇于筑梦逐梦,培养了14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他们中的不少人,或成为高层管理人员,或成为行业技术骨干,或成为自主创业精英。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他们用辛劳和智慧,刻下了一个个闪光的名字。

    刘汉章,邯郸钢铁集团建设者之一,面对企业设备老化、人员过剩、债务负重的发展难题,他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把“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市场机制引入企业经营管理,创造了“邯钢经验”,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企业管理模式革命,成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获得“改革先锋”荣誉称号。路耀华,中国煤炭部门确定的四个战略性起步工程之一的“孟县—潍坊—青岛”输煤管道预可研立项工作的负责人,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煤炭和能源问题,出版和发表煤炭类著作和论文20余部(篇),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学会科学技术奖和山西煤炭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多项。牛国栋,太钢集团不锈钢冷轧厂连轧作业区班长,爱岗敬业、默默钻研,创造了单机架轧机调试时间短、投产早、生产产品质量起点高的纪录,成功实现大变形量马氏体钢轧制,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山西省特级劳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张磊,积极投身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在挂职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蟠龙镇栗家沟村期间,带领全体村民种植辣椒甩掉贫困帽,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全国首炉轮箍钢生产的主持人、中国首个女采煤队长武乃英,让高平铸管飞进奥运“鸟巢”的朱文斌,以无人机应用助力大气环境巡检和管道巡检发展的韩恒刚……这些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志:追求卓越、技能报国。

    近年来,学院持续深化“三重两提”改革创新举措(即专业群建设重塑、教学体系建设重组、管理体系建设重构、校区布局功能提升、文化体系建设提升),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工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重视延揽优秀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对接山西十大产业链,重点建设和布局一批服务钢铁冶金、煤炭化工、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专业,将73个专业调整优化为46个招生专业,覆盖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12个职业教育专业大类。构建起支撑钢铁冶金、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服务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的“243”新型专业群体系,专业服务面向覆盖山西70%的传统优势产业和6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双高计划”A档专业群1个、国家重点专业11个、“1331工程”重点学科(专业)2个、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教育改革专项绩效,重点向一线教师、科研人员、“三教”改革等方面倾斜。出台领军人物、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等办法,公开招聘新教师266名,引进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30余人,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培育省级以上教学名师22名、全国教育系统模范教师1名、专业带头人44名、骨干教师102名,培育国家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2支、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团队2支、省级职业教育教学团队4支。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专业群内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紧扣产业链开发模块化核心课程,按照“共建共享、互动共赢、协同发展”的思路,围绕“双师结构”团队、课程资源和实训基地、国际交流合作、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科学构建“底层共享、中层融合、上层互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职业迁移能力的复合跨界型人才。主编、参编国家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11部,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30部,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主持参与制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6个,主持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参与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