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志不渝 奋楫笃行写担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二十大代表风采

    向地球深部进军的人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

    本报记者 刘玉 通讯员 杨明

    热情饱满、精力充沛、毅力坚韧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的工作常态。出差乘坐的交通工具是他的临时办公室,节假日是他醉心科研的“闲暇”时间,会议再多也不耽搁去工地解决现场问题,时间再紧也不能停下做科研……

    “把学生培养好,把科研工作做好,是大学教师的责任。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人才,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些话,冯夏庭不仅说给大家听,自己也在时刻践行。

    1982年,冯夏庭从安徽潜山农村考入东北工学院采矿专业,1992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研究方向是深部工程岩体力学与安全。此后30年,他一直坚守在这条充满艰辛、通往地球深部的道路上。

    深地开采与深部工程建设由于高应力、强烈地质构造活动、大规模开挖扰动等,极易诱发岩爆和塌方等灾害,对国家财产和生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冯夏庭带领科研团队瞄准这些世界难题,自主研发深部工程岩体破裂与灾变过程系列真三轴试验装置12台套、国际首套高精度微震智能监测系统,测试尺度涵盖室内厘米级试样、米级大型三维物理模型和现场百米乃至千米级原位监测,制定了该领域6项国际建议方法,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获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机方法和进展协会杰出贡献奖。团队研究成果有力支撑国内外40余个重点深部工程建设,形成重要国际影响力。研究团队成为深部工程建设、矿山安全开采的“守护者”。

    川藏铁路拉林段巴玉隧道,被建设者称为“石头像炮弹一样飞的隧道”。修建过程中遭遇一段强岩爆区,岩爆发生强度大、频率高,世界罕见。冯夏庭团队主动请缨,进军川藏,直面高海拔、强岩爆的困难挑战,自主研发高原铁路隧道岩爆智能微震监测预警技术,长期驻守海拔3400多米的隧道施工区开展隧道岩爆监测预警工作,提高施工工效20%以上,降低隧道支护成本达20%。

    岩石力学的学科特点是大部分时间在生产现场,而现场环境往往十分恶劣。为保证监测设备系统的运行安全,在潮湿、高温的隧道里面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是常事,这时,冲在第一线的都是党员。冯夏庭所在的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巴基斯坦N-J水电站工程,是中巴经济走廊上的重大能源项目,被誉为“巴基斯坦的三峡工程”。2015年5月,工程发生极强岩爆,停工修复半年之久。冯夏庭带领团队放弃春节休假,远渡重洋,开展岩爆监测与预警的“实时诊断”,为降低岩爆带来的危害,默默地贡献着中国科技力量。

    日常,冯夏庭自己讲党课,带领党支部开展传承东大“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校训精神、“实干、报国、创新、卓越”东大文化和责任使命教育,润物无声地培养支部党员的奉献精神。

    身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冯夏庭深感责任重大。“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冯夏庭说,“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在肩。东北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攻关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引领推动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东大力量’。”

    

    小小益生菌发酵果蔬大产业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教授谢明勇

    本报记者 甘甜

    近日,在目前我国食品领域唯一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谢明勇正在指导团队成员开展益生菌菌种的筛选实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教授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本科毕业于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化工系,尔后,他的学业和科研生涯都与食品科学有关。

    1998年,谢明勇从海外博士毕业后,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来到南昌大学开展科研工作。在江西乐平的一次科技下乡活动,深深刺痛了他和团队。那天,谢明勇带领的食品团队在一个集贸市场看到,一位老乡把一车大约2吨的圆白菜,仅以10元的价格贱卖了。“这么便宜就卖了,不亏吗?”“亏啊,可要是还不卖掉,我连这10元钱都赚不到。”老乡无奈地说。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果蔬原料生产国,加工率却远不及发达国家,每年新鲜果蔬腐败损耗率高达30%以上,损失超5000亿元,严重影响我国果蔬业发展。”谢明勇回忆,这件事让他将研究课题方向锁定在了果蔬益生菌发酵技术上。

    寻求先进的果蔬精深加工技术,提高果蔬产品加工率,成为谢明勇团队研究的主攻方向。经过反复论证,他们决定把益生菌发酵技术引入果蔬现代加工领域。为寻找到适合果蔬发酵的专用益生菌种,谢明勇和团队开始了艰难探索取样。

    “我们走了全国十几个省份,采样来了以后,我们实验室从这些样品中把菌种再分离出来。这个分离的过程就非常长了,筛到这么一个菌可能就要花好几年的时间。”谢明勇介绍,最终经过5000多个日夜的不懈努力,团队筛选、分离、保藏果蔬发酵专用菌种7000多株,并从中发掘出具有果蔬发酵优良特性的益生菌300多株,建立了我国首个果蔬发酵专用菌种库。

    他们研发的益生菌发酵果蔬曾陪伴国家科考队奔赴南极,也跟随南海舰队潜入深海,还跻身航天食品研发行列。

    随后,谢明勇对自己及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益生菌发酵果蔬的量产。为此,他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试验,突破菌种高通量筛选复合菌剂规模化制备等关键技术瓶颈,创建了果蔬益生菌发酵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体系。

    作为一位师者,他传道授业,毫不吝啬地将自身所学倾囊相授。

    “我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是经谢老师之手,修改了很多遍。”师从谢明勇20余年的南昌大学食品学院院长聂少平说。

    对于年轻科研人员,谢明勇总是寄予厚望。他最热衷的,就是为学生“出思想、指方向、压担子、给条件、铺好路”,甘愿当一名科研新军的“后勤部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谢明勇表示,下一步将牢记嘱托、锐意创新,聚焦“全面建设创新江西”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地从事营养健康食品方面的科技创新工作,在红土地上浇灌出更加绚烂的科研硕果;进一步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力争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三让”校长的初心与追求

    ——记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校长褚新红

    本报记者 徐德明

    32个春秋,连续16年教毕业班;培养出5位正高级教师、7位市学科骨干教师、135位各级骨干教师;学校教师在近3届“双优课”比赛中获15个市级一等奖、在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大赛中获21个全国一等奖……这些数字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校长褚新红所作的教育贡献。

    “基础教育牵动无数家长的心,是重大的民心工程。作为校长,唯有带头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用心、用情、用力、用智做好本职工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褚新红深受鼓舞。

    褚新红所在的岳阳道小学始建于1911年,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该校因1979年首倡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而闻名,其积淀下来的办学经验在全市乃至全国推广。2013年,褚新红“接棒”校长工作。率真干练的她让自己沉淀下来,泡课堂、访名师、请专家,逐渐梳理论证出一条思路,把“三结合教育”的精髓与当今“互联网+”时代及相应的优秀教育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相融合,推动传统的“三结合教育”再升级。

    2016年,褚新红团队提炼出“融慧”办学核心理念,利用课外时间和空间的“增量”,在小学率先尝试“走班制”课程新样态,不断研发素质拓展课程,助力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任校长以来,褚新红积极构建“四格培养模式+六层塔式结构”的“融慧”教师培养体系。2019年初,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授予的“褚新红校长工作室”正式挂牌。作为天津首位成立工作室的小学校长,褚新红说:“这是光荣,更是使命,是我教育生涯的再次起航。”

    翌年,褚新红成为和平岳阳教育集团总校长。一方面,她着力推动集团内4所学校横向联动,落实区教育局党委实施集团化办学“1+3>4”的初衷;另一方面,牵手宝坻区中关村小学、蓟州区第一小学等开展合作共建,并与滨海新区签订战略协议,共建泰达岳阳道小学,落实天津近年来实施的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工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