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哲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立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重点学科和江苏省优势学科,形成了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了哲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学院哲学教师积极申报学校组织的“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认真学习入选示范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各个环节,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博雅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哲学是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哲学教育必须担当起人文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而课程思政是哲学教育的固有内在要求。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将哲学教育的课程思政要求落实到哲学通识教育和哲学专业教育中去,在实现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提升哲学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必须提升哲学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学院哲学教师关心时事政治,利用报刊、网络等多渠道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丰富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在传授哲学知识的过程中,每一位哲学教师都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灵魂塑造。哲学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哲学教师在学校组织的课程思政专题报告会中,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哲学专业课程中梳理和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它们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身教”寓于“言传”之中。哲学系所在的公共管理学院经常与兄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举办课程思政案例分析的教学沙龙,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院哲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明晰课程思政的理念,提高课程思政的实践能力。

    构建哲学教育的课程思政教材体系

    为了构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教材体系,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教材,学校召开了课程思政教材建设专题研讨会,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与学校一流专业教师代表展开研讨交流,分享了如何在专业教材中梳理和挖掘思政元素,讨论了如何在教学评价中考核课程思政的目标以及课程思政和科学性、知识性的边界问题。学院哲学教师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哲学专业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整合哲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同时吸收哲学相关学科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形成一套完备的教材体系,保证哲学教师具备充足的思政内涵,实现哲学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表达,让哲学课程成为哲学教育课程思政的主战场。

    优化哲学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哲学课程的育人目标和思政效果。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启迪者。学院哲学教师引导学生课前“问”、课中“答”、课后“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启发式教学法”。哲学知识的传授完全不在于死记硬背,学习哲学的过程是充满了问题的过程。课前,学院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课中,采用对话式方法把课堂让位于学生,让他们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众人论道,教师适时引导、总结;课后,启迪学生去挖掘更多的资源进行反思,利用讲座、工作坊、沙龙等方式形成知识的进阶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分析问题,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完善哲学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检验机制

    一个完善的检验机制是促进哲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措施。学院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终端出发,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检验机制。学生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学习者、感受者、获益者,立足于学生,以第一视角充分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才能有效评价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从他们的课堂学习、线上学习、课外实践、网络舆情表现等多维度,客观真实地反映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利用评测结果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站在教师这一侧,形成了学院党委、思政工作队伍以及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评教机制,同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情况纳入一系列考核、评优评先的体系中,注重哲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性和发展性。(段玲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