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中小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了深入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坚持政治自觉、遵循规律、解决问题,对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工作作出全面谋划和重要部署。

    突出关键课程地位和作用,以中小学思政课培根铸魂。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思政课的地位十分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意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立足“国之大者”“党之伟业”,突出强调中小学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关键课程作用。

    一是把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摆在首位,切实把好思政课建设政治方向。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健全党组织抓思政课工作机制,在思政课内容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绷紧弦、把好关、担起责。二是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充分彰显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功能。要用好思政课统编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此,《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小学思政课关键地位进一步强化,建设水平全面提高。

    遵循“三大规律”,创新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体制机制。科学把握思政教育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是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意见》明确提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守正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管理体制所要解决的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制度问题,总体要求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具体内容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坚持把讲好道理作为思政课的本质要求,针对学生认知规律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适应性编写教材教辅,把新时代伟大实践成就和重要时政、活动、精神有机融入教学。二是完善教研工作机制。对中小学而言,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把课讲好,但教研相长是基本规律。与教书育人有关的研究成果能够反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要将思政课教研员培训纳入教师“国培计划”,建立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发挥思政课研修基地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大思政课应顺应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通过“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制度创新。要在办好思政课的同时,提高课程思政水平,创新德育工作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思政工作整体合力。

    立足解决实际问题,把脉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痛点难点。近年来,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实现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意见》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回应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新方向、新要求,全面解决其中存在的痛点难点。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解决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兼职比例较高、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明确专职教师配备比例、规范兼职教师选配;提出建立思政课教师严格准入、培训轮训以及课题支持等制度;在评优晋职工作中适当倾斜,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等。二是强调开齐开足课时,落实课程内容,着力解决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时长不足和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要求依据国家课程方案,明确具体周课时量,把开齐开足思政课作为严肃的政治纪律、教学纪律。提出课程教学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思维养成和价值培养相统一。三是丰富课程教学资源,着力解决教学资源不够丰富鲜活的问题。提出加强中小学思政“精品课”和优质教辅资源建设,统筹各类校外教育资源、推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用好国家和地方数字化资源平台等。

    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意见》为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思政课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具体指导,但仍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配合协作、严格执行,将制度和政策优势转化为实际效能。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