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融合 培养财税应用创新型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各类经济主体的快速发展,如何培养出更多符合当代财税人才标准的创新型人才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顺应时代要求,坚持以生为本,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开展学教融合,培养更多兼具融通性、创新型、开放式的人才,打造新型人才培养新高地。文章系校级课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生教学教改项目”阶段性成果。

    优化课程设计

    丰富财税课程内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坚持按照“全球视野、创新能力、科学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抓好课程体系建设,系统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把拓展财税视野作为重点,根据新的财税发展形势,推出“公共部门经济学”“外国财政制度与管理”“税收筹划学”等多门课程,把学教融合作为教学实施的重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了专业培养方案中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占比,并积极开展“读懂中国”科研与社会实践双基地活动,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培育中,以项目实现对学生成长的历练,培养更多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学校注重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养成,按照全新学科建设理念,将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财税学科培养体系,开设“财税计量研究方法与应用”“财税菁英训练营”“文献阅读分享会”“数据库方法指导培训”等课程,打造国家与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等人文社科类通识课、慕课,推出“读懂中国”系列课程、“中南师说”学术微视频,实现学生的综合性、跨学科学习,促进“经、管、法”专业课程间的融通。

    抓实课程融合互促

    突出思想政治元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紧密结合学校“融通性、创新型和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稳步推进专业课程融通建设,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汇聚育人合力,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不仅注重学生财税专业水平的提升,更是将思政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掘财税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学校不仅开设“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财政之治”等贴合中国实际的课程,而且推出“全校校领导共上一门思政课”专题,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积极引导学生读懂中国,希望学生站在国家的高度去认识财税发展历程,达到涵养家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激发使命担当的目的。学校积极促进专业课程与学术科研融通,针对不同阶段学生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倡导本科生开展班级读书会,精选推荐各类优秀书籍。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财税计量研究方法训练营和学术研讨会,旨在为学生接触财税前沿以及主流研究方法等方面搭建平等、开放、互惠的学术交流平台。针对有浓厚研究兴趣的学生,学校进一步开展了“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希贤论坛”“财税菁英训练营”“博语论坛”“学术午餐会”等项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授财税研究方法、分享科研心得,促进专业知识与科研训练深度融合。学校还在促进专业课程与课外活动融通上下功夫,精心开设读懂中国、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将思想引领、学科竞赛、文艺体育、志愿活动等同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建立质量评价体系

    调动教师授课积极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通过构建课程教学相关的培训、督导、激励、约束、反馈机制,夯实专业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课程教学培训、激励和督导,学教融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说课和培训,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了调动教师积极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采取调整课酬、岗位评优、职称聘用等多种方式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创作,对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专门表彰。学校建立了多级教学督导机制,制定完善教学督导工作方案,开展专项检查和专门督导,结合听取学生课程反馈意见,不断规范课堂教学内容,抓好质量把控。学校注重打造线上线下精品课程,紧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多门线上课获评线上一流课程。学校大力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将教学研究成果引进课堂,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坚持抓实推进学教融合,努力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就业需求的财税应用创新型人才,实现打造一流学科体系的目标,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与平台建设等多个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李波 宋俞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