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万象新 真情暖人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河北省乐亭县第五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感受灯笼文化。赵翠婷 摄 春运期间,福建省福州火车站地铁站里的学生志愿者引导乘客乘车。张维维 摄 1月29日,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燕子湖村,山东大学学生和村里留守儿童一起做花灯。杜昱葆 摄

    ■新春走基层

    又是一年新春到,最是情暖岁寒时。与以往相比,今年春节大不相同,久违的“返乡潮”、重燃的烟火气,展现出一派祥和幸福景象。在春节假期,各地各校将温暖传递给师生,各地师生将热情奉献给社会。让我们跟随本报记者的脚步,看看新春假期里的新作为、新气象、新期待。

福建福州

青春力量暖春运

本报记者 林焕新

    “姐姐,我的电话手表不见了,蓝色的,你能帮我找找吗?”

    “11号检票口呼叫,这里有一位乘客遗失一块蓝色的电话手表,请帮助寻找。”看着眼前焦急的小男孩,福州火车站志愿者曹福乐立即用对讲机和其他人沟通。

    “就在小男孩马上要检票时,一位乘客起身时发现座位上遗落的电话手表并交给我们,我们赶在最后时刻交给了小男孩!他特别开心!”直到除夕,曹福乐还为几天前的“电话手表历险记”激动不已。

    山西大学大一学生曹福乐从1月9日开始,每天都参与春运志愿服务。在福州火车站和福州火车站地铁站里,穿着红色志愿服的身影在春运人流中很是显眼。有的帮乘客拿行李,有的指引路线,有的负责安全引导,有的提示春节期间地铁免票……他们中有大学生、中学生、职校生,都有着一样的热心肠。

    “志愿工作真不容易,昨天站了整整7个小时。但是我看到大家都在回家路上,觉得很开心。”海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杨佳玲说。

    “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来问路,能帮助他人,我感到特别自豪。”站在地铁进站口的志愿者、福州华伦中学初一学生何林毅说。

    相比这些年轻人,70岁的市民张维维是位“老”志愿者。“这些孩子和我孙女差不多大,看到他们这么有爱心,我非常高兴,非常骄傲。”张维维告诉记者,近年来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明显增多。

    在志愿者队伍中,还有一个身影格外忙碌,他是福建省曙光救援中心志愿服务大队大队长余建明。

    “我曾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到春运我都会帮忙提行李、指路,反复确认乘客都上车了,才鸣笛发车。”余建明说,自2012年起,他就利用空闲时间做公益。

    10余年持续参与、发起、组织公益志愿活动,余建明感到变化很大。“过去的主力是退休人员,现在的主力是学生。他们助人为乐、为民服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影响并带动了一批又一批人。”余建明很感动,“比如这次地铁火车站暖冬春运行动,有的孩子虽然住得很远,但依然每天准时来服务。大年三十了,还有十几个人报名来站最后一班岗。”

    车站里,脚步声、轮子滑动声、地铁行驶声,还有一句句“火车站A口出”“小心脚下”的提示声,全都应和着“回家”的心声。

    “嘀嘀嘀——”地铁驶出站台。年轻的志愿者们站得笔直,目送车辆远去,仿佛在对每一位老乡道一声“春节快乐”。

湖南祁阳

教育礼包显温情

通讯员 唐文 本报记者  阳锡叶

    “喂,小远爸爸你在家吧,发个定位,我马上来。”春节前,湖南省永州市祁阳七中班主任李云拨通了最后一个家访电话。李云提起家访“礼包”,驱车直奔小远家,赴约与家长一年一度的见面会。

    小远的爸妈多年在外务工,春节才回家一次。像小远这样的留守学生,李云班上有39人。学校针对这一现状,为留守学生定制了个性化专属“礼包”,并“包保”到户,“一对一”上门服务。给小远家准备的“礼包”,里面有笔记本、个性寒假作业、阅读建议卡、羽毛球拍以及口罩等。

    来到小远家后,李云拿出本子记录下小远的家庭状况和在家表现,认真听取了一家人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当打开“礼包”,看到自己喜爱的球拍时,小远眼里泪光闪烁:“老师,您太好了,这么关心我。”李云还拿出明白卡,向小远一家介绍了春节饮食、出行注意事项。

    “老师,太感谢了,孩子在学校有你们,家里就放心了!”一家人把李云送到村口。小远爸爸拿出自家熏制的腊肉,李云婉言谢绝,道声祝福后离去。送别的寒风中,一家人对李云又增添了几分敬意。返程的路上,虽然堵车,但李云的心里却很舒畅。

    春节期间,祁阳市教育局广泛开展“千师访万家”大走访活动。全市近6000名教师进社区入村户,宣讲国家政策,传授育人方法,介绍文化习俗,送上教育礼包与新年祝福等。一些家庭没贴春联,书法教师自带笔墨纸砚,现场挥毫送祝福;一些家庭没有劳动力,壮年教师主动为他们劈柴、挑水、搬运年货;个别家庭生活拮据,党员干部送上粮油,将现金塞进家长的衣兜……贴心的话语、温暖的举动,拉近了距离、赢得了赞誉。

山东青岛

留校过年胜似家

本报记者 孙军

    师生一起包饺子,校长发红包,相互拜大年……近日,山东省青岛市多所学校的少数民族留校学生,在校长、教师的陪同下共度新春佳节。虽然远离家乡和亲人,但有了校长、教师和同学的陪伴,他们并不孤单。

    怎样让这些留校学生也能享受到“家”一样的温暖,过一个安全祥和、温馨多彩的春节假期?青岛市教育局及有少数民族学生的3所学校对留校学生的生活进行了全面安排——生活上予以安全保障和物资供给,心理上给以情感温暖和爱的陪伴,活动上注重文化浸润和多元设计。

    1月18日,青岛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元韶前往青岛六十八中看望慰问新疆班师生,带去了代表“平安收获”的阿克苏苹果,学生给他送上了具有新疆特色的小花帽。

    1月21日一大早,和新疆学生“一对一”结对的教师把春节礼物送到学生手中。“今天一天都在收礼物,太开心了!”维吾尔族学生伊尔潘说。

    下午,师生们一起动手,为年夜饭准备饺子。来自喀什的阿迪莱告诉记者,在新疆,大家也一样包饺子庆祝春节,所以同学包饺子的功夫都不错。在欢声笑语中,创意十足的饺子出炉,大家用饺子摆出了“兔年大吉”“新年快乐”字样。

    在除夕的新春晚会上,青岛经济职业学校西藏班29名学生依次登台,用舞蹈、大合唱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祝福,压轴舞蹈《太阳升起的部落》更是凝聚着西藏学子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

    青岛六十六中新疆部副主任盖庆爽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学校为新疆部350名留校学生设计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从校园朗读者到服装设计大赛,从校园配音大赛到连续3天的晚间大电影放映,最大程度丰富孩子们的假期校园生活。

    据了解,在这个寒假和春节期间,3所学校都备好充足的生活物资,实行干部24小时在岗、双值班制度,保洁、保安、医务等后勤人员“立体式、全方位”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后勤和安全保障工作。

    “有爱的地方就是家!”大年夜,一名新疆班学生的感怀道出了青岛留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共同心声。

安徽潜山

创业学子新期盼

本报记者 储召生

    安徽省潜山市黄铺镇陈桥村的陈哲元,是远近有名的种粮大户,承租的水稻田有3000多亩。和其他种粮大户不同的是,陈哲元较早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种植,还成立了丰泽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周边群众提供农机服务。

    大年初二,在潜山丰泽为农服务中心的大棚里,记者看到几十台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一字排开,用于打药和施肥的大疆无人机也有六七台。陈哲元说,现在农村青壮年出去打工的多,推广农机化种植既可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目前他们合作社的长期社员有一二十人,农忙时再从外面请一二十人帮忙。像开收割机的师傅,他们这几年都是从皖北的怀远县请来的。

    陈哲元是大专毕业生,2013年在家乡创办了农业种植企业。目前,合作社已发展为集土地流转、农业种植、农机服务、农产品加工等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明星企业。陈哲元告诉记者,这几年中央对农业发展真的特别重视,连陈桥这样的小山村都常有安徽农大教授来指导。

    眼下还是农闲季节,谈到今年的农业生产,陈哲元说出自己的新期盼。

    一是希望农业专家多留几天。过去没有好的住宿条件,陈哲元企业附设的农技推广工作站没有常驻专家,像他这样的“土专家”要经常承担无人机使用等农技推广任务。“据说今年安徽农大要派硕士生来,我心里很高兴。”陈哲元表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