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巧借“生成”上好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6-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西北地区首届初中高效课堂创新大赛暨课堂革命高峰论坛”上,我第一次走出校门参加课堂展示,课前准备时我始终担心学情差异会钳制课堂落实,面对陌生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应对等。所以,我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尽量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根据安排,我带着学案到第二天即将上课的班级与学生见面。我深知,小组制下一定要先抓好组长。因此,我选拔了4名小组长,并和他们进行了单独的沟通。

    第二天上课,我按照“三段六步”流程展开教学,学生在各组组长和小老师的组织下,自动进入他们的“高效课堂模式”。第一个上台展示的学生展示完毕后,各小组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质疑、纠错,问题生成不断。我在他们追问质疑的过程中,见缝插针地提出质疑并纠错,解决了生成性问题,弥补了课堂的其他瑕疵。

    本次课堂展示活动,让我对高效课堂有了新的认识。高效课堂上,探究活动使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增多,通过组内探讨,彼此的碰撞有利于学生的质疑和反思,展示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小组作战,彼此互相监督、帮助,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也让课堂生成成为常态。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如何设计具有实效的学案?如何激发小组合作竞争机制?我想,学案中知识问题的设计,在考虑学生整体认知水平的同时,可以划分梯度,让学力较弱的学生先找到学习的信心,让较强的学生找到学习的刺激点,从而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再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生成性问题,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促进真实学习的发生。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西安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