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教师的信·郝晓东一辈子学习写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7-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阅读难,写作更难。

    也许这正是为什么大多数教师不擅长写作、不愿写作的主要原因。写作太消耗脑力和体力了,为了写一篇几千字的稿子,我常常在电脑前从黄昏枯坐到凌晨。然而,写作之于我,就如阅读一样,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回信中问:“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如果没有写作,我虽然不会因此死去,但生命一定会失去许多光彩。

    我从小喜欢写作,基本没有为写作而发愁过。这与我喜欢阅读、阅读量大有关,当然也可能有一定的写作天赋。大学之前是我写作的浪漫期,风格是“文学青年型”。“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往往笔随思至,一气呵成,在校报上发表了不少散文、随笔、杂文。回过头来看,这种写作存在不足:“诗”有余,“思”不足,辞藻华丽,貌似深刻,但逻辑不清,既不能真切感染读者,也没有传递出深邃的洞见,文章缺乏根本性的力量。语言的深度是思维的深度,语言的精确是思维的精确,语言的丰富是思维的丰富,文章没有穿透力和感染力,根源是生命缺乏真切的体验和深刻的领会。

    参加工作后,写作进入精确期,长于三种写作“公文型”“论文型”“实用型”。

    学校领导经常让我写一些总结、方案、发言稿等,这种写作没有自己过多发挥的空间,要根据处境和目的表达特定的意图。写作这种文章我的体会:一是广泛阅读,查找同类材料和讲话稿,一篇篇剖析其框架结构、遣词造句,以及思维角度和认识高度等;二是反复打磨,结合领导的修改意见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记得我写过一篇几万字的材料,一周时间昏天黑地修改了15遍才通过。写论文就更需要大量阅读、反复打磨了,先在中国知网下载打印十几篇同类论文,通读后主题和概念就在大脑中丰满起来。这种过程的确烧脑,但对写作能力的训练非常高效:目标和目的的界定,信息和数据的使用,概念和原理的剖析,观点和事例的搭配,总论点和分论点的逻辑,词与词细微独特的差别等,都是在这种反复揣摩和练习中才能掌握的。

    感触最深的是“实用型”写作,即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写作。这也是我最希望一线教师采用的。我在农村指导大学生实习支教,定期给他们写信;现在指导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员教师学习,每周撰写“一周观察”。这种写作是为了做好当下事,将自己的观察、体会、心得写给特定的对象,起到总结提炼、指点迷津、叙事记录的作用。

    写作有技巧吗?写作需要学习,当然就有技巧。写作的本质是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让自己的观点更清晰。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有技巧和策略,比如《金字塔原理》总结的“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但写作的技巧是苦技巧、笨技巧,需要你放弃休息、郊游、闲谈、聚餐等,静静地在电脑前大量写作、长期写作才能真正掌握内化。如果指望看几个技巧、策略就能成为写作高手,那是天方夜谭。

    写作如此苦,为什么还要写?

    因为写作带来的收获非常丰厚,是其他方式很难替代的。

    写作是思维升级之路。人与人的差别根本上是思维的差别,要突破固化思维,一种是如行政官员、商人一样到丰富的社会实践中磨炼。但大多数教师活动空间有限,工作内容单一,接触人群固定,没有那么多锻炼机会。怎么办?写作就是不依赖外界条件且较有效的方式。

    写作推敲的是语言,锤炼的是思维。文章思路混乱,实质是思维混乱;感觉明白但写不出来,实质还是不明白。写作暴露出来的所有缺陷都可以视为思维上的缺陷。写作会让思维更加清晰、准确,有深度、广度和逻辑性,让你在面对个人和世界的复杂问题时,能够合理、有效分析判断。

    在今天新媒体发达的时代,写作还是塑造自我品牌的有效方式。影响力就是你的品牌,是你宝贵的隐性财富。写作是一次表达,无数次传播。经常在微信公众号、简书等平台上写文章,日积月累,五湖四海的人得以了解你并产生链接,你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要克服写作的枯燥与艰苦,需要一定的奖赏。奖赏就是激励,激励带来成就感。回想我的写作之旅,老师在班上作为范文朗读,后来在报刊上发表,出版专著、公众号上点赞等都是一种奖赏。

    成熟的写作是分享洞见,不成熟的写作是表现自己。要进入写作的综合期,就要警惕被外在的奖赏和赞扬所异化,要向寂寞处探索,走向自己,走向生活的发源处,如里尔克所言“要像原始人似地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用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描写这一切”。

    这,需要用一生来练习。

    (作者系山西忻州师范学院教师、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执行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