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事让教育回归原生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7-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次语文晨读,我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对学生进行了语文拓展教学。

    首先,我把立冬节气的有关知识写在黑板上,其中涉及立冬节气的由来、史话、气候和物候特点、季节养生、地方习俗、节气谚语、名人诗词等。特别是将两首与立冬节气相关的诗词也写在了黑板上,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一首是宋代陆游的《立冬日作》——“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学生先熟悉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一定的解读,接着谈收获,并进行识记积累……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也给了我一些启发。长期以来,教师过于专注书本知识的传授,倾向于对学生智育的培养;学生局限于学习和考试,很少拓展自己的其他兴趣爱好。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束缚学生的自由与发展等问题如今依然存在,而他提倡的“生活教育”思想,至今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回归“原生态”,回归生活化。

    让生活走进课堂。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规范办学外,还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打造结合地域乡土、校园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引入学科教学素材,并从学科内部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以语文学科为例,按照惯例是逐篇课文教学,但教师可以结合统编教材、校本教材与生活相关素材进行有效融合,以文学体裁或主题模块进行分类,对本学段的学科进行重组,教师根据原有篇目同类文章题材的基本特征、规律,集中精讲一两篇,让学生掌握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其他文章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完成。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完善了有限的文本,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融入了生活的情趣,学生不再局限于从大量题海中寻求标准答案,而是基于生活角度获取更多的能力。

    让课堂走出教室。生活即教育。学校应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应聚焦核心素养的落地转化。在落实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生活即是课堂”的理念,根据规划、围绕主题、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研学旅行、志愿者服务、民间故事采集、地方戏体验、认识动植物综合实践、姓氏文化调查等活动,拓宽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

    让阅读走进教室。当今,学生受手机、影视、游戏等影响,很难主动阅读优秀书籍。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抵抗教育异化,用阅读改变教育生态。为了营造一个安心舒适的读书氛围,教师要在班级设置图书角,学校图书室也要积极开放,并开展名著阅读展示活动、经典诵读比赛等。借助阅读,教师对学生阅读方式等进行科学规范的指导,引领学生由课外零碎阅读逐步扩展为系统阅读、兴趣阅读,学生逐步提炼阅读方法,养成自主阅读习惯。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人才评价机制和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改进,教师需要回归“原生态”,从生活角度进行本真的教育教学,这迫切需要教师能够融入教育变革的洪流中,以己之力荡起教育改革的船桨,为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西华县昆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