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真”融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7-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吴绍芬) 7月9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北京召开“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重大创新成果——“中幼多维智能学习空间”专家论证报告新闻发布会。

    会上,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副院长、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尤新革发布论证报告,认为“中幼多维智能学习空间”设计理念科学、课程多元融合、技术应用先进、平台延展性强,支持教师发展,保障儿童安全,体现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青岛海尔多媒体有限公司CEO郑刚、北京金色童园园长王莹就此创新成果“中幼多维智能学习空间”的技术性和实用性进行了发布与介绍。

    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未来学校研究院院长郑德林介绍说,2017年10月10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正式发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两年来,未来学校已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一些研究机构建立广泛合作关系。不仅如此,未来学校还在实施创新性校长培训计划,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设面向未来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平台和网络;新建和改建一批绿色、智慧和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该计划重点聚焦0-18岁儿童发展,创新实践的关键是要构建新的核心平台。”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表示,这个核心平台至少应当具备五大特征。一是要用新一代技术促进学习方式创新。评价新学习方式要看是否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自主性,是否强化了学习过程的互动性,是否实现了学习者发展的创新性。二是要创建新的学习场景。这个学习场景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元素、更加多样的课程样式,才能为儿童的发展、学习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三是要不断拓展学习时空。新的技术能够创造更加多维的空间,5G、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的整合应用都是要拓展儿童教育的时空维度,推动学校的深刻结构变革。四是要为新的融合课程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多维智能学习空间提供了融合课程发展的全新可能,将德智体美劳等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融合在一个课程里,将多种学习目标、多种学习情境、多种学习方式融合在一个课程里,使新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大大丰富起来。五是要具有高度的连通性。互联网和5G的发展为连接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而“多维智能学习空间”正在建立共享优质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共建教育大数据平台的体系,并推动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连接。

    陈锋还强调,新的核心平台将推动新的学习场、能力场、环境场的构建,从而带动学校空间结构、功能结构、课程结构的深刻变革,进而引领学校形态的变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