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实”做好思政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8-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思政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主要引路人,要重视思政教育的实践性,让思想政治教学走出课堂的象牙塔,大力开发社会大课堂的隐形教育资源,把学生从“学校人”变为勇于时代担当的“社会人”。

    关注国家时事,激发爱国情。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每天通过观看《新闻联播》、报纸等方式了解国家大事,感受祖国巨大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今年植树节前夕,我在课堂播放4月8日《新闻联播》播发国家领导人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的场景。“植树点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城市森林公园内,面积约500亩”“哇,植树面积这么大呀!几年以后,首都北京就会变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啊!”观看之余,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对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赞叹和憧憬。尤其是当学生听到“40年来,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分别增长一倍左右,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我国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等文字介绍时,畅谈中更是激动万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这不就是中国绿色发展的伟大奇迹吗?”

    “一带一路”建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万亿斤、6000万贫困人口脱贫、天宫、蛟龙等重大科技成果……在一件件“厉害了我的国”感悟中,学生们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分析社会热点,激发强国志。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引导学生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能够充分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思政育人的时效性。通过对“到此一游”“有钱就任性”“雾霾”等社会难点问题进行剖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直面成长中的“症结”,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例如,针对社会存在的“到此一游”行为,我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一场“远离‘到此一游’,文明出行”的课堂大讨论,让学生深刻认识景区签名的社会危害,共同探讨整治和预防对策,以此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景区公物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家要珍惜爱护”“作为一名公民,我们也要向周围的亲人、朋友、邻里多宣传文明旅游知识,劝导他们别刻字签名……”在学生们的踊跃发言中,“规则”“责任”“公共秩序”被频频提起。一次社会热点大讨论,让学生们上了一堂“文明出行,爱护公物”的思政教育课,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素养就在这些思维碰撞和讨论声中萌芽开花。

    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更能强化德育知识的转化应用,培养公共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做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公民。

    解决社会问题,激发报国行。走进社会是思政课教学的隐形课程,思政课只有回归社会才能体现时代教育价值。把思政课本知识与解决社会问题相对接,切实转化成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我经常引导学生针对身边出现的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实地调查、探究,科学、合理地分析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可行性建议。例如,针对近年来的“共享单车热”,我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通过数周的考察访问、反复研讨,全面了解共享单车使用的真实情况后,撰写出《关于文明使用共享单车的建议》的调查报告。学生们翔实地列举了亲眼所见的随意摆放、缺乏维护、安全隐患等不良问题,提出了加强监督、身份识别、分区域管理等务实建议,有效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近20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懂得,思政课要“小、细、实”,通过具体可行的多元活动,激励学生行动起来,融入社会大家庭,在社会实践中培养“政治小公民”。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文化路小学齐福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