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影像吴玉章:革命先驱,师表典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8-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吴玉章(1878-1966),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创始人,新中国高等教育开拓者。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历史文集》等。

    吴玉章出生在四川荣县的一个书香家庭,号称“三荣望族”。父母双亲较早就离世了,他靠兄嫂抚养成人。家人虽对他多有呵护,但管教也很严厉。吴玉章自己也有很强的上进心,爱读文学与史书,先后就读于成都尊经学院、自贡旭川学院、泸州经纬学堂等,后因不满当时腐败的学政,弃学回家。1903年东渡日本到东京成城学校深造学习,谋强国之策,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

    1917年,吴玉章在北京创办留法俭学预备学校,选送留法学生近2000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造就了一批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为吴玉章拨开迷雾再现光明。他深刻地意识到,要革命就必须依靠工人和群众,建立政党来领导。在得知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之时,吴玉章极为兴奋。1925年,47岁的吴玉章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解放区建设及党的教育事业上。

    抗日烽火中,中国共产党决定创办陕北公学,专门培养抗战人才,吴玉章深以为然并积极为其奔走筹备;对如何办好陕北公学,他提了许多宝贵意见,并亲自前往欧洲,在《救国时报》的文化阵地进行抗日战争的国际宣传。回到延安后,吴玉章更是亲力亲为办教育,同时不断推行文字改革。1940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中央大礼堂隆重举行“吴玉章同志六十寿辰庆祝会”,毛泽东在祝寿会上即兴发言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们的吴玉章老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人”。短短几句话,将吴玉章的精神品质勾勒得鲜明生动。

    吴玉章青年时代就立志于文字改革。在苏联学习时,他曾研究过中国文字改革问题,一度想走拉丁化道路。1940年秋,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在边区试用新文字扫除文盲。边区政府决定,在一些地方试办新文字冬学。为办好冬学,边区从陕北公学调来70多名学生,办了一个教师训练班,吴玉章为训练班主讲。后来,他还积极研究和推行新文字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吴玉章不仅出版新文字丛书,还创办了新文字干部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吴玉章一边实践,一边总结经验,先后发表了《文学革命与文字改革》《推行新文字与扫盲教育》等重要文章。他把历史唯物主义同中国文字学、音韵学结合起来,发展了中国文字改革理论。其中《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一文与鲁迅的《门外文谈》合编,出版后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都产生过很大影响。

    1948年,为了迎接全国解放和建立新中国,华北大学应运而生。年已七旬的吴玉章当之无愧地成为华北大学校长。他在华北大学倾注了大量心血,更对毕业生寄予厚望。短短一年多时间,近两万学员带着吴玉章的嘱托投入到解放战争的各条战线,为新中国做好了充分的人才准备。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德高望重的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他确立了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方针,并一贯主张办学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照搬外国经验。结合国情,他决定面向工农开门办学,建立多种学制、多种规格、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如采用本科、研究生班、专修科、短训班、预科、工农速成中学和函授院等多种形式,从速培养经济建设管理人才,尤其关怀工农学员的成长;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些举措奠定了学校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校风,使该校很快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

    在吴玉章眼里,从严治校是办好一所学校的根本。为了培养严谨的学风,他要求每一个系部、每一个专业的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之前都必须列出详细的教学计划,还常常告诫年轻教师:“做学问要花工夫,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吴玉章经常组织试讲,还经常亲自讲课和组织师生座谈,在学校营造教学相长的良好风气。在吴玉章担任校长的17年中,中国人民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各类建设人才近5万人。

    如今,步入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在教学楼一隅、竹林掩映中有一组铜像,那是吴玉章老校长和青年学生在一起;驻足他们之间,依稀还能听到老校长的谆谆嘱托。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