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研员的三种定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20-02-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教研机构要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要把这一要求落地,教研员必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把脉者、组织者和引领者。

    教研员应是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把脉者,要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业研讨活动。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永恒话题,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因此,教研员要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学科特点判断本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什么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开展有效培训。在现阶段,信息化素养不足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的薄弱环节,这种共通性的弱点可以通过通识性的培训来弥补,学科性的薄弱环节则必须通过学科培训来弥补。

    找准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教研员就可以组织针对性强的培训。比如,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缺乏民间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现状,教研员就可以组织开展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的课题研究,动员区域内中小学音乐教师走进民间收集素材,学习民间音乐,激发教师的专业学习热情,弥补音乐教师缺乏民间音乐文化修养的短板,为开发利用当地民间美育资源奠定人才基础。

    教研员应是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者,要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从教师最愿意接受的切口入手开展工作。

    教师一般都具有一技之长,曾经接受的专业训练和取得的教学成绩,使他们普遍有对专业发展培训的疑虑,因此必须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痛点,促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自觉性。如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类非遗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和传承学习,理解上存在差异,实践展示能力弱。客观上使音乐教师产生了学习的欲求,教研员要抓住这种学习需求组织专业发展研究,使教师接受科学规范的训练。

    如何找准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切入口?一是要使教师感到合胃口(符合需求),愿意学习;二是要使教师感到有差距(承认不足),必须学习。然后制订周密计划和阶段要求,按步骤组织实施,才能使教师在实践中获得专业发展。

    中小学音乐教师走向民间采风是开发地方特色美育课程的第一步。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缺乏规范的田野采风调查训练,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采取三个步骤规划中小学音乐教师采风的专业训练。一是借鉴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的要求,拟定“采风操作流程和要求”,使中小学音乐教师养成在采风过程中规范操作的习惯和保留原貌的意识,保证采风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二是研制《民间音乐采风调查记录表》,把中小学音乐教师民间音乐文化采风操作流程和要求具体化。三是制定采风素材积累成果评价表,对采风活动进行评价。

    有组织的采风活动,规范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田野采风的工作流程,保证了采风获得的音乐资料真实、历史演变过程清晰、传承脉络分明,为音乐教师认识民间音乐文化宝库、增强传承责任感提供了难得机会,提高了他们传承文化的自觉性。

    教研员应是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要引导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实现专业的自我蜕变。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技能训练,应该提升到文化意识高度,使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得到提升。教研员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激发教师本身具有的专业优势,与现实的需求产生自然链接,使教师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专业提升,产生专业自豪感。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新旧知识互纳、相融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专业知识非但不会遗忘,反而会在新的知识组织下,形成一个新的结构。比如组织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民间音乐再创作,其形成的新知识结构,从技能角度看,包括原有的专业技能、新的专业技能;从文化角度看,教师在接触民间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质过程中,深化了生活理解力,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文化传承意识;从教育角度看,教师认识到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理解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师担负起传承和发扬民间音乐文化重任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教师的文化创新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旧知识互纳、相融过程,就是教师增强专业自信的过程,它对教师的自我专业认知、自我专业评价和自我专业发展影响极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专业知识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找到自己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位置,能增强教师专业自信和专业自我意识,这对于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系四川省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音乐教研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