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验 新培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9月14~1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新闻人会聚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参与了形式丰富的体验式培训。带着对新闻的热情,对教育的希望,他们将在全国播撒下课改的火种……

  课改路上的特色之花  □ 王香平

  9月14~16日,我参与了中国教师报在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的“2012年全国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新闻人、教育工作者在课改之路上勇于创新,锐意改革,大胆实践,大放异彩。3天的会议结束后,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特色”。

  特色会议——绝不仅仅是开会

  一提到会议,大家就会不由得联想到冗长的高谈阔论,漫无边际的抱怨,东拉西扯的闲聊……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非常不情愿地参加会议,又非常沮丧地离开会场!当这种痛苦的体验不断地重复,“会议”这个字眼也就慢慢变成了“痛苦”的代名词。

  幸运的是,这次会议并没有让参会者遭遇这种痛苦,我们感受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

  组委会为此次会议准备了丰富的内容,别出心裁地安排了课改情景剧展演、教育新闻人颁奖典礼、最美女教师颁奖典礼、樊城区教育工作报告、专家讲座、学校观摩、体验式培训、新闻写作大家谈等内容。丰富的会议内容、多样的活动形式让与会者调动各种感官融入会议之中,“乘兴而来,满载而归”8个字很好地诠释了与会者的心声。

  特色展演——绝不仅仅是表演

  会议期间,我们有幸看到了一场演出——课改情景剧。9个学校的师生用情景剧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樊城区课改的故事,其中有教师的困惑、家长的疑虑、学生的创造、课改的成果。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学生自编的广播操、师生课改前后的变化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话语更是不断回荡在我们的耳畔。樊城区用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展现了樊城区域课改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表达了樊城教育人对课改必胜的信念。更让我们对樊城区“以区域课堂教学改革为主干,以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两翼”的教育发展战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特色报告——绝不仅仅是汇报

  聆听了两个报告,听到的不仅仅是工作的汇报,更多的是对教育的思考。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长刘光胜同志作了《打造中国首座“学城”》的报告,针对樊城区学校的概况、学城之目标、学城之灵魂、学城之路径、学城之“百花园”、学城之未来向与会者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介绍,我们看到了樊城区教育人在一群锐意改革的领导的带领下,为樊城区教育发展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他们积极投身到课改的实践中,为倾力打造“中国首座学城”而思考着、努力着、奋斗着。

  而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李炳亭围绕区域课改可塑性对区域课堂改革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点评与分析,报告生动有趣,又贴近一线实践,让我们受益匪浅。

  特色学校——绝不仅仅这一所

  我们分组参观了几所学校,我去的是襄阳市第二十中学。学校小导游的介绍让我们不知不觉中就融入了“雅”文化的氛围:培养“举止文雅、品德敦雅、志趣高雅”的学生群体;塑造“仪表和雅、胸怀宽雅、知能儒雅”的教师队伍;建设“活泼清雅、秀丽幽雅、大气典雅”的校园环境。“善雅班”、“正雅班”、“博雅班”等班名更是别出心裁。

  学校特色,特色学校。樊城区的特色学校不仅仅是一所:万户小学的童谣创编,方圆小学的方圆文化,清河小学的武术教育,大庆路小学的艺术教育,诸葛亮中学的科技教育……让人目不暇接。

  特色培训——绝不仅仅是训练

  参观学校之后,我们参与了一个教育新闻写作培训。本打算只是随便写一篇文章了事,事实却并非这样。

  我们被老师用游戏的方法分成了几个小组,开始了我们的“小组合作体验式”培训:命组名、创组徽、写口号、展才艺,相互介绍、分工合作、新闻报道,一系列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有特色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会被大家在第一时间记牢。愿课改路上的特色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新郑市教育体育局)

  叹服·惊讶·感动·反思  □ 庄荣生

  作为全国新闻人代表,我有幸走进“学城”——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参加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的“2012年全国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会议”,并参与了以“新闻与课改”为主题的体验式培训。

  培训活动把新闻写作与课改相结合,从听专家讲座,到现场观摩,再到小组体验培训,无一不让我们感到兴奋与新奇。14日下午,新闻人代表分批到6所课改实验学校开展活动。走进牛首一中,在学生导游的导引下,我们参观了学校的“明星林”。学校每一棵树上都挂着一个牌子,牌子上有学生明星的照片、愿想,这些明星都是平时小组建设中评选出来的优秀组长和个人,并且不定期更换,展示学生小明星们的风采。

  最让我叹服的是“没有教官的军训”。该校初一新生在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组织下进行为期两个星期的军训。军训没有教官参与,将更多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自主管理。这样做的优势是,与学生即将开始的自主学习生活接轨,把军训融入了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让我惊讶的是“找不到老师的课堂”。牛首一中采用8人一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这些小组有自己的组名、组徽、口号等小组文化。课堂上以导学案为学习蓝图,主要由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几个环节组成,从展示、评价、质疑、倾听等几个方面进行小组“捆绑式”评价。这里的课堂是学堂,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协调者、引领者,学生是主角,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最让人感动的是体现“自主、高效、快乐”为主题的课改情景剧表演,如《我的同学我的组》、《让我做主》、《相逢》、《高效课堂放飞希望》等。感人的情景剧诠释了绿色生态教育。在这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和教师幸福的家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超市和个性展示的舞台,让每个学生的生命之花自然绽放。

  最有意义的一次培训是《中国教师报·民办周刊》主编褚清源带领大家亲身体验课堂小组建设的独特形式。我们在体验中感受小组建设文化,并寻找新闻写作的切入点。我与湖北襄阳的王小秋、秦志清老师,以及浙江杭州的杨巧英老师组成人数最少的一个团队,组名是“襄杭缘”。我们因为中国教师报而有缘在一起共探课改,我们在这里扬帆启航,为了学生一起探讨快乐学习的课改之旅。我们的口号是“今天,我们启航在这头;明天,我们相聚在那头”。

  回首自己的教学工作,我也曾经在初一、初二年级每周用一节课开展类似的自主课堂学习,但因为孤军作战,课桌椅设计的局限,小组组建的不成熟,总是不尽如人意,困难重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这样的课堂非常受学生欢迎,因为他们得到了尊重,让每个人绽放出最美的生命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今天在樊城,我找到了许多答案。我始终坚信的课改理念就是,一切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一切能触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学习方式都是值得提倡的。被动学习给予学生的仅是一点知识,而自主学习赋予学生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能找到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而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观,成为孩子的同行者,把自己放到和孩子平行的位置上,蹲下来看孩子,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

  课改是一场革命,需要有勇于打破陈旧常规的胆量、决心和魄力。课改也是一个艰辛的历程,必定有困难与阻扰,但我们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行动才有希望,发展才有尊严,坚持才有收获。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启正中学)

  因“最美”而改变  □ 齐家兰

  真正零距离接触《中国教师报》,是从2011年3月开始的。那时,香山会馆人气正旺,许多老师都盼着参加香山夜话,我也在众多精华帖子中流连忘返,并开了专帖,做了版主,从此感觉有了另一个“家”。

  参评“最美”

  2011年4月,香山会馆“最美女教师”评选活动的通知,仿佛一块磁石吸引着我。我知道自己长得并不美,然而我有情趣,有个性;我也知道自己并无才华,但是我有梦想,有追求。这不正是中国教师报倡导的“最美”吗?于是,我心中萌发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我要参评!不管结果如何,我都会努力参与、用心体验这个评选的过程。

  为了尽可能实现目标,我决定利用好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白天,繁重的工作让我腾不出时间,我就充分利用每一个晚上。从阅读网友的文章、用心回帖到积极撰写文章,常常废寝忘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5月,我撰写的一篇新闻稿件第一次被电子报采用,那晚我兴奋得睡不着觉,然而,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这篇200字的校园新闻是我三易其稿的结晶。在追寻“最美”的过程中,我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2011年6月,我荣升为版主;2011年8月,我被评为“会员之星”……

  实践“最美”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在参评“最美”的时候,也把“最美”的行动实践到我的服务对象——学生身上。课堂上,我谨记高效课堂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变成舞台,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因为我的改变,学生也改变了。他们由原来的厌学到爱学、乐学,看到学生的快乐成长,我常常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幸福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