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6题。(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文言实词/2019-0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6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1.下面文句中加粗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其闻也固先乎吾               不足为外人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人生而知之者                 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师者,所以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也久矣
2.下面文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       朝济而夕设版
B.则群聚笑之             顺风
C.句读之不               师道之不复可
D.吾师道                 其闻道固先乎吾
3.下列各文句中均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⑤用心一也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⑧吾从而师之
A.①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⑥⑧              
D.①②③⑤⑥⑧
4.下列文句与“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对下列句子当中加粗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从而之    
粪土当年万户侯    
食埃土,饮黄泉    
④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⑤假舟辑者,非能也    
⑥是故益圣,益愚     
学而遗    
⑧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C.①∕③④∕②⑤⑧∕⑥⑦            
D.①∕③④⑧∕②⑤∕⑥⑦
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C     
2.B     
3.D      
4.C     
5.B
6.(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绝长江黄河。
   (2)所以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6题。(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主要考查你对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

考点名称:文言实词

  •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大纲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
    “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

    二、常见题型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
    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
    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

    三、注意几种情况: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
    “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
    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 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解为“到”、“去”。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
    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考点名称:文言虚词

  • 文言虚词:

    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
    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虽、以、其、为、则、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